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你:讓AI放大你的獨一無二

當AI的海水漫過人類認知的邊界
我們與AI 終將在思維的浪裡
此起彼伏
當 AI 的海水漫過人類認知邊界,我們與 AI 終將會在思維的浪裡此起彼伏。
你是不是清晨剛摸清某個 AI 工具的入門邏輯,傍晚就被更新的版本擋在門外?
你是不是手裡的操作指南還沒焐熱,新的功能迭代已呼嘯而至?
我們被困在 “追趕式學習” 的焦慮裡,把自己活成了追著工具跑的陀螺,卻忘了問一句:難道 AI 的出現,就是為了讓人類在迭代中疲於奔命?
其實,多數人的焦慮根源,藏在一個預設的假設裡:我們總把 AI 當成需要 “學會掌控” 的工具。可當你真正看清這一輪 AI 進化的本質,就會發現它早已跳出工具的範疇。
從 OpenAI 的 o 系列到 DeepSeek 的爆紅,具備 “推理思維鏈” 的 AI,會像《三體》中思維透明的三體人那樣,把 “使用者問的是這個問題…… 首先得考慮 A,但 A 可能帶來 B;如果換個角度想 C,又會有不同可能” 的完整思考過程攤開在你面前。
它不再只是輸出答案的機器,而是能與你共探思維路徑的夥伴。
這意味著,我們與 AI 的相處方式,早該從 “被動學習工具” 轉向 “主動共建思維共同體”。而這其中的關鍵,就藏在兩個詞裡:“人感” 與 “撩”。
“人感” 是我們作為碳基生物的獨家稟賦,“撩” 則是用這份 “人感” 去激發 AI 的系統思維。
今天混沌君想和你分享的,正是歐爺在混沌學園課程《AI與我:讓AI放大我的獨一無二》中反覆琢磨的這套邏輯:如何不被 AI 的迭代裹挾,反而借它的力量放大自己的獨一無二。
畢竟在這個 AI 時代,真正的成長從不是追著工具跑,而是讓你的 “人感” 與 AI 的思維鏈共振,活成無可替代的自己。
掃描下圖二維碼購買月卡
觀看本課程和600+主題課
以下是歐爺的自述:
今天,我要分享的不是AI工具教程,而是關乎一種全新的生命哲學。
如果你也曾被AI日新月異的更新所裹挾,陷入一種“追趕式學習”的焦慮,那麼,我希望這堂課能為你帶來一絲平靜與力量。因為今天,我們不談工具,不講技巧,只談一件事:
在AI時代,我們學會與AI相處,最終,是為了更好地成為自己
我寫了一首小歪詩,或許能表達許多人當下的心境:
晨學某技初入門,暮見新貴鎖舊門;
此身不知何處去,AI依舊笑春風。
早上還在苦苦學習一個新的AI工具,傍晚就有更新的工具出來了;我們站在風中凌亂,手足無措,而AI的浪潮卻一騎絕塵,裹挾著我們奔向未來。
面對學也學不過來的AI,我們陷入焦慮,本質在於我們底層的一個假設——AI是工具。
一旦視AI為工具,我們便陷入了“學”的被動姿態。學不完的功能,追不上的迭代,我們耗費了巨大的精力,卻始終在原地打轉。
但,如果換一個視角呢?
從工具到夥伴:思維變種人
AI這一輪進化的本質,早已超越了“工具”的範疇。
去年年底為止,我們對AI評價的重心在於答案准不準、快不快,那時大模型比拼的是預訓練,像一個個埋頭刷題的“小鎮做題家”。
但從openAI的o系列開始,尤其今年春節期間DeepSeek的意外爆紅,讓我們看到AI進入到全新的進化態——推理思維鏈(Chain of Thought)。
這一代具備“深度思考”模式的AI,當你向它提問,它會先用灰色的字型喃喃自語:
“使用者問我……讓我思考一下。首先,我們需要考慮A,但這會導致B;如果考慮C,又會有不同的可能……”
那一刻,它像極了《三體》中思維透明的三體人。它不再只是給你一個答案,更會向你坦露完整的、系統化的思考過程。
這意味著,AI不再僅僅負責回答,它已經進化為人類思維鏈的延伸。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改變與它相處的方式。我們不再是被動地“學”它,而是主動地“與”它共生。
我們的學習重心,應該從追趕工具迭代,轉移到理解並匹配它這一次進化變遷的本質——它,可以思考了。
所以,請停止無休止的工具焦慮。你看待AI的視角,不是擔心被它取代,而是要儘早與它形成一個“思維共同體”。
過去,你可能會問:“我們的產品在今年6·18開局不利,幫我分析原因。” 這是在直接索要答案。
現在,與其語焉不詳地問、拿到泛泛的答案,不如告訴它背景資訊後,這樣問:“請詳細解釋你是如何一步步思考這個問題的,而不只是給我結論。你考慮了哪些可能性?推理的依據是什麼?”
