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代人心中,寵物的排名正在直線上升。
《2025城市單身女性養寵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寵物數量突破1.24億隻,參與調查的1800名女性裡,19%直接把寵物當作「心尖第一」,37%排在自己之後,僅20%把寵物置於末位。一旦養了貓狗,原本的家庭成員排序的重要性也要重來。
2013年,英國動物慈善組織Brooke調查顯示,2000 名女性受訪者中,81%認定寵物是家庭一員,38%考慮過一旦與伴侶分手,會因為寵物撫養權而出現激烈的爭奪。
「寵物」早就脫離了原本的含義,它不僅僅是陪伴人類支配的生物,而是不可取代的朋友、家人。
在親密關係降級的時代,人寵之間特殊的情感紐帶,正在給予我們更深刻的依戀體驗。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人寵之間的羈絆。
01
對不安全型依戀者來說
愛寵物更安全
對於不安全型依戀者來說,寵物也許比人更加可靠。
依戀(attachment)指人類嬰兒與母親或其他主要照料者之間構建起的情感紐帶。早期嬰兒與照護者之間的關係,對個體後續的情感發展與行為模式有著關鍵的塑造作用。
當嬰兒在與照護者的互動過程中,持續體驗到溫暖、親密且具有可持續性的關係時,嬰兒與照護者雙方均會產生滿意感與愉悅感。
這種積極的情感互動體驗,有助於嬰兒構建起探索外部世界的 「安全基地」,促使其形成安全型依戀風格。與之相對,不安全型依戀是個體在安全感缺失時,所發展出的適應策略 。
1991年,心理學家Bartholomew等人提出成年人的依戀關係,大致存在4種類型:安全型(secure)、恐懼型(fearful)、疏離型(dismissing),痴迷型(preoccupied)。

依戀方式不安全的人往往與寵物有強烈的情感聯絡[1]。
一項研究以610 名德國狗主人為樣本,評估了狗主人對寵物的情感依戀與其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
研究發現,對寵物狗依戀程度較高的受訪者,呈現更多精神障礙和痛苦症狀,該個體難於依賴或信任他人,同時恐懼被拒絕和失去愛[1]。
人際依戀方式可能是對狗的情感依戀與心理健康問題之間的中介。對寵物強烈的情感依戀,可能反映出一種補償型依戀策略。
童年時期無法與他人建立安全關係的人,可能會與寵物建立更親密的關係。相比於人,寵物可能威脅性更小,是更穩定的依戀物件[1]。
這個現象在童年期同樣顯著。另一項關於受虐兒童的研究顯示,在社會壓力下,具有不安全-迴避型或混亂型依戀的男童,能夠從治療犬的陪伴中獲益更多。
相比於與人類或玩具狗互動,友好的治療犬,更能有效地調節他們的生理壓力水平。[2]。

《一條狗的使命》
02
愛動物
對抗關係貧困
兒童精神病學家、神經科學家布魯斯·D·佩裡在《你經歷了什麼? 關於創傷、療愈和復原力的對話》中提出,當代人生活在全方位的「關係貧困」之中。
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我們真正「看到」的人越來越少,即使我們和別人接觸,彼此交談,我們也沒有真正地在傾聽對方,沒有真正和對方在一起。
判斷一個人當前心理健康程度的最佳指標,是ta當前的「關係健康」程度或者連線情況。
為了保持心理健康,人類需要建立和維持關係,在家庭、鄰里、學校等環境中構建關係[6]。
然而,維持關係和構建關係並非易事,情感連結的減少使我們更加脆弱[6]。
同時,孤獨經濟愈發火爆。《2025中國寵物白皮書》顯示,2024年中國寵物數量突破1.24億隻,首次超過4歲以下嬰幼兒數量,預計到2030年將接近嬰幼兒數量的2倍。
照顧動物已經不止於餵食、遛狗、洗澡,更多精細、擬人化的消費需求湧現。關於寵物的「消費主義陷阱」隨處可見,比如寵物高定、寵物美容、珍惜肉源罐頭、寵物派對等,都代表著人的付出。
寵物主像養娃一樣養寵物,像一個陷入焦慮而隨時準備消費的家長。這種消費心理,正是當代人對抗關係貧困的嘗試。

