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假期的潑天流量,終於被車圈接住了。
通往景區的路上,新能源汽車遍地可見,連充電樁都需要排隊取號。

上海車展也被捧成景點,五一期間有8萬觀眾把參觀汽車安排進假期行程,上海車展最後一天現場仍然人從眾。

更值得紀念的是,今年正好是上海車展40歲生日,“展到中年”也算徹底出圈創造了不少高光時刻:
面積最大:上海車展總面積超36萬平方米,相當於50多個足球場。
首發最多:上海車展首發新車達163輛,是全球首發新車最多的展會。
短短十天時間,就有101萬人來過上海車展,其中不少外國高管,拿著皮尺“偷師”,還有外國網紅把這裡當成打卡點。

40年的時間,中國汽車也完成了從“市場換技術”到“技術反向輸出”,上海車展也從“手工作坊”到“超級工廠”,把“中國汽車製造”的劇本從勵志片拍成了科幻片。
就如一位汽車工程師所言:我們不需要再用望遠鏡看世界,因為我們已經是世界焦點。

從露天展廳,到36萬平舞臺
上海車展,中國汽車夢的起點。
40多年前,沒人想到它能成為世界的焦點。
上海車展的誕生,離不開上海和中國最大的車企——上汽集團。
1983年,上海汽車廠誕生了第一輛中國組裝的桑塔納轎車。當時上汽的汽車零部件幾乎全部依靠進口,七名工人手敲出了第一輛桑塔納,每輛車的組裝成本將近20萬元,遠超當時的國民消費水平。

為了尋求更大的發展,1985年中德合資的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立,第一屆上海車展也應運而生。
1985年7月,黃浦江邊的露天廣場上,首屆上海車展開幕。

當時的車展面積僅有1萬平方米,展館分散在露天廣場和臨時搭建區,參展企業也僅有300餘家,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大家的熱情,早上7點2萬多觀眾就排隊進場,中午更是頂著烈日圍觀。
當時,展品以農用車和商用車為主,乘用車僅有上海大眾桑塔納等少數合資車型,其中最亮眼的就是上汽的桑塔納。

桑塔納就是上海大眾的開山之作,也是封神之作。
當時桑塔納市場價22萬,能在上海買一套200平的房子,但仍然賣到脫銷,上海大眾門口常有揹著一大麻袋錢求買車的人。
這是中國汽車第一次向全球展示自己,桑塔納的成功也讓全球車企看到中國市場的潛力。

當時,中國汽車工業連桑塔納的螺絲釘都要進口,車展更像一場工業“廟會”,老外們帶著“技術施捨”的心態,把展臺當作秀肌肉的擂臺。
但隨著上海車展一次次舉辦,中國汽車工業也隨之爆發。到了1999年,參加上海車展已經成了國外汽車進入中國的“敲門磚”。
幾乎所有世界知名汽車品牌,都遵循著“先亮相上海車展,再開進中國大街小巷”的發展之路。
2004年,上海車展通過了國際博覽聯盟認證,成為國內首個被UFI認可的汽車展,車展規模和檔次也隨著提升。第二年舉辦的第十一屆上海車展上,大眾、寶馬、凱迪拉克等國際知名品牌均以國際A級車展的規格亮相。

上海車展爆發還有個關鍵節點是2015年。當年第16屆車展遷入國家會展中心,展館面積躍升至36萬平米。展會第一次設立新能源專區,首次參展的特斯拉電動車成為全場焦點,展臺被擠得水洩不通。

新能源汽車在上海車展上爆火,堅定了中國車企發展新能源的決心,也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崛起按下了啟動鍵。

以前老外炫技,現在跪地求學
上海車展40年前後,參展人的變化是最大的反差。
上世紀90年代,上海車展是跨國車企的“炫技場”。中國工程師拿遊標卡尺對著汽車零部件一點一點測量資料,在國外工程師開講座時如飢似渴地埋頭筆記,後排甚至要用望遠鏡觀察。
有坊間傳聞,當年車展由於影印資料人過多,附近飯店的影印機因超負荷工作直接燒壞,逼得年輕工程師直接連夜手抄資料。
對當時的景象,有外媒記者寫道:“一位穿中山裝的老人盯著豐田皇冠的鍍鉻輪轂看了半小時,他可能一輩子買不起這輛車,但中國有十億雙這樣的眼睛。”
那時候的國產車,連“配角”都算不上——1991年,上海牌轎車在合資車的碾壓下黯然停產,最後一輛車下線時連個熱搜都沒混上。

風水輪流轉,蹲在國產車旁邊的“皮尺客”成了老外。
現在中國車展“洋麵孔”絡繹不絕,英語、日語、韓語的交談聲此起彼伏。很多外國車企高管,直接拿出尺子測量,甚至有日本高管,直接跪在地上測量。

