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怎麼到處是社恐?

你做過MBTI測試嗎?結果是什麼?
3年前,因為谷愛凌的一句“我是INTJ”,MBTI測試爆火。
初次見面,總會被問一句“你的MBTI是什麼”,聚會時,會因為是“I人”(內向)還是“E人”(外向),爭論一整晚。小紅書上的MBTI話題,有44億次瀏覽量,3500萬條討論。微博上的MBTI話題,有52.5億閱讀量。
不過,你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最近自稱“I人”的人,好像越來越多了。
什麼,要參加同學聚會?“不好意思啊,我是I人,不太擅長社交。”什麼,要請客戶吃飯?“抱歉領導,我這個人比較內向…”相對的,曾經讓人羨慕的E人,反而快成為稀有物種了。
為什麼?是因為大家真的變得越來越內向了嗎?
前段時間,青山資本釋出了一份《MBTI流行原因及創業相關性》報告,給了我不少啟發。結合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今天,咱們聊聊這件事。
2005年,我參加了一場管理培訓。培訓持續了5天,早上8點到晚上8點,很多世界各地的員工專程飛來,參加這次培訓。
在這之前,我花了好幾個小時,做了一套性格測評。這套測評,有足足200多道英文自測題。做完之後,所有人都會從4對字母,拿到自己的結果。5天的培訓中,就有一天,專門講解這個結果。
第1對字母,是I和E。如果你從人際交往中獲得能量,就是外向(E),如果你從獨處思考中獲得能量,就是內向(I);第2對,是N和S,如果你偏好接收感官資訊,就是感覺(S),如果你偏好接收意義和內涵,就是直覺(N);
第3對,是T和F。如果你偏好用邏輯得到結論,就是思考(T),偏好情感,就是感覺(F);最後一對,是J和P。如果你喜歡有井井有條,是判斷(J),喜歡自由開放,那就是(P)。
所有可能的型別,有2×2×2×2=16種。看圖。
是不是很眼熟?沒錯,這就是MBTI測試。
只不過,我當年做過的那版測試,和現在網上流行的一些MBTI測試,還不太一樣。
現在大家看到的不少測試,可能是更簡化的,也更有趣的版本。就像李南南老師提到的那樣:在這場測試中,只說好話。任何人都可以用成本極低的方式,從中完成一場正能量滿滿的自我確認。
而當時我接觸的版本,似乎要更“嚴肅”一些。
比如,我會全程被要求,要按照真實的行為來選擇它不會問你“是不是善於社交”,而是會問“遇見需要社交的情況時,怎麼做”。它還會“直言不諱”地說,如果我只關注某個特質,就會錯過很多可能性。
而且,我能明顯感覺到,題目和題目之間,有前後驗證。例如,在20題答過的內容,在80題可能會再來一遍,看你是不是在瞎說。200多道題答完之後,會生成厚厚一沓報告,再由專業的老師來幫你分析。
負責分析的老師還告訴我,那時他們就已經把約300多萬人的資料,用於調整模型了。
是的。MBTI的官方機構,會回收匿名處理後的報告,透過資料調整模型。比如,當年輕人更愛自由,“探險家”人格比例,就可能會變高。如果很多人糾結“你喜歡計劃還是隨性”這個問題,他們就會把題目改成“你更願意提前安排日程還是臨時決定”,更一目瞭然。
真專業。那麼,這MBTI測試,能用來幹嘛呢?
根據Myers&Briggs Foundation資訊,你的測試結果,可以幫助你選擇伴侶、職業或做出其他重要決定。因為,它會幫助你更好地瞭解自己,從而判斷你,是否更適合做某事。
比如,適不適合去創業。
在90年代,美國學者針對100多名創業公司創始人做過測試。去年,青山資本又對國內的幾百名創業者做了一輪測試。
兩次調查,有一個相同的結論,那就是:創業成功的人,MBTI裡帶NT兩個字母的機率,很高。
(圖片來自:青山資本《MBTI流行原因及創業相關性》)
為什麼會這樣?
青山資本,把特性N描述成了“戰略性”。把特性T描述成了“邏輯性”。
前邊提到,S,指偏好具體資訊;N,指偏好抽象資訊。
(圖片來自:青山資本《MBTI流行原因及創業相關性》)
S人會更關注當下,關注具體。所以,他們會“看見,才能相信”,不喜歡冒險,不願意為了遙遠的未來,放棄熱氣騰騰的現在。
但N人,會更關注未來,更有戰略性和長期主義,所以“相信,就能看見”。嗯。在創業者中,好像是善於抽象思考,堅持長期主義的N人佔多數。
但只有長期主義,可能還不夠。因為你還要判斷:方向對不對。
怎麼判斷?用“邏輯”。
根據青山資本報告,T人表現出強邏輯性,而F人表現為弱邏輯性。在創業這個維度上,可能越擅長使用邏輯的人,越能找到原因和解決辦法,確定自己的方向,是對還是錯。
類似的判定,還有很多。比如,“藝術家”,“手藝人”;比如,“更善於擔任管理者”。你也可以根據測試結果看看,你適合做什麼型別的工作,從事什麼職業。
啊?你問我的結果是什麼?
