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摘編自泰勒·本-沙哈爾著《做自己的海:寫給大家的幸福課》
寫在前面:
追求幸福是人類永恆的話題,那麼幸福究竟是什麼?哈佛大學博士泰勒·本-沙哈爾在他的全新作品《做自己的海:寫給大家的幸福課》中,更新了他對幸福的定義,他認為,每一個人都是為完整而生,同時他提出的SPIRE幸福模型,提示我們要將精神、身體、心智、關係、情緒融為一體,做自己的海,活出遼闊的人生。
7 月 14 日中午 12 點,一諾將和沙哈爾博士一起直播對談——迴歸本心,如何讓孩子有更幸福的能力,歡迎預約觀看直播~

01
“全然為人”的五個維度
我們面臨著一個莎士比亞式的悖論:重視幸福還是不重視幸福,這是個問題!解決這個悖論的關鍵在於,我們需要去重視(並追求)那些能間接帶來幸福的要素。19世紀的英國哲學家約翰·斯圖亞特·穆勒認為:“只有那些一心想著自己的幸福以外的目標的人才是快樂的……而在追求其他目標的過程中,他們正好也找到了幸福。”那麼,這個“其他目標”是什麼呢?
此時,“全然為人”這個概念就能發揮作用了。它可以將我們的注意力從直接追求幸福轉向追求那些能夠間接使人幸福的要素,從而解決這個悖論。具體而言,“全然為人”的每個要素,即構成整體的每個部分,都是通往幸福的間接路徑。那麼,這些要素、這些部分、這些間接路徑都是什麼呢?
為了與幸福學的跨學科性質保持一致,我融合了東西方文化,並借鑑哲學家、經濟學家、心理學家和生物學家們的成果,將“全然為人”視為一個多維度、多層面的變數,並認為其包括以下五部分:
•精神幸福(Spiritual wellbeing)•身體幸福(Physical wellbeing)•心智幸福(Intellectual wellbeing)•關係幸福(Relational wellbeing)•情緒幸福(Emotional wellbeing)
這五個要素的英文單詞的首字母共同組成了SPIRE這個縮寫詞,而這個詞的各種含義都與幸福息息相關。“spire”是指“某種事物的最高點”,而幸福,作為一種終極財富,正是目標層次的最高點。“spire”還指“種子剛發芽時其末端所爆出的嫩芽”,它引領植物的其他部分破土而出,欣欣向榮。

同樣,追求幸福也可以幫助我們突破束縛和限制,使我們整個自我得以蓬勃發展。此外,“spire”作為“respire”(呼吸)和“inspire”(激勵、吸氣)等詞的詞根,還有“呼吸”或“生命力”的意思,而追求幸福可以讓我們變得生機勃勃。
以下是對SPIRE模型每個要素的簡要描述:
•精神幸福:大多數人將精神與宗教,特別是對上帝的信仰,聯絡在一起。雖然精神幸福確實可以在宗教中找到,但我們也可以走一條獨立於宗教的精神幸福之路。精神幸福強調找到目標感和人生意義感的重要性,以及透過正念將平凡的經歷提升到非凡的境界。
•身體幸福:在西方,人們往往會受到二元論的影響,無法理解“身心相連”這個概念,而這對人們獲取身體幸福恰恰是至關重要的。身和心並不是兩個獨立的實體,而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幸福不取決於身或心中的任何一個,而取決於兩者的結合。想要實現“全然為人”的潛能,我們需要鍛鍊身體,保證充足的營養和睡眠,維持充滿愛意的肢體接觸。
•心智幸福:儘管智力與幸福之間的關係不明確,但如何運用我們的智力與幸福是密切相關的。許多教育者和家長認為,優異的成績和進入頂級大學會為孩子的幸福鋪平道路,其實不然。好奇心和開放性以及深度學習才是我們獲得心智幸福的基石,也是“全然為人”的延伸。
•關係幸福:幸福的首要預測因素既不是金錢或聲望,也不是成功或榮譽,而是與我們關心的人以及關心我們的人共度的時光及其品質。健康的人際關係是充實生活的核心,但這並不意味著只有與朋友、家人或同事建立關係才是重要的,如果我們想要享受與他人的健康關係,培養與自己的健康關係也必不可少。
•情緒幸福:情緒在幸福的整體體驗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也是我們思想和行為的產物。情緒幸福取決於我們能否培養愉悅的情緒,如喜悅和感激,以及我們能否以健康的方式處理痛苦的情緒,如嫉妒和悲傷。
SPIRE模型的每個要素都會間接地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幸福。透過關注這些要素,我們能避免陷入幸福的悖論。雖然高度看重並直接追求幸福可能會適得其反,但我們可以透過從直接追求幸福轉向間接追求幸福的要素,如專注於對個人有意義的工作(精神幸福)、定期鍛鍊和健康飲食(身體幸福)、終身學習(心智幸福)、與親朋好友共度時光(關係幸福)以及記錄自己的感受或參與有趣的活動(情緒幸福),來獲得更多“全然為人”的體驗。

