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週一笑
郵箱
DeepSeek繼續改變著過去幾年形成的AI格局。
早在2024年5月,DeepSeek-V2就憑藉GPT-4的百分之一的價格,被稱作“價格屠夫”、“AI界的拼多多”,彼時,它帶來的衝擊還停留在底層模型競爭中的定價等具體動作。
而今,R1的橫空出世,在將實際價效比實現了數量級提升之後,再次掀起了一場大模型圈的“零元購”狂歡,並且直接改變了最重金投入這場AI時代入場券爭奪的玩家們的根本策略。
從雲計算巨頭到手機廠商,從車企到網際網路平臺,DeepSeek掀起的入駐潮令人眼花繚亂。
首先是微軟、亞馬遜、英偉達等國際巨頭爭先接入DeepSeek,然後,國內等雲服務廠商也很快跟上,阿里雲、騰訊雲、百度智慧雲、火山引擎等等摩拳擦掌,還配上了免費Token作為見面禮,生怕使用者錯過這場狂歡。

從智慧手機到智慧汽車,眾多廠商也在紛紛為自家產品接入DeepSeek。在效能和成本的雙重誘惑下,與其糾結要不要自研、該選誰家,不如直接All in DeepSeek。

最魔幻的劇情還在後面。最新的讓人有些驚訝的動作,來自大廠們。
最近幾天,堅持自研大模型的廠商們,開始在自己的核心產品裡接入DeepSeek,並免費提供給使用者使用。當文小言的更新日誌赫然寫著“接入DeepSeek-R1”時,這畫面簡直堪稱國產AI發展史上的一記神轉折。


騰訊元寶、知乎、科大訊飛等平臺也都紛紛投入DeepSeek的懷抱,彷彿在演繹“打不過就加入”的經典劇本。
甚至OpenAI也坐不住了。就在昨天,奧特曼劇透:GPT-4.5/5即將釋出,還要開啟“零元購”,給免費使用者無限暢聊特權。
當DeepSeek的身影開始變得無處不在,一個真正的全民AI時代似乎在加速到來。這場始於“零元購”的狂歡,會不會成為改變行業格局的轉折點?
1
人人都是DeepSeek套殼
當文心一言和騰訊元寶的更新日誌裡出現“接入DeepSeek模型”的那一刻,Perplexity CEO Srinivas的那句“如果你的目標是建立以產品為核心的公司,就不要在訓練自有模型上浪費時間”變得更有含金量了。
這些廠商們在自研大模型上投入了多少資源?數以百億計的研發投入,數千人的AI研究團隊,將自研大模型視為未來核心競爭力。然而,當一個開源模型用更低的成本在效能上完成對標,所謂的技術“護城河”頃刻崩塌。他們面臨的就不僅僅是“要不要接入”的簡單問題,而是整個戰略佈局是否需要重新思考。
如果說中小企業能輕裝上陣,毫無包袱地擁抱開源模型,那麼這些頭部廠商則面臨著更為複雜的抉擇:繼續堅持自研路線,可能會在短期內在產品體驗上落後;但輕易放棄自研,又意味著之前的鉅額投入可能付諸東流,更重要的是,可能會失去在下一輪技術革命中的話語權。
在這種兩難境地下,我們看到的對DeepSeek的“擁抱”和這些“零元購”,與其說是主動選擇,不如說是在市場壓力下不得不做出的妥協。這或許也從側面印證了一個殘酷現實:當用戶可以用更低的成本獲得更好的服務時,沒有忠誠可言。
在這個“模型顛覆一切”的時代,誰也無法預測下一個技術突破會在何時出現,目前依然靠著網際網路時代而手握大量使用者的廠商們發現,它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牢牢抓住這些使用者基礎和應用場景,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保持足夠的開放性和靈活性,來確保使用者留在自己的產品生態中。哪怕這意味著要承認自己曾經的判斷失誤,哪怕這意味著自己成為Perplexity口中的“AI Wraper”,但只要“你提供瞭如此多的價值,沒人會在乎”。畢竟說到底,要留在牌桌上,才可能看到未來。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些大廠的反應反而是前所未有的快的:它們的基礎模型的研發仍在繼續,但定位在發生改變,如位元組Seed這樣的定位會變得更主流,重新以研究為重心,畢竟AI的下一次底層大突破又再次變得開放了,有研究定力就可能有機會,預訓練模型的作用終於不再是以一個趕鴨子上架的方式呈現,對這些廠商也是一種解脫;
同時,在產品層面,快速的“打不過就加入”其實體現了難得的靈活性,不再依賴單一模型,或許才是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的更優解。
1
AI的“蒸汽機時刻”
這些快速的戰略調整背後,是這些廠商被DeepSeek刺激後對AI時代商業模式的重新理解。
DeepSeek R1的出現,讓AI產業正在經歷它的“蒸汽機時刻”。就像1765年詹姆斯·瓦特的改良蒸汽機能夠更高效地將熱能轉化為機械能,大大提高了其效率,DeepSeek以1/10的成本達到了GPT o1級別的效能。
經濟學家威廉·斯坦利·傑文斯在改良蒸汽機問世後曾觀察到:效率的提升非但沒有減少煤炭消耗,反而因為使用門檻的降低,導致需求暴漲。這個“傑文斯悖論”似乎在AI領域重演。
Token成本的斷崖式下跌,讓AI滲透到此前無法想象的場景中。Token定價就像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煤炭價格”,而現在,這個障礙正在土崩瓦解,DeepSeek大大加速了這個過程。而當Token成本趨零,就像當年的電子郵箱服務從“按量收費”演變為基礎設施,直接向用戶收費的AI產品的商業模式,恐怕也將被重新定義。尤其是在消費者場景,直接收費的模式或許將逐漸被廣告、增值服務等間接變現方式取代。

還是Perplexity創始人Srinivas,他曾經說“廣告是過去50年最偉大的商業模式”。這句話在當下反而顯得格外有先見之明。事實上,早在2024年4月,這家曾以“不受廣告驅動模型影響”自居的公司,就已經開始探索將廣告融入AI對話場景——以“推薦問題”的方式呈現廣告。這一打臉般的轉變,或許預示著AI商業模式的未來走向。
如我們在過去所見,不僅僅是網際網路,還有電力、廣播、計算機、汽車、手機和搜尋引擎。這些技術的創造者有著強烈的動機去降低價格,直到地球上的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這也是AI領域所發生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能夠以低成本甚至免費使用最先進的生成式AI,而且這種情況將會持續下去。
但正如Marc Andreessen所說,這並非因為這些企業的愚蠢或慷慨,恰恰相反,因為他們想要最大化市場規模,從而最大化利潤。在這種一切都在劇烈動盪的技術更迭期,緊緊護住自己在上個時代積累的資源,不怕“打臉”,趁著DeepSeek們還沒想自己去爭奪使用者的檔口,在免費和“打不過就加入”的策略下,用產品去儘可能建立自己的使用者生態,才是各家的最優策略。
DeepSeek終於讓所有人都明白了,走Perplexity的路,並且承認它,不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