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 「簡單心理 Weekly」欄目 
在本期 Weekly,你可以看到:
▨ 近一半抑鬱症患者很難治癒
▨為什麼有人就是喜歡在執行任務時聽歌?
▨有些人對「拒絕」更敏感,這會影響他們是否更加從眾
▨飯搭子對幸福感的影響,比你想得更重要
01
近一半抑鬱症患者很難治癒
一項發表在《英國精神病學雜誌》上的研究發現,近一半的抑鬱症患者對當前的治療手段沒有反應。
這些難以治療的抑鬱症被歸類為「治療抵抗型抑鬱症」(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TRD ),即嘗試過兩種或以上的抗抑鬱藥物後症狀仍未得到有效管理的情況。
研究資料表明,48% 的患者至少嘗試過兩種不同的抗抑鬱藥物,約 37% 的患者嘗試過四種或更多藥物。

《 善意的競爭 》
TRD 與焦慮障礙、人格障礙和自殘行為均存在顯著相關,TRD患者患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或消化系統疾病的風險也有所增加。對藥物的「抵抗」的程度甚至會隨著治療的進行不斷加重。
值得一提的是,吸菸與治療抗性之間存在極強的聯絡。
在對 TRD 患者進行的訪談中,患者們談及了在嘗試多種藥物後感到的「絕望感」,單一的治療方法讓人感到挫敗無助,這些情緒反過來加劇了他們的抑鬱症狀。
但由於缺少對其具體成因的研究以及針對性的治療方案,精神科醫生往往對此也無能為力。研究者表示,需要為抑鬱症治療提供更多選擇,以應對一線抗抑鬱藥物效果不佳的情況。
02
為什麼有的人就是喜歡
在執行日常任務時聽歌?
你喜歡在工作的時候聽歌嗎?
來自蒙特利爾大學的研究者對 434 名 17 至 30 歲年輕人的音樂收聽習慣展開了調查分析,以研究 ADHD(注意力缺陷與多動障礙)患者與其他個體在聽歌習慣上的差異。
118 名參與者是帶有 ADHD 特徵的神經多樣性個體,其餘參與者則是與之相對的神經典型性個體。
研究調查了在進行閱讀、寫作和學習等認知活動以及烹飪、乘坐公共交通和體育運動等低認知活動的日常任務時,人們聽歌習慣的區別。
結果表明:
▨ 任何人都可能在進行某項活動時播放背景音樂,但將聽歌作為單一活動時,神經典型性個體每週的純聽歌時間高於神經多樣性個體;
▨ 整體來說,人們在進行低認知活動時更有可能聽歌。如果在進行認知活動時聽歌,則更有可能選擇放鬆、熟悉的曲目和純音樂;
▨ 神經多樣性個體在進行體育運動和學習時聽歌的頻率顯著高於神經典型個體,同時也更喜歡在進行認知相關活動時聽刺激性的音樂,而非放鬆、熟悉的音樂;

《 銀河護衛隊 》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神經多樣性個體需要透過更高的腦喚醒水平來提升個體的表現。有研究表明,神經多樣性個體需要更多的啟用才能達到與神經典型者相同的最佳認知水平。
與神經典型個體相比,要想讓多巴胺系統達到足以提高表現的最佳水平,神經多樣性個體需要更高的大腦覺醒水平,而大腦覺醒不足或過多都會損害表現。
因此,他們可能會尋求額外的刺激來維持認知參與,尤其是在像學習這樣容易讓人感到無聊和單調的活動中,他們更容易分心(低喚醒)。所以,可以透過聽歌誘導最佳腦喚醒水平來幫助減少分心,這可能有助於管理日常生活中的 ADHD 症狀。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喜歡在進行其他活動時聽歌並不意味著患有 ADHD ,ADHD 診斷涉及相當漫長和複雜的評估,請勿自行診斷。
03
有些人對拒絕更敏感,
這會影響他們是否更從眾
我們總是要在跟隨大眾和堅持自我之間做出選擇。
近期,來自喬治亞大學的研究者在一項針對兒童行為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個能夠影響人們做決定的因素——「拒絕敏感性」。「拒絕敏感性」包括兩個維度,一是對拒絕的預期,二是對拒絕的情感反應。
拒絕敏感性較高的個體可能會將模糊或輕微消極的社會訊號解讀為直接拒絕(比如伴侶沒有秒回信息),也可能會對拒絕產生更強烈的恐懼和焦慮,甚至激發戰或逃的生理反應。
有 353 名四到五年級的小學生參與了這項研究,研究者選擇從交友、搗亂和遵守學業規則三個行為領域來評估參與者的從眾意圖。
結果表明拒絕敏感性與從眾行為存在著複雜的關聯:容易對拒絕感到焦慮的人更有可能在遵守學業規則方面跟隨大眾,並相應地減少在搗亂時從眾的可能。而容易將外界資訊解讀為拒絕的人則更不可能在交友和遵守學業規則方面產生從眾行為。
因此我們似乎並不能簡單地認為拒絕敏感性高的人總是更容易從眾,或者更容易被他人所影響。