02
幸福與SPIRE模型之間的關係
幸福與SPIRE模型的這些要素之間的關係,就好比陽光和彩虹一樣。幸福就像太陽發出的白色亮光,令人愉悅、充滿活力。但正如艾莉絲·摩斯及其同事所言,直接追求幸福可能會適得其反。而SPIRE模型的要素就像彩虹的顏色一樣,美麗動人,但又不會過於耀眼,讓人無法直視。雖然直接追求幸福可能會帶來傷害,但我們可以使用稜鏡或透鏡,將人生的終極財富——幸福——分解成SPIRE模型的五要素(見下圖)。這樣,我們就可以在不傷害自己的情況下,去理解、追求和獲得幸福。

SPIRE幸福模型(圖源:幸福研究院)
神經學家坎蒂絲·珀特在談及追求幸福時指出,彩虹確實是一個“極具希望的象徵”,這讓她想起自己的信念——“科學的使命,是穿透日常現實的層層迷霧來洞察真理”。而這也啟示我們,幸福學的使命就是要揭開人生終極財富的“隱藏維度”,從而去深入探尋美好生活的真諦。
如果沒有光譜成分(彩虹的顏色),純粹的白光便不可能存在。同樣,想要充分定義並找到幸福,SPIRE模型的五個要素缺一不可。
我們可以試問自己幾個問題:幸福就是找到一個讓我們生活有意義的目標(精神幸福)嗎?幸福取決於我們對健康和活力的體驗(身體幸福)嗎?幸福來源於學習和思考(心智幸福)嗎?幸福依賴於我們與他人的互動(關係幸福)嗎?幸福就是體驗愉悅(情緒幸福)嗎?
對於這些問題,答案都是“部分如此”,因為它們都是“全然為人”的基本要素:如果生活沒有目標和意義,幸福將很難維持;疾病、慢性疼痛和疲勞往往會導致痛苦;逃避深入地思考問題,就會削弱我們過上充實而美滿的生活的能力;沒有我們關心的人和關心我們的人,我們很可能會感到孤獨和沮喪;一個人若是很難體驗到愉悅或快樂,便肯定是不幸福的。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如果我們不能在SPIRE模型的所有維度上都蓬勃發展,我們就應該放棄幸福呢?這是一個全或無的命題嗎?這是否意味著我們要麼關注幸福的所有要素,要麼什麼都不關注呢?答案是否定的,而這也是稜鏡這個類比的侷限所在。
誠然,太陽光和幸福都由重要的、相互依存的成分組成,但它們之間有一個重要的區別:紅光或綠光在沒有其他光譜成分的情況下是不會變白的,白光也需要所有光譜成分的結合才能產生,但幸福並非如此。
理想情況下,我們希望培養SPIRE模型的每個要素,但實際上,即使只有一個要素,也能提升我們的整體幸福感,即“全然為人”。比如說,鍛鍊身體就是提升幸福感的一種有效方法,有質量地陪伴親朋好友也是。我們不需要做所有的事,只需要一些小小的改變,就能帶來很大的不同。當我們培養SPIRE模型的各個要素時,無論是一個一個地培養還是同時培養,都會激勵我們不斷向幸福的塔尖攀登,過上嚮往的生活。

