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不僅是支付工具,更是物聯網裝置的銀行賬戶

作者:彭昭(智次方創始人、雲和資本聯合創始合夥人)
物聯網智庫 原創
這是我的第377篇專欄文章。
6月18日,在陸家嘴論壇的主旨演講中,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首次在公開場合系統闡述了他對穩定幣的觀察與判斷。
他指出,在當前全球金融體系中,依然存在監管碎片化、跨境協調不足、非銀機構監管空白等結構性短板。而以區塊鏈與分散式賬本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正在推動央行數字貨幣與穩定幣走向主流,實現“支付即結算”,從底層顛覆傳統支付與清算體系。
這種變革,正是金融基礎設施數智化重塑的前奏。同時他也明確指出,穩定幣的技術躍遷將帶來前所未有的監管挑戰,尤其是在去中心化、智慧合約、跨境流通等新場景中,亟需制度協同與機制創新的同步跟進。
此後不久,6月26日,香港特區政府發表《香港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2.0》,重申特區政府致力將香港打造成數字資產領域中的全球創新中心。該宣言明確,將政府債券代幣化常規化,並將推動貴金屬、有色金屬及可再生能源等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標誌著香港數字資產發展進入新階段。
這一宣言不僅重塑了金融監管邊界,更明確了穩定幣在“服務實體經濟”中的合法定位,釋放出一個清晰訊號:穩定幣,正在從“加密金融的邊緣創新”,走向“數字經濟的底層能力”。
過去,我們習慣從金融視角理解穩定幣:它是跨境支付的“降本工具”、是DeFi的“價值錨點”,是鏈上資產的“交易媒介”。但今天,隨著AIoT的快速普及和機器協作網路的興起,穩定幣的角色正在悄然發生轉變——它不再只是為人類服務的“數字貨幣”,而是未來裝置經濟體系中的基礎賬戶、結算協議與價值引擎。
換句話說:如果物聯網讓裝置能說話,那穩定幣讓它們能交易。
這篇文章將嘗試跳出金融思維,從AIoT視角重新審視穩定幣的意義。我們將看到:當每一臺裝置都擁有自己的錢包、能自主完成微支付、能在鏈上進行資源排程時,穩定幣將不再僅是“數字現金”,更是“機器世界的經濟語言”。

穩定幣是物聯網世界裡的“經濟語言”

在傳統的物聯網體系中,裝置之間的連線已經非常普遍。它們可以採集資料、傳輸資訊、響應指令,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智慧控制。然而,它們始終缺少一種能力——價值交換的能力。
在一個高度自動化的系統中,感測器可以告訴你溫度變化,攝像頭可以捕捉影像,電動車可以感知電量,但這些裝置無法像人一樣完成“你給我服務,我付你費用”的動作。它們能說話,但不能結算。
這正是穩定幣在AIoT時代的重要意義所在。穩定幣作為一種機器可識別、可驗證、可程式設計的數字貨幣,天然適用於自動化裝置之間的支付場景。與傳統支付方式相比,穩定幣不依賴人工授權或中心賬戶系統,裝置之間可以在無需信任的前提下完成微支付、按需結算。它的技術特性使其非常適合處理那些金額小、頻次高、觸發機制自動化的交易行為。
例如,在一個智慧出行場景中,無人電動車可以在充電樁上自動完成能源計費,並以穩定幣進行即時支付,無需使用者掃碼或後臺賬戶對賬。在工業環境中,不同品牌的機器人之間如果需要協同工作,它們可以透過穩定幣對裝置佔用、資源呼叫等行為進行結算,從而減少平臺層排程的複雜度。在資料交易場景中,某個感測器採集的資料如果被另一個系統呼叫,雙方可以透過穩定幣完成“資料即服務”的即時付費,確保資料方獲得合理收益的同時,也提升了資料流通效率。
在這些場景中,穩定幣的角色不是替代傳統支付工具,而是拓展機器之間“自主協作”的邊界。一旦裝置之間可以“用錢溝通”,它們的行為就不再只是被動執行指令,而是具備了更高層次的互動性與經濟參與能力。
從這個角度看,穩定幣的另一個意義在於,它不僅是一種貨幣,更是一種賬戶系統。我們過去總是把穩定幣理解為一種跨境支付工具,是數字時代的“支付寶”或“Visa卡”。但在AIoT的語境中,穩定幣其實是未來裝置的銀行賬戶。
每一臺智慧裝置,無論是無人車、智慧路燈,還是一個微型感測器,都可能擁有自己的錢包地址。它們可以收錢、付款,購買服務或資源,成為網路中的經濟節點。
這種變化意味著,裝置不再只是被控制的物件,而是具備了某種形式的“經濟人格”。它們可以擁有資源、支配預算、參與協作。穩定幣為這些裝置提供了最小金融單元的能力,使得它們在整個系統中擁有了明確的價值邊界與結算機制。
具體而言,傳統的賬戶體系往往依賴人工註冊、銀行審批和中心化管理,難以適應海量裝置的自動部署與即時運營。而穩定幣賬戶則可以在鏈上快速生成、自動追蹤,並與裝置身份繫結。這種方式天然支援微交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按秒計費”“按次計費”。這種交易模式,正是物聯網從連線向協作發展的基礎條件。
從連線到協作,從資料到價值,從硬體到經濟體,穩定幣為AIoT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在這扇門後,裝置的角色正在悄悄發生變化。它們不再只是執行命令的末梢,而是系統中可以主動決策、自由交易、有預算、有邊界的參與者。穩定幣,就是它們之間使用的經濟語言。

