人類的前途應該光輝燦爛,無可限量|一週薦書

撰文 | 尹清露
編輯 | 黃月
《石頭與桃花》
西西 著
譯林出版社 2024-10
香港文學代表人物、作家西西於2022年永遠離開了我們。本書是她生前最後作品的集結,搭建起了西西創作生涯的最後一塊積木。全書分為兩卷,卷一收錄了八十歲前後的六個中短篇小說;卷二拾取西西未曾面世的八篇舊作,經由友人輾轉找來,終於與讀者相認。
即使在西西的人生暮年時刻,她也保留了對世界的好奇,以及古靈精怪、豐富多元的特質。卷一的小說中有對《桃花源記》的改寫,有西西從少女時期生活至八十歲的土瓜灣故事,也有運用科幻手法寫就的元宇宙故事。書名中的“石頭”取自書中的《石頭述異》,“桃花”則取自《桃花塢》,意為“石頭也會開花”,也正如書中那句“人類的前途應該光輝燦爛,無可限量”,它們都包含著西西對未來的祝願和信念。
《小城與不確定性的牆》
[日]村上春樹 著 施小煒 譯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讀客文化 2024-10
《小城與不確定性的牆》是村上春樹暌違六年的最新長篇小說,於2023年推出日文版後,終於在近期與中文世界的讀者見面了。小說中,主人公與一名女孩相戀,女孩卻告訴他,真正的自己住在被高牆包圍的城市,現在的她只是一個影子。故事由此展開,講述了主人公如何走入小城尋找女孩,在虛幻和現實之間徘徊並最終返回現實世界。
《小城》曾發表在1980年的文學雜誌上,是《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的練習作,但村上本人不甚滿意,從未收錄進單行本,被讀者稱為“幽靈般的作品”。時隔四十多年,村上對這篇作品進行了徹底的改寫。語言文化研究者岡野進評價稱,“牆”在作品中是矛盾的存在,既給人以幸福,也破壞了被賦予幸福的人的自主性,這體現了村上面對現實的複雜態度。這一矛盾態度,也無疑寫出了身處不確定性時代的人們的心聲。
《無法忍受謊言的人》
[日] 清水潔 著 伏怡琳 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明室Lucida 2024-10
在“新聞無用論”甚囂塵上的當下,到底應該如何看待新聞行業,以及為之奮鬥的調查記者們?這本書會為你開啟另一個視角。清水潔是撼動了日本司法界的調查記者,曾因為報道過“桶川跟蹤狂殺人案”“足利女童失蹤案”被廣為人知,是公眾眼中的新聞英雄。事實上,在光鮮的名聲背後,是無數個危險的時刻:在劫機現場撒腿狂奔、與捏造構陷的警察或檢察機關鬥智鬥勇……
在本書中,清水潔以半回憶錄的形式,回顧了他三十餘年職業生涯中的十餘起重大案件,剖白了身為調查記者的初心,以及遠大理想之下的辛酸。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到底應該如何辨明真假,記者又應該為誰報道?清水潔認為,媒體需要捍衛國民的知情權,為了做到這一點,應該“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分析”,盡力傾聽弱小的聲音,守護個體最後的尊嚴。
《蘇北人在上海:1850-1980》
[美] 韓起瀾 著 盧明華 譯
上海書店出版社·也人 2024-10
在“上海的外地人”敘事中,蘇北人佔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他們在這座城市中努力生存,卻備受爭議。蘇北人由哪些群體組成,他們為何前往上海,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在本書中,美國曆史學者、斯坦福大學歷史學博士韓起瀾以上海蘇北人為研究物件,綜合歷史學、社會學和人類學方法,分析了蘇北人的身份認同,以及他們在上海城市化、工業化和遷徙浪潮中的歷史陣痛。
韓起瀾發現,根本不存在“蘇北”的明確定義,它並不是一個客觀的地區,而代表了某個特定地區同質同類的信念,可包括整個江蘇北部,也可包括鄰省山東、安徽、江蘇南部的部分地區。他由此探討了蘇北人被建構的過程,以及他們如何對精英集團炮製的身份進行抗爭。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蘇智良認為,本書從地理、方言、習俗、文化等角度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史料,促進了對這一群體的深思。這本《蘇北人在上海:1850-1980》是20年後的再版。
