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眼睜睜看著自己被全聚德,而看著標化不如自己的人卻考上了排名更高的大學;有人努力三年,卻換得一張別人眼裡“水校”的offer;也有人收到了自己reach學校的offer,受寵若驚。
隨著美本申請人數越來越多,美本錄取也越變越隨機。
想必每位留學生或多或少都心裡嘀咕過一句:“不是,我這麼用心地準備申請資料,招生官真的又在用心看嗎?”
意料之外的錄取結果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申請故事。兩週前,很多公立大學的EA放榜,而二月份又迎來了ED2放榜。有人在ED1被被翠菊,但EA成功收到了top
25的公校的offer。也有人在ED1和EA的結果都不如意,但卻在ED2成功上岸。當然,也有人三輪都沒收到理想的結果。
25的公校的offer。也有人在ED1和EA的結果都不如意,但卻在ED2成功上岸。當然,也有人三輪都沒收到理想的結果。

在申請大學這條漫長的旅途中,雖然有人ED1就順利上岸,但大部分人還是會經歷起起落落。
小編的一個朋友小J在EA申請中接連收到defer,並且出乎意料地被保底大學給拒了,而這所大學EA階段基本上不怎麼發拒信。
當時她說,在一個北美最大的discord申請群裡,每個人在完成poll分享那所大學的錄取結果時,除了她,只有另外兩個人被拒了。然而,小J不管是成績,競賽,和活動都比這所大學大部分錄取的學生要強很多。

本以為的信手拈來最後卻不盡人意。那天她刷遍了網上所有的關於那所大學的帖子,試圖去尋找自己被拒絕的原因。
她意識到自己有可能是因為overqualified所以被拒絕,但是在沒有招生官告訴你原因的情況下,一切都是猜測(在這裡解釋一下,有些大學會為了降低自己的錄取率並且提高入學率回去刻意拒絕overqualified的申請者)。
不管怎樣,保底的拒信不是好事,反而會讓我們懷疑是否是對自己的實力評估有問題。帶著疑惑,小J再次進入了焦灼的等待。
幸運的是,她最後有被看到,成功上岸了北美top
5的商學院,並且收到了另一所top商學院的獎學金。雖然整個過程有出現不如意和差錯,但兜兜轉轉還是獲得了滿意的結果。
5的商學院,並且收到了另一所top商學院的獎學金。雖然整個過程有出現不如意和差錯,但兜兜轉轉還是獲得了滿意的結果。

Qi同學在高中的時候就名列前茅。在穩紮穩打的備考SAT後,成功拿到了1500+的成績。並且擔任學校模聯的社長,並去山村支教。
因此,Qi同學信心滿滿地開始了自己的申請季。然而,意外的是,他接連收到了夢校康奈爾的defer和tufts的拒信等等。
最終,在一封封拒信和WL後,只有NEU丟擲了橄欖枝。Qi同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感到自責和遺憾,對自己產生了懷疑。

雖然去了NEU後愛上了那裡的生活,Qi同學還是覺得一定要再去闖闖。因此決定轉學康奈爾,最終成功上岸。
這樣相似的故事還有很多。
小編身邊也遇到過被每個人都看好的大佬最後慘遭全聚德。似乎已經使出了全身的力氣,一晚一晚地熬,一天一天地學,最後獲得的卻是一封封冰冷的拒信和止不住的眼淚。
開啟朋友圈,被身邊一個又一個朋友發出來的錄取信刷屏。關閉微信後,又點開Instagram,看到大家分享的 “my friend is a Berkeley bond!” 之類的story。小紅書則是壓根不敢看,全獎半獎滿天飛。
似乎全世界除了自己都沉浸在上岸的喜悅中。看到朋友們的錄取必然是為他們感到開心,但為什麼自己卻還在水裡遊蕩。
當然,也有很多人在整個RD過程中都沒有收到心儀的offer,卻在waitlist公佈的最後一天成功上岸伯克利。
慶幸雖遲但到的電子綵帶,讓人感覺一切都不太真實。明明已經認為自己的申請季會充滿遺憾地結束,卻在準備畫上句號的時候,加上了一個感嘆號。
之前Reddit上,一位韓國女生分享了一篇帖子,表示對自己被NYU錄取感到意外,並且有一種不配得感。

