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書單其他重點推薦書籍還有近代國際貨幣史研究者于傑翻譯的《石油英鎊》、《石油央行》和《石油美元》三部曲,這套書澄清了不少對於石油美元“陰謀論”式的揣測,可以說,石油美元體系同樣也是演化的結果,還有基辛格博士的最後一本著作《人工智慧時代與人類價值》,馬克·馬哈尼的《高增長科技股投資法》,以及奧利維爾·布蘭查德和勞倫斯·薩默斯合著的《演化還是革命?》,它們都從不同的角度為理解現實世界提供了新的視角。

《我從達爾文那裡學到的投資知識》
原名:What I Learned About Investing From Darwin
作者:普拉克·普拉薩德
譯者:彭相珍
出版社:中譯出版社
簡介:投資行業正處於危機狀態。絕大多數股票基金經理無法長期跑贏市場,導致大量資金從主動型基金流向被動型基金。投資者應該從哪裡尋找新的投資途徑?普拉薩德憑藉其在投資領域取得的長期高額回報,分享了其獨特的投資靈感來源——進化生物學。
他深入挖掘達爾文學說的核心理念,將自然界的鮮活案例與自身豐富的投資實踐緊密結合。普拉薩德以生動有趣且富有洞察力的文筆,巧妙地將達爾文的理論與投資實踐相聯絡,以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泡沫與黃金時代的動力學》
原名: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Financial Capital: The Dynamics of Bubbles and Golden Ages
作者:卡蘿塔·佩蕾絲
譯者:田方萌 胡葉青 劉然 王黎民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簡介:本書為理解技術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動態的關係提出了一個經典的解釋框架,重點論述了金融資本與一場新技術革命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強調了金融資本對於重大技術創新的發生和擴散的重要意義。在人工智慧投資熱潮來臨之際,這本書再次成為不少投資者理解和預測下一輪技術革命與資本流動的重要理論依據。
在過去兩百年間一共發生過五次技術革命,每一次技術革命都形成了與其相適應的技術和經濟正規化。作者認為,技術經濟正規化的存在意味著一套強大的包容排斥機制,它像生物界的自然選擇一樣保留那些適應新正規化的企業,淘汰掉那些沒有采納新正規化的企業。

《石油美元三部曲:中東石油資金和美帝國的轉型,1967—1988》
原名:Oil Money
作者:戴維·懷特
譯者:于傑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簡介:作者用“中東石油美元對美國全球帝國的重塑”這⼀新框架,分析了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中東與美國關係的發展。在這二十年間,美國、阿拉伯和伊朗權力階級重新定位了中東在美國全球權力體系中的主要角色,從廉價原油供應地轉變為石油美元的主要來源,並且反向塑造了美國的全球帝國。
作者巧妙結合了外交、跨國、經濟和文化分析,利用了大量尼克松、福特、卡特和里根政府的解密檔案,以及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薩達姆·侯賽因政權和私⼈收藏的資料,清晰地展現了美國權力的政治經濟影響。

《高增長科技股投資法》
原名:Nothing But Net
作者:馬克·馬哈尼
譯者:朱昂
出版社:湛廬文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簡介:科技股是股市中最熱門、最賺錢的門類,但它的行情極為動盪,常常令投資者有如坐過山車般的感受。作者結合大量案例,將自己作為長期科技股投資者取得成功的10條行之有效的經驗寫入本書中,這些經驗涉及科技股投資的方方面面。
作者馬克·馬哈尼是一位從業時間長達25年的華爾街網際網路分析師,以其聰明、精明和獨特的科技股投資方法而聞名。他見證了網際網路股票的所有周期,也是涵蓋網際網路空間的分析師中最值得信賴的人之一。