穩定幣是AIoT時代“可信物理世界”的金融層

穩定幣是AIoT時代可信物理世界的金融層

經過長期的發展,物聯網完成了讓物體實現“可感知”、“可連線”的飛躍。各種各樣的感測器、攝像頭、定位模組部署在現實世界中,即時採集溫度、溼度、光照、位置、狀態等資料,把原本沉默的物理環境變成了可以被機器理解的數字對映。在過去十年裡,這一能力推動了工業自動化、城市管理、智慧出行等多個領域的變革。
但僅僅“能感知”、“能連線”還不夠。在很多實際場景中,物聯網系統雖然能夠判斷髮生了什麼,卻很難判斷值不值得做或者該不該付錢?
裝置之間缺乏一種可信的價值交換機制,導致很多自動化行為只能停留在區域性最佳化、內部閉環,難以走向真正的生態協作。
舉個通俗的例子。假設你是一位電動車車主,正在城市中尋找充電樁。你手機上的導航系統可以告訴你,哪裡有空閒的樁,電價是多少,距離多遠。但你仍然需要人工判斷:這個樁可靠嗎?價格是否透明?有沒有被佔用?你更無法讓車自動決策去哪個樁、預支付多少費用、在充滿電後自動結算並離開。
背後的問題在於,這些資料雖然真實,但缺乏價值繫結的機制。導航系統提供的資訊是免費的,電價是參考值,空閒狀態也可能在你到達前發生變化。整個流程依賴人來承擔信任,而非系統自身具備信任能力。
而如果引入穩定幣,這個過程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車輛可以在出發前與充電樁系統簽訂一個鏈上協議,約定電價、時間、服務等級,並提前凍結一部分穩定幣作為預付款。充電完成後,系統自動根據實際電量扣除費用,並將剩餘部分返還車主錢包。整個過程無需人工操作,也無需中心平臺介入,信任被寫入協議,支付與執行同步完成。
再比如一個智慧農業場景。某個果園中的溫溼度感測器採集到即時資料,透過網路提供給附近的灌溉控制系統。傳統模式下,這個資料傳輸是免費的——但問題是,誰來保證資料的真實性?誰來激勵資料來源持續提供?如果某臺感測器損壞或作弊,系統該如何識別?
如果感測器的每次資料上傳都可以獲得一筆穩定幣作為“資料費”,而這筆費用來源於灌溉系統的預算賬戶,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感測器只有在資料合規、位置正確、時間一致的前提下,才能收到付款。系統也可以對資料質量設定門檻,出現異常時自動停付,用來篩除虛假裝置或失效節點。
這就是穩定幣在物聯網中的另一種價值:將行為與激勵繫結起來,用經濟手段規範技術協作。
從結構上看,這樣的設計構建起一個完整的閉環:
1. 信任來源於鏈上可驗證的資料與身份;2. 支付透過穩定幣完成即時結算與激勵;3. 執行透過智慧合約自動觸發,無需人工干預。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支付方式升級,它是一個基礎信任機制的置換。傳統物聯網依賴平臺、企業或政府建立信任,AIoT時代則可以透過鏈上邏輯、經濟激勵和穩定幣賬戶,實現裝置之間的自組織協作。
在這些場景中,穩定幣不再是一個“錢包裡的幣”,而是一種可以被嵌入進裝置行為邏輯中的結算協議。它讓每一個動作都具有經濟意義,讓每一次呼叫都可以被量化、記錄、評估。這是AIoT真正走向普惠化、標準化、規模化的基礎。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穩定幣逐步納入合規體系,越來越多的物聯網節點將不再只是資訊終端,而是價值節點。它們之間的連線不僅是資料通道,更是支付路徑。從這個角度看,穩定幣正在成為AIoT時代連線物理世界與數字經濟的金融層,為裝置賦予信任與價值的雙重能力。