她沒有上高中,而在美國社群大學上課,只有一個課外活動,並且只花了5小時打磨文書後,卻獲得了自己夢校的錄取。她說 ” I feel like I cheated compared to everyone and I feel so
guilty somehow” 。
guilty somehow” 。
在熱鬧的評論區裡,雖然有安慰的話語,但也夾雜了其他網友的心酸。那些GPA
4.0,SAT
1510,活動一大堆最後卻被跪拒的同學們感到憤憤不平。他們究竟做錯了什麼?為什麼自己所有的努力最終卻比不過一位SAT僅1350的申請者。
4.0,SAT
1510,活動一大堆最後卻被跪拒的同學們感到憤憤不平。他們究竟做錯了什麼?為什麼自己所有的努力最終卻比不過一位SAT僅1350的申請者。

但是,申請本來就充滿了隨機性,每個錄取通知書的背後都是有原因的,成績也好,運氣也罷。
大學錄取的主觀性
是的,沒錯,你可能會因為招生官當天心情不好而被拒,也可能因為招生官與其他申請者碰巧有相似的經歷而選擇了別人。
大學申請提倡的全面稽核(holistic
review)包含了很多不可抗因素,包括性別,家庭收入,父母教育水平等。First
Generation的學生,LGBTQ+的群體,legacy等等,都有可能會提高你的錄取率。但這些都是我們身份中不可掌握的事情。
review)包含了很多不可抗因素,包括性別,家庭收入,父母教育水平等。First
Generation的學生,LGBTQ+的群體,legacy等等,都有可能會提高你的錄取率。但這些都是我們身份中不可掌握的事情。

而福布斯在最新的新聞中分享到由於每年申請的數量一年比一年高,造成了申請人數與招生官數量之間的不平衡。這導致了嚴重的工作burnout和50%的人員流失率,甚至只有3%的辦公室能保持全員全勤。
因此,招生官們很難給予每位申請者個性化的關注。同時,大量的文書閱讀會讓招生官感到疲憊,使他們更難區分不同的申請者。
研究表明,招生官平均每天會閱讀50份申請表,每份大約會看15分鐘左右。因此,我們打磨了十幾個,甚至二十幾個小時的文書和活動描述,可能並不會被別人仔細閱讀。但儘管如此,大家也不要有僥倖心理,該修改的文書還是要修改的。
白菜蘿蔔各有所愛

Reddit上有個網友說自己在申請過程中被所有大學錄取了,除了哈佛。這很意外,因為UCSB和哈佛的錄取率相差了至少15%。因此,不到最後一刻,都不要提前下結論。
這些看著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申請結果真的認證了那句,“有人棄我如雜草,有人惜我如珍寶”。
也許有些大學無法識別你的閃光點,但也有一些大學祈禱你能加入他們。總會有人“眼瞎”,所以無法發現你的好的大學,也許本身就不是最適合我們的。

總有人會欣賞你,也許不是在申請季中,但是人生還很長,不要否定自己的努力。
不被定義的我們
人們常說,一兩年無法完全認清一個人,甚至有些人在認識了五六年後才意識到自己從未真正瞭解對方。而招生官只花了15分鐘,或者更少的時間去了解我們的過去和現在。因此他們做出的決定無法定義真正的我們。
其次,那幾百個字的文書,真的能涵蓋我們的過去嗎?這兩三個故事能完整的講述我過去的17年嗎?你給我一天時間,我都無法向你分享我的過去,更何況這一份文件。

其實大部分人在回顧自己的申請季時想到的都不是簡單的congratulations和sorry
to inform you的信,而是那些修改文書、與朋友談心,以及因對未來的迷茫而不停與大人溝通的夜晚。申請季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瞭解到我們究竟想要的是什麼。
to inform you的信,而是那些修改文書、與朋友談心,以及因對未來的迷茫而不停與大人溝通的夜晚。申請季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瞭解到我們究竟想要的是什麼。
結果註定是重要的,但是過程更不能被忽視。也許你最後並沒有辦法在網上發錄取通知書並且配文 “這不再是我的夢校,而是我的學校” ,但在準備申請的這幾年,你挑戰了自己,嘗試了新鮮的事物,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

寫到最後
湯米巴特勒在《抓落葉》裡寫道,“我們太迷戀結局了。這個世界有那麼多偉大的生命和美好可以見證和體驗,但是隻要結局不盡人意,我們立刻覺得這是悲劇。” 大學申請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 有時你似乎做好了一切準備,但唯獨差點運氣。但請記住,你值得。還是那句話,“the
best is yet to come”,但是the
best不一定是大學錄取結果。希望你的努力能得到回報,願你被好運環繞!
best is yet to come”,但是the
best不一定是大學錄取結果。希望你的努力能得到回報,願你被好運環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