《人工智慧時代與人類價值》
原名:GENESIS:ARTIFICIAL INTELLIGENCE,HOPE,AND THE HUMAN SPIRIT
作者:亨利·基辛格 克雷格·蒙迪 埃裡克·施密特
譯者:胡利平 風君
出版社:方舟工作室|中信出版社
簡介:外交家基辛格、谷歌前CEO埃裡克·施密特及微軟前首席研究和戰略官克雷格·蒙迪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審視了人工智慧領域的最新進展,直麵人工智慧帶來的關乎人類生存的最為緊迫的問題:“如果被迫與機器妥協,我們的底線是什麼?”
三位作者從關係人類社會核心的發現、大腦、現實、政治、安全、繁榮、科學、戰略這八個方面出發,探索人工智慧將給人類帶來的挑戰,人類可能的應對方式,以及可行的應對思路,為人工智慧時代如何捍衛人類價值提供瞭解決方案,本書也是基辛格博士的遺作。

《簡單致富:實現財務自由與富足人生的路線圖》
原名:The Simple Path to Wealth: Your road map to 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a rich, free life
作者:J.L.柯林斯
譯者:劉建位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簡介:本書源自作者寫給女兒的一系列信件。金錢是我們在這個複雜世界中生存的強大工具,理解金錢至關重要。但在這一過程中,你會發現總有人將投資變得無比複雜。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複雜對他們來說更有利可圖,對我們來說成本更高。
作者闡明瞭一個重要的真相:複雜的投資產品只會為那些創造和銷售它們的人謀取利潤,它將改變你對金錢的思考方式,幫助那些渴望實現財務自由的人在投資的路上避免“複雜”的陷阱,透過簡單的方法,過上理想的生活,讓金錢真正為你所用。

《持續買入:普通人投資致富的實證方法》
原名:Just Keep Buying: Proven ways to save money and build your wealth
作者:尼克·馬吉奧利
譯者:阿加嘉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簡介:在本書中,資料科學家和投資專家尼克·馬吉奧利透過資料分析引導我們客觀地看待投資,構建正確的投資心態和理財方式。他建議我們不要只依靠直覺來投資或者盲目地接受投資建議,而要透過客觀的資料分析來形成自己的投資策略。
作者提出了持續買入的投資策略,即什麼時候買入資產、買多少、買什麼資產都不重要,估值是高還是低不重要,處於牛市還是熊市也不重要:對積累財富來說,重要的是買入一組多樣化的可創收資產,並且堅持持續買入。只要持續買入,你的財富的雪球就會越滾越大。

《2+20私募股權為什麼能長期戰勝市場(家業長青)》
原名:TWO AND TWENTY: How the Masters of Private Equity Always Win
作者:薩欽·卡朱利亞
譯者:侯偉鵬
出版社:墨菲|中信出版社
簡介:私募股權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引擎之一,但因其不透明性一直被隱藏在冰山之下,這本書讓我們讀懂私募股權的價值創造全過程。國際經濟震盪,許多機構恐慌撤出投資,私募股權行業卻憑藉2%的管理費+20%的投資利潤分成,保持資產管理規模的高速發展。
把蛋糕做大需要耐心和智慧,“2+20”是私募股權行業的核心收費模式,更是這個行業執行的根基所在。這本書圍繞私募股權行業的頭部公司創始人、投資委員會、投資專家的決策與運作,向我們展示了一場場激烈的投資角逐。

《錢生錢:從存小錢到財富自由》
作者:邢智偉
出版社:智元微庫 OPEN MIND|人民郵電出版社
簡介:很多人可能都知道,實現財富增長是要靠賺錢和攢錢的。但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賺到的錢”需要進行科學的記賬和規劃,我們也需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財富觀,掌握必需的財務知識。“攢下的錢”需要進行基於現代投資學體系的打理,才能有錢生錢的效果。
作為“理財小白”,如何透過一本書進行具有“鬆弛感”的個人財富增值和保值的探索?本書將世界主流機構投資者,尤其是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的資產配置理念、邏輯和研究方法,進行合理調整,介紹給普通人作為個人資產配置的參考。