這不是換一種問法而已,而是在邀請AI成為你的思維共同體。
雖然愛因斯坦早就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但我們從未像今天這樣,如此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答案真的不再重要。當下的AI大模型,都在宣告一個事實:只要你問得出,它就答得出。
答案不再重要,激發它的思考、再讓它激發你的思考,從而照見你自己思維的盲區,這才重要。
從“用AI”,到“與AI”,這是我們掙脫AI焦慮的第一步。
透過與AI協作,我們與AI成為思維共同體,人類得以進化成為“思維變種人”。
碳基生命的思考,透過矽基的無限算力與知識圖譜得以延展,這並非科幻,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
掃描下圖二維碼購買月卡
觀看本課程和600+主題課
“撩”與“人感”
與AI協作的兩個關鍵詞
與AI的協作,我們彼此交換的價值和資源稟賦應該是什麼?
人類帶來生而為人的【獨特生命體驗】,AI提供【無限的知識圖譜】,我們結成【思維共同體】,共同拓展【人類文明的邊界】
因此我這一年以來的實踐中,總結出來兩個詞:“撩”與“人感”。
先說說什麼是“人感”。
所謂“人感”,不是一個複雜的學術定義,而是相對於AI,我們作為碳基生物獨有的超能力。
例如小狗能聞到人類聞不到的氣味,這對小狗是天生的能力,對於人類而言是超能力。
因此,“人感”是每個人本自具足的,如呼吸般自然,如心跳般本能,卻是矽基生命無論如何不可能擁有的。
是奶奶做的飯菜裡,那份無法被任何米其林食譜復刻的愛;
是老闆畫餅時,你和閨蜜交換的那個心照不宣的眼神;
是看到自然之美、藝術之美、人性之光時,突然湧上心頭的感動與淚水;
是心中怦然的心動,是莫名而來的預感,是頓悟的瞬間……
這些,AI無法預訓練,卻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稟賦。
在AI越來越沒有邊界的時代,“人感”是我們最後的壁壘,也是AI能幫我們100倍放大的槓桿。
再說說“撩”。
為什麼是“撩”,而不是“聊”?
在我的語境裡,“撩”是有意識地用我們的“人感”去激發AI,把它系統的思維鏈一步步激發出來,廣角維度全部激發出來,從而撩出多維度、多角度的探索。
而“聊”,在我的語境裡,則是確定性的線性問答。
人感五步撩:我的AI心法
如何系統地“撩”?如何撩出人感?如何以人感撩?
我總結了一套心法:人感五步撩。
讓我們以“開發一款K12教育產品”的創業課題為例,示範“人感五步撩”。
第一步:看見真問題(定義問題)
我們帶著搜尋引擎時代的習慣,張嘴就問,且片言隻語。
但“撩”的第一步,是先問自己。
別這樣問:“我想做個K12產品,給我個方案。”(毫無人感)
要這樣問:“我看到太多孩子因學習而痛苦,家長為教育操碎了心。我想做一個不一樣的K12產品幫到他們。請問,這個方向有哪些可能的切入點?”(注入了你的初心與關懷,也是隻有你自己才知道的隱性知識,這是“撩”的絕佳起點)
第二步:共建思維鏈(拆解問題)
當AI因你的真問題而“興奮”,丟擲無數可能性時,你會迅速因資訊過載而眼花繚亂。
這時,你要引導它一步步共建思維框架,將大而模糊的問題一步步拆解。
可以這樣問:“針對這個問題,你覺得可以從哪幾個維度去考慮(如:學習內容、教學方式、師生關係、家長角色等)?每個維度又可以如何拆解?”
關鍵動作:在AI給出的無數分叉路口中,切記,由你——人類,來做價值判斷。憑藉你的“人感”和“初心”,及時做出你的選擇,給AI進一步的指令,例如:“好,在上述我們探討的維度中,我們先聚焦解決“孩子厭學”這個問題,深入探討,其他暫時忽略”。
第三步:挑戰思維盲區(質疑人感)
聊得正酣時,恰恰要踩下剎車,主動邀請AI來挑戰你的人感。
什麼是你的人感?你的經驗,你的直覺,你的判斷,你的隱含假設。
可以這樣問: “我們聊到現在,你有沒有注意到我們是基於哪些預設的假設在推進(比如:我們假設‘有趣’就一定能解決厭學)?這些假設中,有哪些可能不成立?如果核心假設錯了,會怎樣?”