《 楚門的世界 》
造成這種複雜結果的原因可能在於——從眾是一種人們在決定是否融入某個群體時做出的選擇,而拒絕敏感性是衡量人們與外界互動時對拒絕行為的反應的一項指標。拒絕敏感性高並不一定使人選擇從眾,也有可能讓人遠離群體,從而降低從眾的可能。
但毋庸置疑的是,拒絕敏感性對人們是否從眾存在著巨大的影響。研究人員發現,即使是目睹關係性欺凌事件也無法始終如一地影響兒童的從眾性,而對拒絕的認知和情緒反應才是人們是否會遵循某個群體規範的最強預測因素。
04
飯搭子對幸福感的影響,
比你想得還要重要
如果你喜歡一個人吃飯的話,這項研究會告訴你找個飯搭子的好處。
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牛津大學、哈佛大學和蓋洛普的研究人員發現,共享用餐作為自我報告幸福感的指標,與收入和就業狀況的作用相當,甚至更為重要。這一發現跨越了所有年齡段、性別、國家、文化和地區。
據統計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國家在一週內分享餐食的次數最多,包括幾乎三分之二工作日的午餐和晚餐(九餐)。西歐、北美、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排名第二,每週分享平均略超過八餐。
南亞國家在一週內共享的午餐和晚餐不到四次,而東亞國家一週內大約共享六次。
總體來說,共享用餐頻率較高的國家報告的生活滿意度更高,消極情緒更少,積極情緒更多。
與獨自用餐的人相比,那些總是與人共享午餐和晚餐的人,在從 0(最糟糕的生活)到 10(最佳生活)的生活評價量表上的評分多出 1 分。這是一個相當大的差距,以英國為例,如果英國居民的評分多出 1 分,英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快樂的國家。
與他人共享更多餐食的人更不容易感到孤獨,也更有可能體驗到社會支援,即使只是每週一次與人共享也比完全獨自吃飯要好得多。同時共享餐食的人不僅有更加積極的情緒,也更能享受食物和烹飪過程。

每週共享餐食次數共享餐食與生活滿意度、
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關係
研究人員表示,人們分享餐食的頻率與他們的收入水平一樣,是衡量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緒的強有力指標,並且比是否失業更能影響他們的幸福感。
然而自疫情以來,獨自用餐的佔比正在逐漸增加,據統計,美國獨自用餐的人數與 2003 年相比已經增長了 50% 以上。
從性別角度來看,男性獨自用餐的比例略高於女性。
年齡層面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獨自用餐,25 至 34 歲間人群獨自用餐的比例是 20 年前 1.8 倍。
越來越多的獨居者也增加了獨自用餐的佔比,大約 70% 的獨居者報表示自己前一天的每一餐都是獨自吃的,而非獨居者的比例為 20% 。
研究者認為,和他人一起用餐是一種建立和維繫社會聯絡的重要手段,它代表了人與人之間的互惠、信任和利他主義,為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互動創造了積極條件。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飯搭子

《 小森林 》
本期的 weekly 就到這裡,希望你又收穫了一些有趣的心理學知識。我們下期再見 

這個欄目致力於為廣大的泛心理學愛好者提供前沿、專業、有趣的心理學研究解讀,並時不時蒐集一些「如何把日子過好」的靈感。

作者 / 三三
編輯 / 西維
責編 / 羅文
封面 /《小森林》
Cayenne J. Predix, et al., The Role of 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Relational Victimization Within the Friendship Group on Conformity Intentions, 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2025). DOI: 10.1177/02724316241311934
Kelly-Ann Lachance, et al., Listening habits and subjective effects of background music in young adults with and without ADHD,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5). DOI: 10.3389/fpsyg.2024.1508181
Kiranpreet Gill, et al., Examining the needs, outcomes and current treatment pathways of 2461 people with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mixed-methods study,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25). DOI: 10.1192/bjp.2024.275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4/250404122432.htm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5-04-music-ears-people-adhd-background.html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5-03-depression-treatment-resistant.html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5-03-mealtimes-linked.html
https://worldhappiness.report/ed/2025/sharing-meals-with-others-how-sharing-meals-supports-happiness-and-social-connecti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