《家業長青:企業家財富安全與傳承》
作者:於永超
出版社:墨菲|中信出版集團
簡介:隨著民營企業的發展,企業家日益成為重要的財富群體。然而,長於創業和企業管理的企業家,在財富管理方面卻存在明顯短板,在企業財富與私人財富以及家族財富管理方面有很多誤區和盲區。
本書聚焦企業家最為關心和常見的三大財富核心問題:債務和法律責任風險、家企關係風險及股權傳承風險,以法律視角系統梳理與總結新《公司法》、司法解釋以及司法實踐中,企業家特別容易忽視的財富陷阱、法律風險和責任。

《原始碼:比爾·蓋茨首部自傳》
原名:Source Code: My Beginnings
作者:比爾·蓋茨
譯者:魯伊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簡介:比爾·蓋茨是當代富有影響力、引領變革的商業領袖和慈善家。這本書講述的便是他的成長故事。它在商業領域創造的輝煌早已廣為人知。這本書並不是比爾·蓋茨對微軟公司光輝歲月的追憶,也無關蓋茨基金會的誕生或技術的未來。
這是一個傳遞著人性溫度的個人故事,你將從中看到比爾·蓋茨如何成長為今天的他,瞭解他在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的激情與志向。在這本書中,比爾·蓋茨第一次以充滿智慧和溫情的筆觸,坦率地將自己的故事和盤托出,將其精彩絕倫的生活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了讀者眼前。

《演化還是革命?》
原名:EVOLUTION OR REVOLUTION ?
作者:奧利維爾·布蘭查德 勞倫斯·薩默斯
譯者:陳靜 高淑蘭
簡介:本書首先丟擲了一個問題:次貸危機後的宏觀經濟究竟是發生了演化還是革命?接下來透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金融政策、不平等與政治經濟學,以及國際經濟問題這五個主題,對此展開了討論。
危機會如何改變宏觀經濟思想與宏觀經濟政策? 政策制定者為下一次危機做好準備了嗎? 是否可以做更多工作以阻止下一次危機的發生? 危機之後,是否應該改變正常狀態下的政策執行方式?本書致力於帶來前沿的思想和見解,以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新挑戰。

《世界巔峰的經濟學教室:來自著名經濟學家的12堂課 》
原名:世界最高峰の経済學教室
作者:廣野彩子
譯者:韓濤 曾睿然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簡介:本書彙總了作者近20年的採訪、探索、編輯和撰寫活動,是在對美國最傑出的12位經濟學家訪談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作者廣野彩子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先進入朝日新聞社擔任記者,後轉為《日經商務週刊》的編輯。出於從事經濟雜誌記者工作的敏感度,廣野彩子試圖打破主流媒體一直不願捨棄的來源於上個世紀的古典經濟學理論,希望透過對當下最前沿的經濟學研究成果的討論,給大眾更加實用和貼近時代的啟發與幫助。

《重塑價值:央行、宏觀經濟與全球治理》
原名:Building Values
作者:馬克·卡尼
譯者:劉斌 郭梓晗 宮方茗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簡介:本書從經濟學理論的根源之一“價值”出發,探討了價值理論的歷史,特別是價值理論與央行和貨幣經濟一起演進的歷史。本書探討了價值理論如何影響人們對金錢、世界的看法,並論證了新自由主義所帶來的經濟危機本質上是一種由價值理論認識問題所導致的危機。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作者馬克·卡尼剛剛當選為新一任加拿大總理。閱讀本書,也可以更加了解這位即將成為加拿大總理的前央行行長的主張,本書倡導在全球治理問題上,例如面對宏觀經濟問題、氣候問題、ESG與社會責任問題。

《信念危機:投資者心理與金融脆弱性》
原名:A Crisis of Beliefs:Investor Psychology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作者:尼古拉·真納約利 安德瑞·史萊佛
譯者:李娜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簡介:本書展示了即使是最聰明的市場參與者和監管者也沒有完全意識到經濟風險的程度,併為理解當今不可預測的金融水域提供了一個新的框架,讓我們重新思考金融危機和經濟風險的本質,兩位當今富有洞察力的經濟學家揭示了我們的信念如何塑造金融市場,導致信貸和槓桿擴張,並使經濟面臨重大風險。兩位作者利用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的最新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信念形成理論,解釋了為什麼金融危機對如此多的人來說是一個如此大的衝擊,以及金融和經濟不穩定如何持續存在。