03
金錢在幸福中的作用是什麼?
從年輕的學生到年長的父母,從學者到業界人士,當向這些不同的人介紹SPIRE模型時,我經常會被問及的一個問題是:那金錢在幸福中的作用呢?為什麼不將財富或物質作為一個方面加入SPIRE模型呢?為什麼不把“財富幸福”(Affluential wellbeing)納入“全然為人”,將SPIRE擴充套件為ASPIRE呢?畢竟,金錢對我們的幸福也很重要,不是嗎?
當然,向SPIRE模型現有的五個要素中新增第六個要素是完全合理的。討論幸福模型應當包含什麼或排除什麼是一件好事,而不該被看成是一個麻煩。我之所以選擇不把財富幸福納入幸福模型,並不是因為我認為它不重要,而是因為它對幸福來說是次要的,而非主要的要素。換言之,精神幸福、身體幸福、心智幸福、關係幸福和情緒幸福才是人類所追求的主要目標,而物質幸福只是實現這些目標的次要手段。也就是說,金錢在我們追求幸福的過程中起著支援性的作用,有可能對SPIRE模型中的每一個要素都有影響。
這裡,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財富幸福對SPIRE模型五要素的支援作用:金錢能買到我們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從而支援並促進我們的身體幸福;如前所述,稀缺會讓人感到悲傷和焦慮,而足夠的金錢可以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這對於情緒幸福也很重要;如果我們想在良好的狀態下學習(心智幸福),或是盡情享受與家人朋友共度的時光(關係幸福),那麼,對基本物質需求的滿足是不可或缺的。在我們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後,我們還可以把錢用在正確的地方,讓它在我們的幸福水平中繼續發揮作用。例如,就終極財富而言,金錢可以用來購買或創造有意義的體驗(精神幸福),而這遠比用金錢購買更多的東西讓人受益。
18世紀的德國哲學家伊曼紐爾·康德的道德理論很好地闡釋了手段與目標的區別。該理論認為,我們想要行為道德、明辨是非,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將人類視為目標,而非手段,即要看到人類自身的價值,而不僅僅將其視為滿足需求的工具,這也就是康德所說的:“無論對待自己還是他人,都要把人視作目標,而不僅僅是手段。”同樣,在我提出的幸福理論之中,SPIRE模型的五要素作為一種目標,就應該擁有其特殊的地位,這樣才能與其他有價值的事物——比如說金錢——相區分。雖然金錢很重要,但它只是工具而已。

SPIRE模型的五要素是個體主要的本質需求,對人類潛能的實現至關重要。縱觀歷史,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一直試圖去定義人類的本質,雖然個別思想家和思想流派之間並不總能達成一致,但在彙總他們的觀點時,我們發現SPIRE模型的五要素是人類本質的基本要素。
比如說,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將人類定義為“尋求意義的動物”(精神);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是“理性的動物”(心智);約翰·鄧恩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關係);幾乎沒有人會將自己降級為機器人,並否認正是情感和慾望(情緒)塑造了人類。最後,人類被定義為“追尋意義的、理性的、需要人際關係的或是有情緒的某種動物”,這意味著我們的身體也是人類本質的一部分(身體)。
雖然大多數人——包括偉大的哲學家和心理學家——認可金錢在幸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但很少有人認為我們是財富性(Financial)動物,即使是經濟學家。當然,如果你持不同意見,並認為將金錢作為幸福理論的一個主要目的將有助於你更好地理解、追求和實現“全然為人”,那麼,你的幸福模型就是ASPIRE或FSPIRE。
諾言 8 週年優惠活動開啟,歡迎加入我們,讓身體、精神、心智、關係、情緒,一起奔赴更自在的狀態。
這裡有身體幸福的同路人:有人分享清晨瑜伽的呼吸節奏,有人交流三餐搭配的營養哲學,有人記錄從久坐到奔跑的蛻變軌跡。
這裡有精神幸福的棲息地:有人探討一本好書帶來的頓悟,有人分享一次冥想收穫的平靜,有人在信仰與自我的對話中尋找力量。
這裡有心智幸福的成長課:有人拆解複雜問題的思考框架,有人分享跨界學習的新鮮體驗,有人在觀點碰撞中突破認知邊界。
這裡有關係幸福的溫暖場:有人傾訴親子間的小摩擦與和解,有人分享伴侶相處的包容智慧,有人在諾友互助中感受人間煙火。
這裡有情緒幸福的避風港:有人接納偶爾的 emo,也有人學習與焦慮共處的方法,有人在被理解的瞬間卸下偽裝。
在諾言社群,幸福不是遙不可及的終點,而是五種維度交織生長的過程。你可以在這裡曬出身體的小進步、精神的小感悟、心智的小突破、關係的小溫暖、情緒的小確幸,也可以在迷茫時找到對應的答案與陪伴。
因為我們堅信,幸福從來不是單選題。來這裡,讓每一種幸福的模樣都被接納,讓每一份對完整幸福的追求,都能找到同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