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娜
來源:閒時花開(ID:xsha369)
麥琳被全網罵成這樣,有點超乎想象。
沒想到這麼多人喜歡看婚戀綜藝;
沒想到輿論對一個人能討厭到這種程度。
我不會加入“罵戰”的隊伍——我們眼中的別人,不是真正的別人,正是我們自己。
我也不會加入“聖母”的行列——讓一個人為自己的行為,付出相應代價,是對生命本身的尊重。
所謂開悟,就是跳出“一味抵制”和“一味袒護”的二元對立,頭腦中能同時並行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卻做到超越兩者之上,看見更幽微更開闊的真相。
結合“麥琳被罵”一事,談談婚姻中的5個底層邏輯——
01
婚戀的悲喜
本質上是“不可說,一說就錯”
我寫情感這麼多年,得到最深的教訓是:
外人可以幫你分析某個具體事件,但無法幫你解決掉整個婚姻。
什麼意思?
意思是,外力只能醫治皮毛,內力才能救治病根。
沒有誰能把你從糟糕的婚姻中拯救出來,除了願意覺醒且改變的你自己。
把夫妻關係中的恩愛或難堪,講給閨蜜聽、父母聽、調解員聽、全國觀眾聽,不能說沒有一點兒用,但很多時候是自取其辱。
“感同身受”是這世上最殘酷的詞彙之一。
它殘忍就殘忍在,需要把另一個人摁到和你完全相同的處境裡,他才可能生長出和你一樣的心境。
這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更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種處境。
從別人那裡討要理解和懂得,註定是要失望的一件事情。

麥琳的今天,就是例證。
當她和李行亮走進《再見愛人4》,就註定了她會收穫今天的紛爭與辱罵。
這甚至和她是否愚蠢、自私、懶惰、有心理障礙無關,而是和婚姻的底層邏輯有關:
婚姻都是冷暖自知,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錯。
當你把自己的婚姻講給他人聽的那一刻,語言和表達的侷限性,就破壞了事情本身的完整性。
人們只會從侷限性出發審判你,而無法從完整性出發理解你。
02
普通人只講“過與不過”
有錢人才聊“愛與不愛”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所有婚戀節目,一個特別搞笑的點兒是:
沉浸於“你愛不愛我,你對我好不好,你錯了還是我錯了”的單一維度裡,從來不涉獵普通人最關注的孩子、房子、病患和父母。
身為普通人也關注普通人婚戀的我,最深刻的體悟是:
在普通人這裡,“愛與不愛”沒有那麼重要,“過與不過”才非常重要。
而“能不能過下去”,本質上取決於兩個人在掙錢、養娃和養老上的配合度。
一檔節目,把夫妻二人拉出來,只關注“愛恨情仇”和“是非對錯”,並利用二元對立和流量話題,剪輯出熱搜上的看點,說到底是娛樂資本的操作,不是日常生活的還原。

親密關係,當然是家庭內部所有關係的第一位。
但忽略它自帶的經濟、生育、養老等核心問題,緊緊抓住兩性對立,終究是一葉障目,格局太小。
被這樣的節目洗腦,一味攻擊名氣最小、網感最差的麥琳,時代和我們都需要反思。
時代需要反思的是,除了男女之事,其他事都不敢也不能搬到檯面上談論的退行與保守。
我們需要反思的是,如此脫離普通人婚戀的節目,我們卻在“奶頭樂”騙局的滿足中,吮吸得津津有味。
03
有毒的夫妻關係
沒有無辜者
家庭是一個系統,系統中任何一方罷工,系統都會瓦解。
夫妻是一場共謀,夫妻中任何一人不再配合,謀劃就會失敗。
長期存在的有毒關係,是雙方互相配合的結果,沒有無辜者。
乖乖女的黃聖依,和張揚浮誇的楊子,共謀了他們的婚姻;
控制慾極強的麥琳,和安全感匱乏的李行亮,共謀了他們的婚姻;
實則眼高手低的劉爽,和善後隱忍的葛夕,共謀了他們的婚姻……
這,是兩性關係的天道:
每對親密關係,都有他們內在的配對邏輯。
一方溫順,另一方必然霸道;
一方討好,另一方那個必然控制;
一方特別愛焦慮,另一方必然愛迴避;
一方大包大攬,另一方那個必然甩手不幹……
所以,心理學家才說:
“告訴我你為什麼離婚,我就知道你為什麼結婚。”

