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戰勝「鴕鳥效應」的人,日子往往過得比別人更順遂

“生活娛樂資訊,盡在多倫多西區那些事兒”

免費🎒加拿大上學不再難,政府幫你來實現!📖有實習,有補貼,畢業就給$4000刀

你有沒有發現,生活中那些日子過得特別順遂的人,往往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身上都有一種很強大的「清醒感」,和普通人那種渾渾噩噩的感覺很不一樣。這個清醒感,很大部分來自於對現實的深度認知與掌握,不像一般人老愛活在自我創造的幻想裡,又或是透過扭曲現實來讓自己好過。這些日子過得比別人還要順的人,通常都戰勝了一種叫作「鴕鳥效應」認知偏誤。

人類其實比鴕鳥還要「鴕鳥」

「鴕鳥效應」這個名字,源自一個很可愛但不太正確的說法:很多人認為,當鴕鳥遇到危險時,會把頭埋進沙堆裡,假裝看不見,就好像問題自動會消失一樣。但現實中的鴕鳥其實根本不會這樣做,倒是我們人類經常上演這一套,比鴕鳥還要「鴕鳥」。
心理學上,這叫「逃避型應對」。也就是當生活中出現壓力、焦慮或難題時,你選擇裝沒事、拖延、轉移注意力,甚至直接否認現實,讓自己暫時「舒服一點」。例如:
明明工作進度爆炸,還不停追劇並說服自己:「等一下再做,現在休息一下應該沒差。」
面對感情問題,假裝沒看見對方的冷淡,自己腦補「應該只是他最近太忙」。
明明健康亮紅燈,卻說:「應該沒事吧,沒必要特別跑一趟醫院檢查。」
這些行為,都是「鴕鳥效應」的經典代表。短時間內,你可能會覺得問題迎刃而解,但長遠來看,現實只會像堆積的帳單一樣,越來越可怕。

暫時性的「鴕鳥效應」,

的確能讓我們緩衝情緒

鴕鳥效應其實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畢竟面對壓力、失落、焦慮,誰不想逃避一下呢?暫時性地逃避,很多時候真的能幫助我們喘口氣,緩衝一下情緒。例如壓力太大時,先去睡一覺,隔天再來面對現實。又或是某段情緒低落的時期,暫離工作崗位,去渡假放鬆,逃離壓力源。
這些行為,短期內都能幫助我們「冷靜下來」。但如果「鴕鳥效應」成了習慣,長期下來,問題只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造成嚴重的反噬。等到了那個無可挽回時候,或許已經錯過了解決問題的最好時機。

看似「先逃避,先舒服」,

最後卻往往更不舒服

你可能會想:「逃避一下,應該沒差吧?」但其實,這個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就像:
明明注意到出現健康警訊,卻一拖再拖,最後小病變大病。
一直逃避跟伴侶的爭吵,假裝沒問題,結果感情變得越來越複雜,犧牲變得越來越大。
工作上,面對討厭的任務,不斷拖延,最後只能熬夜趕工,品質下降,甚至影響個人聲譽和升遷。
鴕鳥效應表面上是「先逃避,先舒服」,但結果通常是「問題沒解決,壓力反而更大」。
最可怕的是,逃避習慣久了,會讓人對壓力越來越敏感,連小事都會被放大成災難,生活陷入惡性迴圈。

發現自己長期陷入「鴕鳥效應」裡,

不防試試3 個自救方法

不過鴕鳥效應並不是無法破解的魔咒。只要願意面對,每個人都有機會脫離「鴕鳥人生」。改變的第一點,就是「先承認自己正在逃避」,很多人連自己在逃避都沒察覺。試著觀察自己:每次遇到不舒服的事,是不是特別容易滑手機、吃垃圾食物、瘋狂工作、或是無限拖延?如果有,先別責備自己,光是察覺這件事,就已經踏出一大步。

第二個方法是,「把大問題切成小問題」,一個一個慢慢擊破。逃避,通常是因為「這件事太大、太難、太不想面對」,這樣的話,試著把它拆解成小目標,一次處理一小塊,你會發現,其實沒想像中那麼可怕。
最後,要「尋找可以支援你的親朋好友」。逃避型的人,常常習慣孤軍奮戰,覺得「沒人能幫我」。但事實是,找朋友聊聊,請家人陪伴,甚至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反而能讓你更快走出困境。有時候,一個願意聽你說話的人,就是最好的解藥。

很多時候問題本身不可怕,

可怕的是逃避造成問題加劇

其實,生活從來就不怕遇到問題,怕的是我們選擇視而不見。能戰勝「鴕鳥效應」的人,不一定比別人聰明,但一定比別人勇敢,因為他們懂得在該面對的時候,勇敢睜開眼睛,接受現實,調整自己,然後一步步把人生過順。
比起逃避,面對現實才是讓日子順遂的最大捷徑。
推薦閱讀

多倫多西區那些事兒
是一個服務於加拿大華人的微信公眾號,我們關注加拿大華人社會時事,生活娛樂,心理健康女性自我成長和親子教育
—感謝大家長期的關注與關愛!–
請點選標題下“多倫多西區那些事兒”關注我們,引用本號稿件必須經過允許,並醒目註明出處。
長按指紋 > 識別圖中二維碼 > 新增關注
多倫多西區那些事兒,每天等著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