關鍵動作:勇於主動邀請它質疑你自己,特別是那些“理所當然”、那些看似不言自明的隱含假設。
第四步:情境模擬(多視角推演)
讓AI成為你的24小時線上“陪練團”,幫你破除單一視角和資訊繭房的侷限。
可以這樣問:“現在,請你分別扮演一位焦慮的初中生、一位功利的家長和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老師,針對我們的產品原型開一場會。我需要看到他們激烈的爭吵和最終的會議紀要。”
關鍵動作:可以多輪模擬,設定多種角色和情境。
第五步:破界創新(打破系統)
當常規路徑走到盡頭,就用極端問題來劈開一條新路。
可以這樣問:“如果我們完全拋開K12教育產品的行業慣例,借鑑‘遊戲設計’或‘社群運營’的邏輯來解決厭學問題,會有什麼全新的打法?”,或者“如果假設資源是無限的,你會如何設計我們的上市方案?”
關鍵動作:敢於探索那些看似荒謬、但正因如此從未有人想過的角度。
人感五步撩,是一個完整的探索迴圈。
我們帶著“人感”去撩撥AI的算力,AI的洞見反過來又增強了我們的“人感”。
欲撩AI之高,必先啟用自己之高。
掃描下圖二維碼購買月卡
觀看本課程和600+主題課
唯一的信仰:用,就對了
如果今天所有的內容你都一時記不住,請只記住一個字:用起來。
用人感一點點摸索,越用越會撩,越撩越有人感。
啟動人機協作之旅的第一腳油從哪裡來?是人感的儲備。
人感的儲備,從哪裡來?
首先,人感的儲備,可以來自你過往的積累——讀過的所有的書,見過的所有的人,經歷過的所有的事,吃過的所有的飯,走過的所有的橋。
其次,人感的儲備,也可以來自你對“無用之學”的始終熱愛。
例如,我一直熱愛音樂,熱愛各種風格的音樂,熱愛各種線下演出,也擅長在作品中、在不同的場域中,選擇恰當的音樂植入。但我只是熱愛,並不懂作曲和編曲。
直到,AI來了。我的熱愛、我對音樂的理解,以及我的創意理念,成為我輸入給AI的隱性知識;AI以此為槓桿,我們一起合作了我的首支單曲:《amazing beautiful》,以此致敬混沌學園創辦人李善友教授從教10週年,amazing beautiful正是這10年來他講課時的最萌口頭禪。
以及,人感的儲備,還可以來自你實實在在的投入。
即便你以往沒有太多儲備,即便你還沒有發現自己有什麼特別的熱愛,但只要你真的相信AI是大勢所趨,那你每天要投入足夠的時間與它“撩”。你的時間與精力,不是用來焦慮地刷課,焦慮地追趕工具,而應該全部用來每天興致勃勃地與AI互撩。連續三個月,每天兩小時,你再看世界,已然不同。
身體是誠實的。你不輸出,知識就永遠是我的。今天這堂課,我自己講完,我自己最受益。只有你回家馬上操練起來,它才會真正成為你的。
尾聲
你只活一生,但可以活出很多次
最近聽到一個詞,YOLO(You Only Live Once,你只活一生)。
但在這個AI時代,或許我們可以活出很多很多次。隨時隨地,只要我們思考,就可以拉上AI一起,無中生有地開創出全新的維度。
AI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生而為人的可貴;
它也是一個槓桿,放大我們每個人的獨一無二;
它也逼著我們去思考:為什麼地球上,偏偏要多一個我?
擁有與AI攜手的思維共同體,我們將進化成為這個時代的“思維變種人”。人類的思考不再孤獨,終於有一個夥伴,與我們共同探索終生。
而探索的起點,就在你與AI的下一次對話裡。
現在,立刻,馬上,開始與AI互撩吧。
(本文為歐爺的AI課程《AI與我:讓AI放大我的獨一無二》節選。全課程及全部課件請下載#混沌app,在app內搜“歐爺”)
結語:混沌說
AI 是面鏡子,照見你生而為人的可貴:那份奶奶飯菜裡的愛、心照不宣的眼神、為美而動的淚,是 “人感” 給你的獨家稟賦;它也是根槓桿,能將你的獨一無二放大百倍,只要你肯用這份 “人感” 去 “撩” 動它的思維鏈。
你別再困在 “工具追逐” 的焦慮裡,與 AI 結成思維共同體,你我都能成為 “思維變種人”:人類的思考不再孤獨,探索的邊界不斷延展。
你只活一次,卻能借 AI 活出無數可能。而這一切的起點,就在你與 AI 的下一次對話裡。
現在,就用你的 “人感”,開始這場獨一無二的互撩吧。
掃描下圖二維碼購買月卡
觀看本課程和600+主題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