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剛剛,三星 Galaxy S25 系列國行價格公佈:
春節期間,路過商場裡的順電,我看見三星 S25 系列的新機已經擺在了最外面靠近中間的位置,順便過去摸了摸。
一上手,S25 這三臺機子就能給人一點驚喜,不是引以為豪的螢幕,也不是沒怎麼變、但依然挺好看的外觀,而是重量——真的,太輕了。
如果說輕和小屏本身就繫結在一起,那 S25 Ultra 的輕,就顯得尤為明顯,甚至有點不講道理,竟有種「塑膠做的吧?」的錯覺。
從官方資料來看,三星 S25 Ultra 重 218g,而 S24 Ultra 重 232g,新機比上一代輕了足足 14g,即使放在一眾較輕的國產旗艦 Ultra 機型裡,S25 Ultra 仍然是最輕的那個。

圖片來自:Google
所以,一臺尺寸 Ultra、價格 Ultra、配置 Ultra 的手機,究竟是怎麼做到「千元機」的重量?是減配了,還是材料升級了?把手機拆開看看,或許能找到答案。
刨根問底,一探究竟
和大部分手機的拆機流程一樣,要先給手機加熱,不過 S25 Ultra 是從背板開始的,不從螢幕起手就不容易損傷螢幕,畢竟比起保護作用的背板,顯示一切的螢幕的成本會更高。
一般從背板開始拆卸的產品,都會提升其可修復分數,而且這也是近些年拆機設計的一種趨勢。
用溫槍加熱後,再拿翹板沿邊緣滑動,慢慢分離手機背板和中框,現在絕大部分的旗艦機型用的都是玻璃背板,雖然沒有原來的卡扣式塑膠背板方便拆卸。

圖片來自:JerryRigEverything
但是用膠水連線的背板和中框,密閉性更好,防塵防水效果提升顯著,況且現在也沒有拆開背蓋的需要,權衡利弊之後,這種「不便拆卸」但能提升日常使用體驗的設計,就成為了旗艦機的偏愛。
取下背板,就能看到手機內部的結構,其中最大的覆蓋件是無線充電板,看上去就像一張薄薄的黑布。

圖片來自:JerryRigEverything
有些廠商可能會將無線充電結構放置在手機背板上,不過需要用電纜連線背板和主機板,在拆卸時增加了誤傷連線線的風險,三星則是直接將無線充電結構蓋在了電池的正上方,這樣的設計一體性更強、誤傷風險更小,同時對內部空間的排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圖片來自:JerryRigEverything
佔用手機內部空間最多的,一般都是電池,而想要把電池從手機上取下來,一般也都是最後一步。取下無線充電線圈後,可以隱約看到電池的身影,但 S25 Ultra 的設計,會給人一種「電池被關在籠子裡」的感覺,因為幾條貫穿上下的線纜把電池封在了最裡面。
取下線纜前,得先把固定線纜的金屬蓋板移開,雖然看上去佈局有些雜亂,但其實 S25 Ultra 機身內部的模組整合做得都比較好,上下兩處金屬蓋板的十字螺絲都是相同的尺寸,用同一把螺絲刀就能擰下所有螺絲。

圖片來自:JerryRigEverything
固定和保護線纜連線處的被拿走後,線纜也就能被輕鬆扣出,底部線纜連線的第一個大模組,是立體揚聲器,當中還有不少為功能服務的小心思。
一是最下方的紅色膠圈並不是裝飾,而是防塵防水圈,剛好封住了機身內外交界處的空隙,另外在揚聲器中還有很多白色的顆粒球,這些小球可以讓外放的聲音更大,大機率是放大的振膜的震動。

圖片來自:JerryRigEverything
揭開手機右側的黑條,就是全新 S Pen 的收納槽,表面上看,感應結構和手寫筆本身並無不同,但功能上已經有了很大的升級。

圖片來自:JerryRigEverything
首先,三星 S25 Ultra 上的 S Pen 是全新機型的專屬,它無需充電,也不用藍牙連線,只要筆尖靠近手機螢幕就能寫字畫畫,因為手機螢幕內部有一層特殊的感應層,可以感應筆尖的位置以及和螢幕之間的距離。
相較於傳統帶電池的藍牙手寫筆,這種帶壓感的無源電磁筆的使用體驗會更好,不用擔心電量,也不會出現連線問題,但對於螢幕的要求會更高。
雖說 S Pen 本身不用充電,但 S25 Ultra 仍然預留了感應線圈,從線圈的結構和擺放位置來看,應該是為手寫筆供電用的。

圖片來自:JerryRigEverything
矛盾又來了,既然新的手寫筆不用充電,那如此的設計大機率是為了相容先前需要充電的手寫筆,但 S25 Ultra 又只支援隨機自帶的新版 S Pen,以前藍牙版本的筆根本沒法在新機上使用。