實不相瞞,當我看到結果的時候,其實是大吃一驚的。
ESTJ。
我100個不信。我怎麼會是E人?每到社交的時候,我總會緊張的不行。身處宴會,我卻張不開嘴。寒暄?每次寒暄,我都很害怕,都很尷尬,尷尬到用腳趾頭扣出三室兩廳。
所以,每次遇到這種場合,我總會拿著一杯可樂,把頭埋進去,默唸,你們看不見我。你們看不見我。終於,宴會結束。回到家,我像打了一場大仗,癱在沙發上,一句話也不想說。
為什麼會這樣?這大概是因為,“太敏感”。
因為敏感,所以就會在社交中,獲得過多的資訊。處理這些資訊,讓我不堪重負,所以恐懼。
這樣的我,怎麼可能是E人?是不是搞錯了?
負責跟測的老師說,這很正常。因為我們測試的,是你的行為習慣。
如果你已經透過不斷的訓練,讓自己像E人一樣做事,那測出來的,就是E人。即使你的內心深處,住的是I人。
仔細一想,人說的還真沒錯。
我從2002年,開始帶團隊。我是真的不擅長團隊管理。說來不怕你笑話,我最初的管理手段,就是去樓下買冰淇淋請大家吃。
一個社恐管理一群社牛,就是這麼痛苦。當員工不來找你討論工作進度的時候,你必須找他。
要不然,工作還怎麼開展?
你必須把社牛的外皮,一針一針地,縫在自己身上。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才能讓自己出來透透氣。
而在這個社牛統治的世界裡,太多的社恐,為了生活和事業,縫上了這麼一層社牛的外衣。
現在,你大概有感覺,為什麼我們覺得I人變多了。或者說,測試結果表現為I的人,越來越多了。
因為大家的行為,已經在潛移默化之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無效社交說“不”,敢於承認自己的內向。
為什麼會這樣?報告裡有個解釋。
他們說,這幾年,我們已經進入了“低迎合社會”。
什麼叫低迎合社會?
我給你描述幾個現象,你看看自己身邊有沒有。
職場上,專業能力越來越重要了。
之前在職場,八面玲瓏比專業能力重要。領導過生日記得送禮,應酬擋酒更是基本功。不會來事的人,就是受氣包老黃牛,有能力也難出頭。
這是因為,資源分配權主要集中在少數人手裡。所以,想辦成什麼事,就看誰更能討人歡心。
但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資源分配更多以市場優勝略汰說話。工作的流動性,也越來越高。根據報告,95後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職時間,只有7個月。各種工具,包括日新月異的AI,也消滅了大量的職場溝通需求。
知識和技能,成了最能給公司帶來效益的要素之一。
以前,串門是家常便飯。做頓好菜要給鄰居嚐嚐,就連遛彎都要花半小時打招呼。
不合群?就等著被孤立吧。
現在呢?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
外賣解決了吃飯問題,導航解決了問路問題,網購解決了採購問題,APP解決了服務問題。遇到困難不用麻煩別人,動動手指就行。
想要陪伴,有一堆選擇。養寵物,看直播,打遊戲,短影片…而這些,都不需要你去迎合任何人。
在這個新時代,或許,你不用陪領導喝酒也能升職。或許,你不用參加無聊的飯局也能做成生意。或許,不用強迫自己社交也能過得很好。
所以,當我們說“我是I人”時,其實不一定是真的變得更內向了。而是:我們終於有了不用迎合的自由。
這,就是低迎合社會。低迎合社會,就是一個不需要過度迎合他人也能過得很好的社會。
說到這裡,我突然想起20年前,那個做接受培訓的下午。
那時的我,看著測試結果上的“E”,感覺複雜,又有點無奈。一個內心深處內向的社恐,怎麼就被一點點,打磨成了社牛呢?
這些年,我遇見過太多像當年的我一樣的人。
他們在熱鬧的飯局上微笑,在公司年會上致辭,在重要場合侃侃而談。可沒人知道,這些“外向”的表象下,藏著多少個不敢社交的躊躇,藏著多少次咬牙堅持。
你們都是好樣的。因為,勇氣不是天生就無所畏懼,而是即便害怕也會去做該做的事。
但現在,時代給了我們一個更好的選擇。
在低迎合時代,我們終於可以開始誠實地面對自己。能為團隊創造價值的員工,開始不需要在酒桌上刷存在感。越來越多的工作,內向的人去做,成績反而更好。
這就是時代,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1. MBTI 16 personalities: Which types make the best entrepreneurs and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m?
https://nethunt.com/blog/mbti-personalities/

觀點/ 劉潤 主筆/ 景九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519原創文章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