這與1985年,中國工程師用卡尺仔細丈量桑塔納零部件的場景形成反轉。
如今的上海車展對於外國車企而言,不僅是新車秀臺,更是找風口的平臺。
2023上海車展,寶馬半個董事會的成員與主要業務線的負責人,包了兩架飛機來到中國。
據媒體觀察,奧迪和寶馬的高管喜歡去小鵬和蔚來的展位;大眾、保時捷、法拉利和賓利的高管則競相圍觀比亞迪仰望U8。
最能證明上海車展地位的是,很多外國車企雖然車沒來,但是人卻來組團學習。

像法國車企,近兩年隨著法系車敗退中國,車展上幾乎看不到法國車企的身影。但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卻帶著法國汽車協會的人組團參觀。
有媒體發現這位年邁的老總理在小鵬展臺駐足半個多小時,還把頭探進了車窗,久久不說話。

這樣的景象還出現在現代企業的參展團中。今年現代起亞2002年進入中國以來,第一次缺席車展。
儘管車缺席但起亞集團今年將派出千餘名人員來參加上海車展,並且明確要求他們在展會期間必須在展館內學習交流,不得外出觀光旅遊。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車圈大佬被國產車圈粉,直接現場提車。
德國採埃孚集團董事長柯皓哲和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聽完李斌介紹ET9的車震跳舞模式,當場買下一臺。

寶馬董事長齊普策的預言成了現實:“今日中國之動向,就是明天世界之方向”。

掌握硬實力,才是真主角
中國汽車產業的狂奔,也讓上海車展有了衝擊“全球頂級車展”的門票。
目前,全球五大車展的影響力正在逐漸削弱。
2021年,法蘭克福車展遷至慕尼黑,進行了重新定位,更名為德國國際汽車及智慧出行博覽會;日內瓦車展因參展商銳減、成本難以為繼,宣佈自2025年無限期停辦;巴黎車展、東京車展的含金量和國際影響力也大不如前。

反觀上海車展,論是展出規模還是觀眾都屢創新高,今年的第二十一屆上海車展,已經有近1000家中外知名企業參展,首發新車的數量也是全球最多的。
上海車展40年逆襲背後,有兩個殺手鐧:一個是上海,一個是未來科技。
上海作為汽車之城,2024年,上海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122.5萬輛,規模位居全球第一。
上海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164.5 萬輛,依然是全球第一,共有 163 家車企的 2755 款新能源車型在上海市場銷售。
中國轎車市場第一個大爆款——桑塔納2000,是上汽大眾生產的。
中國第一個外商獨資汽車工廠,是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
中國第一個海外銷量破百萬的汽車企業,是上汽集團。

這幾個行業領頭羊級別的車企,都是上海車展成長壯大的底氣。
上海車展爆發的第二個殺手鐧是:未來科技。
上海車展的科技感並不來自於對螢幕的堆砌,而是來自硬核技術成果的展示。
比如,“透明汽車”和“透明底盤”正變得越來越常見。
在不少展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電池是怎麼佈置的,電機是怎麼工作的,懸掛是什麼結構。

還有兩棲專用航行推進器。它能幫助汽車像船一樣在水上航行。

如今來到上海車展會發現,車展的內容已經不再侷限於汽車,而是擁有更多想象空間。
飛行汽車,就成為本屆車展的一大亮點。隨著低空經濟的興起,飛行汽車開始進入大眾視野。不少國內車企正以專案自研或投資入股的形式進入這一新賽道。
展會上,紅旗、寧德時代、廣汽、奇瑞、小鵬的展臺,都有飛行汽車的展品,引發眾多觀眾拍照留念。

除此之外,車展的想象也從單純的汽車升級為未來出行。
比如長安汽車首次集中展示了涵蓋空中交通、仿生機器人及智慧裝備三大領域的創新成果。展品包括飛行汽車、人形機器人、機器狗、輪式機器人、智慧外骨骼等未來出行的產品矩陣,科技感拉滿。
像髖部助行外骨骼。利用感測器和電機,幫助行動不便的人更輕鬆地行走。這已經超出了汽車本身的範疇,進入到了更廣闊的出行領域。

變成科技控的上海車展贏的不只有市場規模,還有技術實力和江湖地位。
有車企高管更是直言:如今要預判汽車未來,必須緊盯上海的展臺。
四十年前,上海車展是中國人看世界的視窗;四十年後,它成了世界看未來的望遠鏡。
這背後硬實力,才是永不落幕的頂流。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金錯刀車評》
是金錯刀旗下的汽車賬號
將以金錯刀爆品視角,
帶你深挖新能源車企最硬核乾貨
點關注,世界上又多了個懂車牛人
▼
@The End






點個在看 不錯過刀哥辣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