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實話,哥們很少寫文章是邊寫邊無語的。
因為今天要講的事太逆天,都不知道從哪個角度開始噴。
故事從 7 月 3 號說起。
那天,公眾號上突然有一堆媒體發了篇新聞,說 DeepSeek 向王一博道歉了。


大概是說:
人工智慧公司 DeepSeek 承認因內容稽核疏漏,在某個回答裡引用了網路謠言,對王一博名譽造成侵害。
於是 DeepSeek 決定永久撤回失實資訊,還援引了相關刑事判決書。。

emmm。。。

世超翻遍了 DeepSeek 官網和她全網社媒賬號,並沒發現相關道歉宣告。在裁判文書網,也沒找到相關的刑事判決書。
所以,DeepSeek 到底哪道歉了?
其實當天,就有媒體和網友扒到了這個新聞的來源。
大概就是微博上這樣一張的截圖↓

把圖放大後,你就能體會到我的心情。。。


WTF。。。
所謂的道歉宣告,根本不是什麼官網公告,而是某個網友和 DeepSeek 的對話截圖。
是網友透過對話,讓 DeepSeek 返回了一份道歉宣告。
最後就推匯出:人工智慧公司 DeepSeek 正式道歉。

如果這樣算道歉的話,那我明天就宣佈:DeepSeek 公司向差評公司的門衛金毛火鍋道歉。

到這,你可能明白了,整件事,無非就是 2 點共同造成。
1、網友誤認為 DeepSeek 的 AI 回答 = DeepSeek 官方
2、一堆媒體不做驗證就轉發新聞
雖然很奇葩、很罕見,但世超覺得,這種事以後可能會經常發生。。。

你發現沒,這幾年的社媒討論氛圍,已經發生了鉅變。
很多時候,你剛提出一個觀點,還沒等來真人反駁,就被網友用一張 AI 對話截圖給拍臉上。
“ 我問過 AI 了,它說你是錯的!”
在他們眼裡,“ 我問過 AI ”這句話已經成了一種權威背書,一種辯論的終極武器。

畢竟他們可是問了 DeepSeek、豆包、ChatGPT 這些看似全知全能的“ 神 ”。

這還沒完,現在一個話題丟擲來,評論區也沒法看了。
以前大家都百花齊放,但現在很多前排的高贊回答,都大模型生成的“ 1、2、3、4 ”點。
一個本來聊出火花的話題,被一群看似絕不會犯錯的 AI 整得毫無生氣。

誰家能力強,誰家會員貴,誰的觀點就是對。

就連一些自媒體做 xxx 產品TOP10、餐館榜單,居然也用 AI 推薦。。。
我想問 AI 用過這些裝置嗎,又吃過這些餐館嗎?

兄弟,AI 真不是你們想得那樣。、

前兩天,編輯部想做個選題,叫“任務管理器沒小時候好用了”。我自己沒找到佐證,就讓 Gemini 幫忙搜搜,看網上有沒有類似的討論。
結果 Gemini 非常自信地告訴我:你觀察得對!網上超多這種說法!
然後,它像模像樣地給我列出了一堆來自知乎、Reddit、微軟社群的帖子連結。

結果我挨個點進去,要麼是“頁面不存在”,要麼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另一個話題。
也就是說,它為了奉承我,硬生生編了一整套壓根不存在的話題。




大家有機會可以測試一下,只要稍微較真兩下,你就會發現 AI 到底扯了多少淡。
以上這句話,我不是針對誰,我是針對所有 AI。

我理解很多人第一次接觸到 AI,都會被 AI 自信和邏輯自洽的回答給征服。
它們總是很有道理,侃侃而談,舌燦蓮花,頑石點頭。
但為什麼每一個 AI 都會在明顯的地方標註:我可能會犯錯,請仔細甄別。

“鼻子”下面是“嘴”,“大家”後面跟著“好”,這些都只是 AI 透過計算機率,猜到的最佳答案。
AI 的本質,就好比你手機輸入法聯想功能的 Pro Max 版。有時它們會猜對,但有時也會猜錯。
這次的王一博烏龍事件,只是一個開始。它用一種極其抽象和搞笑的方式,給大夥兒提了個醒。
當能言善辯、邏輯自洽、還能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 AI,遇上了一群疏於求證、只想搞個大新聞的媒體,這種事情只會越來越多。
真就如我們當年在《新黃色新聞》那篇文章裡預測的那樣,AI 時代,那些沒有得到驗證的新聞會傳播得變本加厲。。。
回頭看看,DeepSeek 那一句標黃高亮的“本回答由 AI 生成,內容僅供參考,請仔細甄別 ”,還是低估了人類。

撰文:刺蝟
編輯:莽山烙鐵頭
美編:煥妍
圖片、資料來源:
小紅書網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