《養貓的人》
對於不安全型依戀者來說,重建人際關係、恢復連線並不簡單。
動物提供了一種體驗親密關係的可能性,給「毛孩子」做父母,是一種微型的親密關係訓練。
說到底,還是動物滿足了人類深層的愛慾,包括某種強烈的保護欲。在互動過程中,人類與寵物之間的情感關係就像母嬰一樣,貓狗也像嬰兒一樣形成自己的依戀模式。
研究發現,貓與狗的依戀模式都和人類嬰兒相似。
在安全基地測試(Secure Base Test,評估靈長類動物和犬類依戀安全性的簡化版陌生情境測試)裡,70只幼貓中,約65%在主人返回後主動尋求互動,將主人視為 「安全基地」,繼續探索環境,形成安全型依戀;約30% 為焦慮型,過度依賴主人;5% 為迴避型,較為冷漠;1%為混亂型[3]。
另一項研究顯示,狗對環境的探索與玩耍的次數,明顯受到主人是否在場的影響。當主人在場,狗更願意探索與玩耍,二者之間形成了依戀關係[4]。
春天到了,帶著「毛孩子」出去遛一遛吧!🌿🌿🌿
03
觸控動物
幫助重建安全基地
每個人都可能遭遇依戀創傷。
在生命早期,我們可能被忽視,貶低,缺乏支援和關愛;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可能遭遇背叛、控制、分手、離婚、暴力、喪親……與依戀關係相關的創傷性事件,剝奪了我們的「安全基地」。
撫摸是一種基礎性的療愈手段。
正如布魯斯·D·佩裡所說,「觸控對於身體和心理的健康就像卡路里和維生素一樣重要。如果嬰兒沒有被擁抱和輕輕搖晃,如果他們沒有體驗過照顧者充滿愛與溫暖的觸控,他們就不會健康成長」。
對於依戀創傷倖存者來說,撫摸無法再承擔基礎性的療愈功能。被摧毀的不僅僅是安全感,還有享受撫摸的能力。
心理治療師Kaytee · Gillis在接觸遭遇家庭暴力、童年虐待等創傷的倖存者後,發現他們「要麼把撫摸視作安撫方式,過度渴望撫摸;要麼由於撫摸能帶來的痛苦和羞恥,完全懼怕撫摸」。
在實際治療過程裡,寵物提供了一箇中間地帶:無需求、非性化的身體接觸,加強倖存者的安全感[7]。

《狗十三》
動物本身具有療愈性質。人犬互動,可以提高雙方體內催產素水平,而催產素可緩衝應激反應和皮質醇分泌(一種壓力荷爾蒙),促進信任和情感聯結[5]。
這也使得,動物輔助療法(Animal-assisted therapy)成為一種常用的干預手段,得以安撫抑鬱症、焦慮症、精神疾病和創傷影響人群。
讀者@Jaice_19曾在2021年我們發起的「跟寵物的共情時刻」徵集裡,描述貓如何陪伴自己熬過離婚傷痛:
「平時對我高冷的彭彭貓,總是與我保持距離的。但在我離婚的時候,晚上聽到我在床上哭了,自己跑過來,用它的小舌頭舔我,那一刻我放棄了輕生的念頭。之後的晚上都習慣背緊緊地挨著我睡。再後來,我慢慢就好了。」

《養貓的人》
🐱🐶至少還有動物
我常常想,我的貓從喵星來到地球的意義是什麼呢?跳出人類的自戀視角,我卻發現貓的世界遠比我想象得簡單。
ta們不需要意義,只是上帝送給人類的禮物。就像音樂人彭磊曾在微博寫道:「你在養貓時感覺是在照顧她,其實是寵物在照顧你,她可能被迫地放棄了自由的生活,這一生只能陪伴你身邊,哄你開心,陪你趕走寂寞」。
即使身處情感孤島,人類仍能擁有溫暖的動物之愛。
作者 Bridge
責編 羅文
封面及配圖 《養貓的人》
📄 參考文獻
[1]Lass-Hennemann, Johanna & Schäfer, Sarah & Sopp, Roxanne & Michael, Tanja. (202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to pets and mental health: the shared link via attachment to humans. BMC Psychiatry. 22. 10.1186/s12888-022-041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