圖片來自:JerryRigEverything
因此 JerryRigEverything 猜測這個線圈只是看上去像充電的,它實際的作用可能是為了檢測 S Pen 是否在手機裡。
自帶可收納的手寫筆,一直都是三星旗艦頂配的標誌性配件,從 Note 到 Ultra,它已經成為了三星大屏機的一個標誌,而且有很多使用者也是因為這根筆,才會從眾多的旗艦機型中,選擇三星。
不過對於大眾市場而言,手機上的手寫筆大機率是個累贅,平時用不到,又要擔心弄丟,機身尺寸也會因為收納槽,作出妥協。
所以 S Pen 和 Galaxy 的繫結究竟還會有多久?誰也說不準,只是三星在手寫筆上的探索,的確貢獻了不少「新點子」。
把所有遮擋電池的零部件拆完後,就可以對機身內部的「巨無霸」動手了。三星在電池的固定和拆卸方式上,也用了全新的設計。

圖片來自:JerryRigEverything
以往我們最常見的電池固定方式都是在電池底部粘上快拆膠,漏出一小段可拉扯的頭,扯的過程無論是阻尼感,還是膠帶撕扯的聲音都非常解壓,但經常扯到一半就斷了,只能用翹板慢慢撬動電池才能取下,但鋁塑封裝的電池一般偏軟,很容易就會把電池弄壞,甚至有漏液和起火的風險。
而 S25 Ultra 一改常態,採用了包裹式的固定結構,電池不和機身還有膠水直接接觸,一層白色薄膜把電池包裹住,拆卸時只用撕開固定膜即可把電池取出,就像包巧克力一樣。
電池下方是一個非常亮眼的均熱板散熱系統(VC),也被稱作 VC 液冷, 這是一種高效率傳遞熱量的方式,S25 Ultra 的 VC 面積,比上一代大了 40%,幾乎覆蓋了大半個背板,不知道在實際使用和測試中,S25 Ultra 是否能將升級後的散熱功能表現出來。

圖片來自:JerryRigEverything
接著輪到底部的充電模組,45W 的 USB-C 充電口和底部麥克風、SIM 卡托盤整合在了一個電路板上,並且採用了兩面佈局。

圖片來自:JerryRigEverything
來到機身頂部,另一個揚聲器同樣採用了多重防水結構,橡膠墊圈和防水網把整個揚聲器包裹在裡面,為了實現對稱的雙揚,上方的揚聲器同樣也放置了許多擴大聲音的白色顆粒球。

圖片來自:JerryRigEverything
5G 天線、後置鏡頭模組、和中央處理器等集中在一起,放在了揚聲器下面的主機板上,從體積來看,主機板的部分功能被分到了其他的電路模組上,加上雙面佈局,所以 S25 Ultra 的主機板會比較迷你。

圖片來自:JerryRigEverything
主機板背面有一層類似白色的膠布,把晶片完全覆蓋在裡面,三星在釋出會上介紹,這層看上去跟紙一樣的覆蓋物,其實是一種全新的散熱材料 TIM,透過與晶片直接接觸,填補晶片和 VC 液冷之間的空隙,來達到快速導熱的效果。

圖片來自:JerryRigEverything
四板斧,成就 S25 Ultra 瘦身術
拆機過程很詳細,但 JerryRigEverything 並沒有直接給出輕薄的原因,不過我們透過和前代機型的對比,還是發現了 S25 Ultra 「瘦身」成功的幾種可能。
從因果關係鏈來看,變輕的起點,應當從內部結構開始講起。

圖片來自:JerryRigEverything
看完 S25 Ultra 的全過程拆解,你幾乎看不到單獨被拆除的小部件,充電介面、揚聲器、麥克風,以及鏡頭模組和晶片,都被合理地整合在了不同的電路模組上。
模組化設計一方面讓拆解和組裝變得更容易,手機的修復性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也讓空間利用率大幅提升,減少了不必要的材料和空間浪費,因此重量也就下來了一些。

圖片來自:JerryRigEverything
內部空間利用率提高,手機就有了做薄的可能性,把這兩代三星旗艦放在一起比較,就會有更直觀的感受:
從 8.6mm 到 8.25mm 的厚度減少,就是利用率提升的最好證明,這也進一步讓 S25 Ultra 的重量變得可控。尺寸資料裡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雖然兩代機型的長度幾乎沒啥變化,但寬度上,S25 Ultra 變窄了一點。

這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還是因為內部騰出來的空間,給手機變窄提供了可能;另外,S24 Ultra 雖然是一臺直板機,但它的邊框,還是採用了曲線設計。
而 S25 Ultra 則把「直」的理念貫徹到底,螢幕是直的,邊框也是直的,乍一看就是標準機型的放大版。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直角邊框相比於曲面也更省材料,因此 S25 Ultra 的機身不僅能變窄,整機的重量也因為迴歸直角邊框變得更輕。

最後,和其他品牌一樣,S25 Ultra 用上了更堅固、更輕薄的鈦金屬邊框,這是讓重量減輕最直接的變化,也是能讓使用者感知到中框升級最明顯的材料。
頂配機型輕薄化,是接下來一年乃至幾年,各家旗艦機型的發展趨勢。手機終究還是一個服務於個人的多功能終端平臺,你不能指望它在某一個方面做到極致,因為在每一個細分化的賽道上,都有更為專業的產品能把手機甩出幾條街。
所以手機,應該找到,或者說迴歸其本身最大的特點,也是對比其他產品最大的優勢:移動終端。雖然「樣樣通但樣樣松」的評價聽著不順耳,不過反過來講,「樣樣松而樣樣通」的移動裝置,才是手機好用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