穩定幣將加速重塑物聯網的商業模型

傳統的物聯網商業模式,本質上仍然是一種“賣裝置+賣服務”的邏輯。製造商出售感測器、攝像頭、測量儀等硬體,同時打包軟體平臺、雲服務與運維訂閱作為營收來源。這種模式在過去十年推動了大量智慧裝置的落地,但也遇到了明顯的增長瓶頸:裝置一旦售出,後續收益有限,客戶使用率低、維護成本高;而對於客戶而言,前期投入大、使用彈性差、回報週期長。
在AIoT的語境下,如果每臺裝置都能夠計量自身執行狀態,並以穩定幣進行即時結算,那麼一種新的商業邏輯就出現了——裝置不再是一次性買斷的資產,而是可以按需租用、按時付費的服務單元。
這正是裝置即服務模式的核心思想。而穩定幣的引入,使這一模式的實現變得可行。
以工業製造為例,一家中小企業可能無法一次性採購一臺幾百萬的雷射切割機。但如果裝置製造商允許客戶按小時使用,並透過鏈上錢包即時收取費用,客戶只需在需要時喚醒裝置,系統根據使用時長自動從其錢包中扣除穩定幣。這樣,不僅降低了企業的使用門檻,也為裝置提供商帶來了持續收入。
同樣的邏輯正在城市治理中出現。一些城市照明系統已經開始嘗試“按亮燈時間”計費的方式,由硬體提供方負責裝置建設與維護,政府則按照執行時長與能耗資料進行結算。透過穩定幣進行支付,不僅避免了複雜的賬期流程,還能實現自動對賬與透明監管。
在更貼近生活的家庭場景中,穩定幣也可以用來推動共享經濟的新模式。
比如,一臺智慧空調可以預裝鏈上錢包,使用者只需掃碼授權即可按分鐘計費;洗衣機、淨水機、印表機等裝置也能實現即用即付,費用透過穩定幣自動結算。這種方式尤其適用於公寓、共享空間、校園、工地等場所,不再需要統一管理、人工收費或押金制度。
這些例子背後體現的是一個共同特徵:裝置具備了自身的價值感知與交易能力。它們不再依賴人工干預,而是透過穩定幣賬戶,自主完成計價、收款與服務確認。裝置的角色,從靜態資產轉變為動態服務節點。
更進一步地看,穩定幣還為AIoT系統的自治化提供了可能。過去的物聯網系統大多依賴中心化平臺來排程資源、管理裝置、處理賬務。各種裝置雖然能自動執行,但仍受限於平臺規則,缺乏自主協作的能力。
而一旦每臺裝置都擁有自己的支付能力,它們就可以在不依賴中心平臺的情況下,與其他裝置進行價值交換和資源協商。比如,一臺風力發電機可以將多餘電力賣給附近的儲能裝置;一臺攝像頭可以將畫面資料出售給自動駕駛系統;一臺農田感測器可以將雨量資訊傳送給噴灌系統,並收取少量費用作為資料服務費。
這些動作無需人為干預,也無需平臺審批,而是基於鏈上合約自動執行,費用透過穩定幣即時結算。這種機制讓AIoT系統具備了“弱自治能力”:裝置可基於規則、需求與預算,自主參與協作,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機器經濟網路。
可以說,沒有穩定幣,AIoT最多隻是一個高度自動化的工廠;引入穩定幣之後,它才可能成為一個具備自我調節能力的智慧經濟體。從平臺排程走向邊緣協作,從單向指令走向雙向交易,穩定幣讓裝置不再只是“聽話的終端”,而是“有預算、有行為、有激勵”的參與者。
穩定幣不僅重塑了物聯網的商業模式,也在悄然推動其系統結構的變化。這種變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它已經在一些細分領域開始發生。當裝置開始計價、當服務開始計時、當價值開始在鏈上傳遞,物聯網的邊界也隨之拓展。

寫在最後

穩定幣的故事,不止於數字貨幣、金融創新或支付效率的提升。對於AIoT這類面向物理世界的大規模系統來說,穩定幣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套通用、可信、自動化的價值交換機制。
它讓裝置之間的協作不再依賴平臺排程,而可以基於規則自主交易;讓感測器的資料不再是“成本中心”,而可以成為“收益單元”;讓原本靜態的硬體具備了服務能力,從而推動整個物聯網商業模式的轉向。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裝置之間可以“用錢說話”的時代。穩定幣不只是給人用的,更是給裝置用的;它不是為了跨境支付的便宜,而是為了構建一個機器可參與、價值可流動、行為可結算的數字物理系統。
當然,前路仍有不少挑戰。監管框架尚在建設,裝置錢包尚不成熟,標準協議也仍在演進。但趨勢已經明確:穩定幣將不僅是Web3的事,更將成為AIoT落地過程中的基礎能力之一。
在這個意義上,理解穩定幣,不只是理解一種金融工具,而是重新理解未來系統的執行方式。它可能不會以驚豔的方式出現,但它會以基礎設施的方式,悄悄改變整個物聯網的執行邏輯。
參考資料:
穩定幣的下一站:國際支付、美股代幣化與AI Agent,來源:華爾街見聞穩定幣:連線數字貨幣與現實資產的橋樑,來源:Zhong Lun Law Fir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