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下一個風口,是什麼?
是大模型AGI的全面突破?還是人形機器人真的要走進我們生活、開始打工了?
不管是哪種可能,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方向:多模態。
比如文字生成領域,已經有了號稱“國運級”的 DeepSeek;影片這邊,阿里家族的 Wan2.1 也強勢來襲。
所以,接下來 AI 要往哪裡走?我們需要讓AI:打通感知、理解與操作,構建對真實世界的全面建模能力。
也可以這樣理解 —— 如果文字是起點,影像是橋樑,影片是過渡,那多模態的下一步是什麼?
或許是:3D生成?
3D 不只是“更高階的影像”,它背後包含的是對物理世界的結構、空間、關係的建模。
這已經不是畫畫的問題了,而是讓 AI 去搭建世界。
就像 Meta 的首席AI科學家楊立昆在 2025 年的 AI 峰會上說的那樣:
AI 想接近人類智慧,必須先學會理解物理世界。
所以說,讓 AI 看懂、搞懂並構建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才是大模型真正要去的地方。
一、Claude + Blender + MCP
過去的3D建模,是設計師的專業技能:開啟Blender、堆疊幾百個面片、手動打光渲染……耗時高、成本高、門檻高。
MCP在嘗試改變一切。
現在,藉助Claude和一種叫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的協議,已經有人實現了這樣一個流程:
用一句自然語言提示,Claude自動開啟Blender,完成整個3D建模操作。

簡單理解MCP就是類似於一個多口的type-c轉接器,一個插口多個裝置。
以前我們只是讓AI說得好,現在AI結合MCP是真的能動手。
二、Tripo AI:讓3D建模像輸入文字一樣簡單

除了 Claude + MCP 這類AI操作工具,我們國產的 Tripo AI 也走出了另一條路:讓AI成為建模工具本身。
在 Tripo AI 上,你只需:
-
輸入一句話 或者 -
上傳一張照片
AI就能生成完整的高質量3D模型。
官方網站:
https://www.tripo3d.ai/app?invite_code=7ZF04R

這一切背後的技術底座,來自 VAST 團隊研發的 MIDI(Multi-instance Diffusion) 模型

MIDI 是在 2024 年底提出的一種 3D場景生成新方法,它可以實現:
-
從單張影像生成包含多個物體的完整3D場景
-
自動把握空間關係,確保物體不會漂浮、重疊或脫離環境語義
-
保留每個物體的幾何質量

核心技術是多例項注意力機制,AI在生成過程中就能理解物件間的相互關係,而不是傳統的逐個拼裝。
隨著這樣的3D生成AI的崛起,他們也在悄然生息的融入遊戲界,目標打造更加豐富的遊戲體驗。
最近在刷到“萬物太極”玩法,發現它是《燕雲十六聲》遊戲中的一次AI試驗:
玩家拍張照片上傳,AI就能把現實中的物品快速生成3D模型,並放入遊戲世界中。
這很可能是全球第一個把3D生成AI真正嵌入遊戲機制的案例。
未來你想想,如果遊戲中的武器、坐騎、角色,都是玩家自己透過AI生成,是不是體驗感會瞬間拉滿?
這才是真正的UGC進化版:AIGC UGC。
三、Tripo Clash:AI原生遊戲的創作正規化
Tripo AI背後的公司VAST,最近還發布了一篇重磅論文《Tripo Clash》,進一步探索了AI生成3D在遊戲中的可能性。

它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理念:
玩家透過提示詞即時生成角色,大模型自動配置屬性和行為,角色可立即參與遊戲互動與戰鬥。
這是一整套“所思即所得”的 AI 遊戲生產線。
技術核心是三大模組:
-
即時3D模型生成:採用Tripo API + ComfyUI 提高生成穩定性;


-
行為邏輯自動生成:LLM根據提示詞配置攻擊模式、數值、技能;

-
可互動定製系統:玩家上傳圖片,AI提取風格用於模型生成。


此外,研究團隊還做了玩家深度訪談,反饋非常有意思:
儘管AI生成的角色比不上人工手工細節,但個性化、可互動、玩法隨機性極大提升了沉浸感與復玩率。

這跟傳統的“AI+遊戲”有本質區別。
比如《命運回廊》這種3A遊戲用AI來省錢——AI配音、AI建模、AI寫本子,做完一切卻少了靈魂。
再比如 MidJourney + Suno AI 合作的《沙威瑪傳奇》雖然靠獵奇火了一陣,但玩法重複、體驗割裂,玩家迅速流失。
Tripo Clash 體現的是一種前臺化的AI創作系統,真正把AI當作內容介面而非降本手段。
這就是我們說的,AI不是替代人類創作者,而是想象力的放大器。
四、從所見即所得到所思即所構
AI 正在逐漸重構我們的創作流程。
過去我們是: 想 → 畫圖 → 建模 → 輸出
現在變成了: 想 → 說出來 → 世界就自動生成了
展開想想,當你坐在電腦前,我們不再只是探索開發者設計好的地圖,而是隨時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與冒險。AI賦能的“所思即所構”不僅改變遊戲業的生產正規化,也更可能引發藝術、教育、社交甚至生活方式的。
也許幾年之後,孩子們會在課堂上用AI親手搭建太陽系;導演們用AI搭建電影場景,並即時調整拍攝視角;甚至你居住的家,都可以由AI提前建模並體驗,每一處細節都與你的設想高度契合。
當然這一切的一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