《金門:
美國住房之戰》
[美] 康納·多爾蒂 著 相欣奕 張美華 譯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薄荷實驗·風之迴響RESONANCE 2024-9
對於美國人來說,“美國夢”意味著什麼?大部分人想到的會是一個家,可能是郊區的牧場式獨立屋,也可能是曼哈頓位於40樓的產權公寓。可是在現實中,美國正面臨嚴峻的住房問題——無數人在通勤路上消耗至少3小時,每月用超過一半的收入支付租金,在工作機會集中的地方,可負擔住房卻嚴重短缺……本書針對的正是這一難題。
透過大量現場觀察和調研,《紐約時報》住房和經濟記者康納·多爾蒂將視角放在了舊金山住房市場的多方角力:一邊是精明的房產投資者,另一邊是因為租金上漲而面臨驅逐的中低收入民眾;一邊是短缺的住房資源,另一邊是房主為保護房產價值反對住房開發。書中揭開了這些衝突的面紗,揭示了深層的結構性不平等。此外,本書也探討了公共政策與個人命運的交匯,如《柯克斯書評》評價的那樣,多爾蒂既提供了宏觀研究,也提供了微觀層面的動人敘述。對於任何關心城市未來發展的人來說,本書都值得一讀。
《何方妖物》
盛文強 著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鳳凰空間 2024-9
十九世紀末的中國山林,有人夜裡趕路,被青面獠牙的怪物擋住去路,這是《點石齋畫報》中常見的場景。作為中國最早的新聞畫報,《點石齋畫報》創刊於清光緒十年(1884),涉及新聞時事、民俗風情、志怪奇譚、科學新知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妖怪影像,巫支祁、貓妖、飛頭獠、山魈等一一登場。畫作結合了西方透視、光影等畫法,以白描方式製圖,再配以二三百字的短文,略述圖中之事。
《何方妖物》選擇了畫報中300種經典的妖怪影像,直接進入目擊妖怪的現場,將故事的原文加以翻譯和點評,並分為六個章節——精怪、狐仙、鬼魅、異物、怪胎、妖術。作為一名海洋文化研究者,作者盛文強近年來致力於整理漁夫口述史、海洋民間故事的採集整理,本書則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妖怪的世界,在移步換景之中,開啟一場奇幻的中國妖怪之旅。
《上街!尋找超藝術托馬森》
[日] 赤瀨川原平 著 唐詩 譯
光啟書局·大平面Wild 2024-10
你聽說過“路上觀察學”嗎?它指的是在隨處可見的街道上漫遊,觀察和發現被路人忽視的有趣細節,一時成為風靡日本的潮流並至今不衰。《超藝術托馬森》便是這一領域的經典著作,由日本前衛藝術家赤瀨川原平撰寫,經常進入日本亞馬遜社會學暢銷榜前十。
在一次偶然的東京街頭散步中,赤瀨川原平發現了一座不通往任何地方但被悉心儲存的樓梯,至此開始了對都市的另類探索,並於1986年與建築家藤森照信、插畫家南伸坊等人發起了“路上觀察學會”。在詼諧調侃的文字背後,是對都市現代化程序的嚴肅思考以及對日常風景的探尋和解剖,也是對高效率社會的反抗以及對自由的保衛。日本評論家四方田犬彥這樣評價本書:“沒有任何傷感與懷舊,而是冷靜平實、心懷批判精神,對那些卑微得像個笑話的小東西投以會心的幽默感。”
《城市叢林:
城市的野化,歷史與未來》
 [英] 本·威爾遜 著 朱沅沅 譯
中信出版社 2024-8
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危機,城市中的自然保護變得越來越重要——當我們想象未來的城市,不要太在意智慧技術和飛行汽車,而要多想想層層疊疊的葉飾、平屋頂上的農場、粗糙的城市草地。就像人類學家拉圖爾看到的那樣,如今已不存在未受汙染的純淨之地,應該從近處著手拯救我們的家園。
這本由英國曆史學家本·威爾遜撰寫的城市全球史著作,瞄準的正是這一主題。作者帶領我們走過不同時空的城市風景,從法國巴黎杜伊勒裡宮的馬鈴薯田、亞洲的“城市棕色黃金”,到美國費城的暴雨綠色基礎設施等。在書中,威爾遜提出了“野化森林”的說法,即城市應該圍繞自然再生的概念建設,城市可以變成三維叢林,散步也將變成一場探險之旅。作者深信,如果這一概念能夠深入人心,我們就能擁有救贖城市的希望。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尹清露,編輯:黃月,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