一個人結婚和離婚的理由,往往是同一個,不同的是:
結婚時,對方的特點,恰好是讓我們感到完整的優點。
離婚時,對方同一個特點,卻在相看兩厭中,變成了我們無法容忍的缺點。
才華橫溢、父母過早離世的李行亮,一定從活潑俏麗、父母健全的麥琳身上,投射過理想化的自己。
他也一定在關係長久的共謀中,配合麥琳一步步走向無明且無知的今天。
包括打飛的給她買一堆青團,過生日給她送浮誇錦旗,預設她在飯桌上肆無忌憚地嘲諷別人……
麥琳的問題,李行亮也有責任。
這不是為了討伐誰。
而是回到關係深處,洞見這樣的秘密:
“伴侶的問題,不全是我的問題,但也有我的責任。
我不能改變她(他),但可以做到不再配合她(他)。
我覺醒改變了自己,她(他)才可能改變。”
不指責,不配合,不縱容,不豢養。
如實如是,才能如願如償。
04
關係中的弱者
透過詆譭別人獲取優越感
麥琳被全網罵時,我想起給我寫信的一個男讀者:
他年薪百萬,掙的錢都給他老婆,但老婆連優衣庫都捨不得買,給她和孩子都買地攤貨。
他給家人在市中心買了大平層,每平都要交幾塊錢的物業費,他老婆卻把落地窗陽臺上堆滿了紙殼子,囤起來只為賣塊兒八角的廢品錢。
結婚紀念日,他不買禮物他老婆說他不愛她,他買了禮物老婆又說他亂花錢,還要拿去退了……
他很無語。
我給他說了兩點:
首先,關係中的弱者因不是掙錢的人,對金錢既貪婪又恐懼。
貪婪體現在,她要把家裡的財政大權,牢牢攥在自己手裡——麥琳也如此。
恐懼體現在,她手裡攥著錢,心裡依然有強烈的不配得到感,不敢花,別人花了她還憤怒,甚至為了證明自己持家,故意不花——麥琳也如此。
其次,弱者為了彰顯自己的重要性,會透過詆譭別人來獲得優越感。

就是“作妖”。
動不動給老公甩臉色的家庭主婦,和動不動揹著女強人妻子出軌的軟飯男,都是在透過作惡的方式,尋找存在感。
他們害怕自己被忽略,就以使壞的方式,喚醒別人的關注。
麥琳對楊子、留幾手的討好,對黃聖依、葛夕的敵意,都是在隱性攻擊李行亮。
隱性攻擊,是她證明自己重要性的手段。
05
走出關係的桎梏
才能捋順關係的癥結
包括張泉靈這樣的嘉賓都說,麥琳這種思維模式的人,放到職場上早就被整頓800回了。
我想到的是:
如果麥琳沒有退守家庭,結婚後一直在職場謀生,她可能就不是今天的麥琳。
當沒有人會像父母、配偶和孩子一樣慣著她時,她才能在別人的反饋裡,洞見自己的匱乏,看見人性的真相。
從這個意義上說:
這次節目帶來的審判和辱罵,對麥琳是禮物,也是好事。
不管是見識問題,還是心理問題,都可以此為契機,轉向更大世界、更深維度,去成長自己。

人,不管男女,我們活著的內在驅動,是除了“母職”和“父職”外,堂堂正正地擁有自己的冠名權:
在房產證上、工資單上、營業執照上,或者自己的方案、報告、作品上……
這些,都需要我們去做事,去幹事,去成事。
去在與人事物的不斷碰撞中,擁抱反彈過來的那個有價值感、掌控感的自己。
楊子之所以如此自大,是他有自己的話語權;
黃聖依之所以淡定,是她知道自己是掙錢的那個人;
葛夕和劉爽之所以情緒相對穩定,是他們在各自的領域裡有自己的名字;
唯獨麥琳,是被躲在別人名字後面的名字。
她的擰巴、愚昧、瘋癲甚至惡意,是她沒有長久且系統性做過事情,也無法明確且自知地洞見自我。
值得說一句的是:
眾人詆譭中,麥琳開了自己的社交賬號,大概準備自己搞事業,大有“殺不死我的,終究讓我更強大”的氣勢。
點亮【贊+在看】,願她,還有更多躲在別人名字後面的人們,能儘早明白:
工作真是好東西。
它讓窮人掙到錢,讓富人得到價值感,讓每個投身其中的人在做事中修正偏見,在親證中參透深淺。
– END –
* 作者:劉娜,心理諮詢師,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混跡媒體圈十餘載,發表文字量百萬字,能寫親情鄉愁故事,也會寫教育職場熱點。來源:閒時花開(ID:xsha369)
青年計劃
一個清醒的公眾號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青年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