《終局思維:站在未來設計你的當下》
原名:Your Future Self
作者:哈爾·赫什菲爾德
譯者:馮顒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簡介:當我們站在當下時,我們的行為與決策存在固定的心理偏好,當下的感受會被放大,而忽視長期目標。很多人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失去了方向,或者無法堅持,最終與目標背道而馳。本書提出了一種新的思維工具,幫助我們解決這種思維困境,以縮小我們今天是誰和明天會成為誰之間的差距,這就是“未來自我”這一人生觀察視角,指出當我們以終為始地設計當下時,才能最終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虛擬資本:金融怎樣挪用我們的未來》
原名:LE CAPITAL FICTIF COMMENT LA FINANCES' APPROPRIE NOTRE AVENIR
著者:塞德里克·迪朗
譯者:陳榮鋼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簡介:本書詳細闡述了虛擬資本的概念、起源,以及它如何透過槓桿效應、衍生品交易和複雜的金融工程手段不斷膨脹。迪朗透過20世紀70年代至今的豐富案例和資料,展示了虛擬資本如何扭曲市場訊號,影響政策制定,導致資源錯配,加劇貧富差距,探討了金融化對實體經濟、科技創新和社會福利的潛在影響。作者迪朗認為,金融業務的加速擴張是“全球北方”經濟實力下降的標誌,他對國際經濟的發展方向提出了嚴酷的警告。

《創新的真相》
原名:Inside Real Innovation
作者:尤金·菲茨傑拉德 安德里亞斯·萬克爾 卡爾·施拉姆
譯者:程志淵
簡介:本書由親歷過創新成功全過程的麻省理工學院著名教授撰寫,具有揭示創新真相的深刻洞察和顛覆傳統認知的獨到見解,是一部深入剖析現代創新過程與挑戰的創新之作。作者透過其親歷的顛覆性科技創新例項和生動的創新故事與案例,深入探討了創新迭代模式如何在創新者個體、團隊、大學與企業、政府相關部門,以及更廣泛的國家創新體系、生態環境、國家經濟增長中所起的關鍵性作用。

《第三個千年思維》
原名:Third Millennium Thinking:Creating Sense in a World of Nonsense
作者:索爾·珀爾馬特 約翰·坎貝爾 羅伯特·麥考恩
譯者:彭相珍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簡介:這本書源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一門已開設10年、備受歡迎的思維課,是一本介紹如何利用科學思維清晰思考、正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入門指南。這本書回答的核心問題是:在資訊過載的時代,我們如何才能在資訊的汪洋大海中找到正確的方向?本書三位作者包括一位物理學家、一位哲學家和一位心理學家,他們分別結合各自所在學科的視角和案例,基於人類的思維習慣和科學研究中的思維陷阱,為讀者總結了一套實用的思維工具與框架。

《焦慮的一代:如何養育手機裡泡大的孩子》
原名:The Anxious Generation
作者:喬納森·海特
譯者: 趙學坤 彭凱平 審定
出版社:湛廬文化|中國紡織出版社
簡介:Z世代數字原住民在虛擬世界遭遇到了成長危機,“手機式童年”取代了“玩耍式童年”,構成了這一代孩子的“新童年”。一方面,父母在現實生活中的過度保護讓孩子無法在成長中獲得足夠的挑戰,另一方面,社會對孩子在網路上的保護不足。
這種現實對孩子產生了四大傷害:社會剝奪、成癮、注意力碎片化、睡眠剝奪,高度依賴手機和社交媒體會導致人類的精神退化,已經成為一代人的危機。作者呼籲要全社會共同行動來結束這場手機帶來的精神疾病的流行,並相應給出了四大行動方向。
文|巴倫週刊
編輯|喻舟
版權宣告:
《巴倫週刊》(barronschina)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和金融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