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到小學中高年級,家長都得親自下場輔導功課了?

之前我在文章中說,到了高年級,我們家也不得不下場輔導毛豆功課了。

有的人會問:為啥?學習難道不是孩子自己的事?
我感覺哈,能問出這種問題的人,多半娃還小,不知人間疾苦

於是我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思考的主題——
那就是為啥到了小學中高年級,家長都紛紛下場親自輔導孩子功課了?
以我的觀察哈,小學低年級的時候,孩子們只要踏實聽課,認真做作業,考高分還是很容易的

但是從五年級開始,就開始有一部分孩子會偏科,會感到學習上有壓力了。
不少孩子是覺得數學題變難了。當然在學霸眼裡沒多難,可畢竟大多數孩子是普通人,他們發愁的是:
幾何有體積、表面積、浸沒問題;
應用題有相遇、追及、流水行船、雞兔同籠問題;
計算有分數、小數和百分數的四則混合運算和方程;
有的孩子語文開始覺得難。同理,學霸不會覺得難,可是普通孩子的難點是:
閱讀理解總也猜不到題目真正問的是什麼,答非所問,閱讀理解總被扣分;
不少人是發愁作文,總覺得試卷給了太多格子,填不滿,寫不出;
除此之外,還有新教材改版後的英語。不少孩子因為英語難度提升,生詞量開始增多,語法知識增加,長篇大論讀不完,開始對英語漸漸失去信心。
我的觀察是無一例外的:
這種壓力會在四年級開始微微冒頭;
五年級開始顯現;
如果還不解決,到了六年級問題會暴露的更加明顯

乃止帶到初一去,基本就塵埃落定了。
當然,這裡指的是絕大部分普娃,那些小學階段學有餘力,數學提前學到八上、英語過了PET、初中課本古文都提前背會,中考英語詞彙刷了好幾遍的學霸們不在此列。
可是畢竟學霸和學渣都是極少數,大部分普娃都是學酥,推一把,努努力,成績就能上去;遇到困難,鬆懈一下,那就全身開始掉渣

。毛豆就是。

同時,我還感覺,現在的教材,好像開啟了防“自學”系統

孩子越學越吃力,
是因為教材有防“自學”系統嗎?
以數學為例,來分析下。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種困惑,現在孩子學得跟我們小時候不一樣,我們小時候把課後習題練會就好了,學的什麼,考的就是什麼。
但是現在娃這代不一樣,拿數學來說,課本上習題是簡單的,但考試的題目不僅是靈活多變的,花樣百出的,還是題幹超長的

比如有這樣一道題:
“今年李大爺家的一棵蘋果樹豐收了。他說:我把蘋果摘回來了之後,就考慮怎樣享受蘋果,肯定要吃一點,但是一個人又吃不下那麼多,於是第一天用一半的蘋果換了些葡萄酒,可以夠我喝上一陣子了,然後我又高興的吃了4個蘋果;第二天用剩下的一半去換其他的水果來嚐嚐,因為吃了其他的水果,所以我就只吃了3個蘋果,第三天吃了1個蘋果之後,覺得一個人吃沒意思,應該和朋友們一起分享,所以把剩下的蘋果的一半分給了朋友們,這時候我還剩下5個蘋果、一些其他水果和葡萄酒。問這棵蘋果樹一共結了多少個蘋果?”
娃:李大爺的內心戲真多!
別說,這種題還真不少。你說它考得超綱吧?但知識點確實沒超出小學範圍,只是考得更深一些,更靈活一些,考驗孩子對原理、定義是否真正理解了,理解到什麼程度,能不能活學活用。
除了題目太靈活,還有雙減後,新課標數學是主打一個真實場景應用和跨學科。為了體現探究性學習的新理念,就要引導孩子們自己去推匯出來定義、原理。

所以數學教材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話:透過上面的例子,你能有什麼發現呢?
我每次輔導毛豆數學的時候都想昏厥:別這麼假模假式了,這麼小的孩子理解個公式都費勁,還自己推導發現?
和我們小時候學的教材不同是,現在的教材,不再直接給出定義、概念和知識點,比如北師大版教材一般都是提出一個情景,分別帶著一兩個問題,形成一個問題串,透過對問題串的探究,完成教學重點和難點。
可能現在的教材編寫者,是想透過實際情境告訴孩子們,這些概念來自於對現實世界的觀察和思考,這些定理是可以由自己的覺察悟出來的。
但,這就變成了,關鍵的知識點總結是要靠老師引導和探究的,所以不認真做筆記的孩子知識點總結都是記不全的,因為書上真沒有啊

所以變成了教輔是最暢銷的

這一點,就連教材編寫者自己也沒想到吧!
義務教育真實:
素質教育的面子和應試教育的裡子
怎麼說呢,研究完新課標我覺得——
新課標的設計理念是很好的,也是對的,是為了激發孩子們對數學的興趣、思考和創新能力。
就是專家們可能對一線教學有一定的誤解

可能在專家眼裡,學生們全是“一引導就會”、“一探究就積極”“一上課就安靜”“一提問就活躍”“一做題就上交”的模範孩子、優秀學生吧!

專家忘記了實際上有大量的“一聽就懵”“一背就懶”“一做就亂”“一上課就說話”“一聽課就走神”、還需要老師不斷督促維持的學酥們

對於這樣的普娃,別說讓他們推匯出概念、定義、公式了,們能完全理解都謝天謝地了!
有幾個孩子能是機器貓式的孩子,拉開肚皮就能掏出作業,哪哪都令人滿意的呢。
那麼既然教材是簡單的、探究的、靈活的,教學原則是減負的,那為什麼現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的孩子普遍覺得越學越累,越學越難呢?
小學高年級作業寫到十點,初中的孩子寫到十一二點的很多很多,孩子們普遍睡眠不足,時間不夠用。
其實不是教材有什麼防自學模式,說句情商低的大實話,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不過是—-素質教育的面子和應試教育的裡子越來越脫節的一種必然結果。
九年義務教育是減負的,中考卻是要五五分流的;
課本是提倡素質教育的,但實際情況卻是分數篩選孩子的;
課本上的知識點是精煉的,考試卻是靈活運用的;
現在的學科推行的都是大單元教學,情景化教學,情境化出題,而情境則是需要文字來描述的。
所以現在無論語文、數學還是歷史、地理,都是題幹文字越來越長,資訊越來越繁雜,都更考驗孩子們跨學科的綜合能力

無論是語文和英語的閱讀理解,還是數學的閱讀理解式題型、應用意識、模型意識、跨學科和創新題,都越來越呈現出一種教考分離的趨勢。
小學到了高年級,再提倡素質教育和減負的學校,都開始暗暗的加大了分層和培優,加大了校內的刷題強度。
小升初的孩子是累的,初中的孩子更累,高中不屬於義務教育了,高中生累得連牛馬都不如。
孩子是累的,家長是矛盾又糾結的。
怕雞得太狠出現心理問題,又怕孩子真的分流去職高,尢其現在很多地區的職業教育並不完善的情況下。
那怎麼辦呢?
只能堅定認為孩子的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在保證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再根據自家娃的情況,合理策劃唄!
就像林小英教授說的,即使走到高考,也不過只是人生的100米。
如果孩子的身心健康被逼出了問題,那他的一生都將是灰色的。
除此之外,當代家長還能怎麼辦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