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希望可以時常見面,歡迎標星🌟收藏哦~
來源:內容來自鉅亨網,謝謝。
中國臺灣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 與環境權利保障基金會(ERF)日日期那發表共同「臺灣半導體產業的水資源與電力使用分析報告」,報告中強調,製程用電僅佔全廠耗電約46.1%,另外超過5 成的能源消耗則是來自無塵室、外氣空調、冷卻系統、超純水供應系統等裝置;空調更是最大的單一用電專案。
該報告顯示,臺灣目前並沒有缺電疑慮,但因高度仰賴區域之間的資源排程能力,需強化輸電節點的韌性,並將極端氣候事件的影響納入事前評估,才能確保產業用電安全。
目前對半導體先進製程的高耗能討論,集中在極紫外光微影裝置的使用。本報告指出,總體而言製程用電僅佔全廠耗電約46.1%,另外超過五成的能源消耗則是來自無塵室、外氣空調、冷卻系統、超等裝置構成;其中,空調系統更是最大的單一用電專案。
根據本研究報告以過去一年(2023 年11 月1 日至2024 年10 月31 日)逐日夜尖峰時段用電利用率最高的時間點,選取該時刻實際最大電力供給量與實際用電量的資料作為基線,推估未來2025 至2035 年間,若考慮經濟部能源署所評估之電力需求年均成長率,以及加上目前已知2 奈米先進製程廠的最高用電量(約1.928GW),對臺電系統在面對未來每天的夜尖峰使用狀況,其供電能力會受到什麼樣的衝擊。
DSET 報告建議,政府可將儲能投資列產業創新補助行列,整合半導體產業對於供電風險趨避的資本投入,提升儲能技術投資的經濟誘因。
此外,再生水與再生能源的開發將與地方政府權責更加相關,如再生水水源取決於各縣市汙水接管率,而汙水下水道系統屬地方政府權責;再生能源也仰賴縣市國土空間規劃,地方政府應透過擴充再生水與再生能源建置量來吸引廠商投資,以因應將來氣候變遷與區域競爭趨勢。
臺積電承諾於2040 年100% 使用再生能源並達成水資源目標,但再生資源供應有限,可能造成其他需求者資源排擠,該報告建議:透過調整傳統高碳排產業規模並引導產業轉型,協助與鼓勵產業端的永續發展作為,進而增強臺灣基礎設施韌性。
半導體吃電,夜間供電警戒
半導體產業成臺灣護島群山,但水電供應問題也成為焦點。國科會轄下智庫DSET指出,2025至2027年,在最壞情境下,臺灣夜尖峰備轉容量率可能偶爾略低於6%,顯示先進製程擴廠的用電需求成長,對臺電供電能力的衝擊。
根據臺電的標準,備轉容量率大於等於10%,亮出代表供電充裕的綠燈;10%至6%則為代表供電吃緊的黃燈;小於等於6%則進入供電警戒的橘燈。一旦備轉容量掉到九十萬瓩以下,代表限電警戒的紅燈;備轉容量五十萬瓩以下就亮黑燈,進入限電準備。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昨天首度釋出與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共同撰寫的「氣候變遷與其基礎設施韌性:臺灣半導體產業水資源與電力使用分析報告」,針對臺灣半導體產業的水資源與電力使用安全問題,進行分析。
針對護島神山臺積電的用電情況,DSET指出,臺積電雖已投資節能與綠能,近年因產能不斷擴張,用電量約呈現每五年翻倍的趨勢。
考量臺積電2nm廠房預計分別於2025、2026年陸續量產,DSET表示,根據已透過的環評或環差報告書,結合主要科學園區的用電負載資料,考慮2nm製程可能所需的新增用電量後,主要科學園區的最大用電負載將一舉攀升至7.51GW(百萬瓩),佔全臺於2024年最大用電負載41.19GW的18.23%。
DSET根據臺電的公開資料推估,納入臺積電2nm製程用電需求後,總量上臺灣並無夜尖峰用電量超越系統最大可供電能力的問題,但若採取最劣情況估算,2025至2027年,夜尖峰備轉容量率可能偶爾出現略低於6%的情況。
DSET說,這顯示出2nm先進製程擴廠的用電需求成長,對臺電系統供電能力的衝擊。因此臺電應該持續發展分散式電力系統,增加輸配電設施,同時提高儲能裝置裝置量,才能避免單一事件誘發大規模停電的風險。
與會的臺電供電處處長劉建勳表示,現在北部用電量佔全臺40%,但發電量僅佔28%,中南部則相對均衡,才會形成「中電北送」、「南電中送」的現象,臺電因此透過引導高用電產業向中南部遷移,縮小供需差距,提升電網利用效率,並減少長距離輸電的風險。此外,臺電也致力於將變電所屋內化,除了氣候外,與颱風等自然災害抗衡。
END
👇半導體精品公眾號推薦👇
▲點選上方名片即可關注
專注半導體領域更多原創內容
▲點選上方名片即可關注
關注全球半導體產業動向與趨勢
*免責宣告: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援,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絡半導體行業觀察。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4042期內容,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半導體第一垂直媒體』
即時 專業 原創 深度
公眾號ID:icbank
喜歡我們的內容就點“在看”分享給小夥伴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