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申被defer?做好這幾步,還有機會“翻身”!

2025Fall早申放榜告一段落,首先恭喜拿到offer的同學們順利下車!還有一部分被拒絕或defer的同學們,先別慌,做好以下幾件事,接下來的申請還是很有希望的!
為什麼會有defer?
早申請的結果一般只有三種:錄取、拒絕、defer。被defer的意思是,招生官覺得申請者的總體表現還不錯,但放到整個申請池裡看的話並不算突出,所以把這部分申請者推遲到常規輪次,和常規輪次的申請者們再進行一番PK,再做決定。

所以別灰心!往好處想的話,被推遲意味著學校仍然給了你機會,你仍然有希望。
Defer後還能做什麼?
早申階段被defer的原因有很多,也許招生官想再考察一下你,或者他們認為需要更多時間來評估你的申請,除此之外,defer也有可能是一種委婉的拒絕。
不管你被defer的原因是什麼,被defer之後你還是可以做一些事情來努力提高自己被錄取的機會:
重新評估學校
第一步就是確定這所學校是否仍然是你的首選。被defer後ED的約束力解除,你有充分的時間考慮其他的學校,所以不如趁此機會再考慮一下是否還要繼續把精力集中在這所學校上,如果並不是“非它不可”,那就可以帶著積極的心態去準備其他學校的申請。
提交補充材料
出於對申請者的進一步考察,有些學校會要求學生補充一些材料,比如最新的成績單或者標化考試成績。如果學校沒有明確要求,但你在一些課外活動上取得了新的成就,或者成績有了大幅提升,也可以主動向學校提交補充材料。但如果學校明確告知了“請不要提交任何附加材料”,那主頁菌建議你“按兵不動”。
寫“求愛信”(Letter of Continued Interest)
寫求愛信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到正確的物件。你可以寫給學校/學院的招生代表,但一般學校的Admission郵箱是針對所有申請者的,如果你想要提高自己的郵件被看到被記住的可能,那就要去找負責你這個區域的Regional AO,Regional AO有自己的個人郵箱,這些資訊也能在學校網站上找到。
求愛信的內容不需要太花哨,重要的是真誠地展示自己。你需要說明的是:
1)為什麼你認為這所學校是最適合你的,從學術和個人發展的角度,結合具體的教授、課程、課外活動等方面去說明,表明你已經對學校做了充分的Research。
2)你在提交申請之後,在課堂內外取得的所有最新的成就。記得保持積極樂觀的基調,讓招生官看到你的韌性和對學校持續的興趣。
defer後轉正的機率大嗎?
轉正的機率有多大?我們來看一組資料:
2023-24年早申階段,MIT收到了12,563份申請,其中有8,051名申請者被defer,只有5.2%收到了offer。今年MIT共收到12,053份申請,錄取率提升至5.98%,但還是有7,486名申請者被defer。
一般來說,到了RD階段估計只有幾百位申請者會收到最終的錄取。哈佛大學在早申階段很少發拒信,而是大量defer,但最終的RD錄取率仍然非常低。

另一些學校則相反,像杜克、斯坦福、康奈爾等學校發的拒信會遠遠多於defer的,雖然RD錄取率也沒有高到哪裡去,但至少這些學校的defer,是真正讓defer迴歸了它本來的意義。
最後主頁菌要給你潑點冷水了,即便你做完了以上所有能做的,非常真誠地展現了你對學校的興趣,但招生委員會仍然有可能不錄取你。那麼接下來你能做的就是,全力以赴準備下一輪申請:
衝刺ED2
ED2是相對ED1來說的,透過增加一次ED,給那些沒有申請ED1或ED1被拒的學生提供又一次機會,同時也給大學提供了第二次鎖住學生的機會。與ED1一樣,ED2的錄取結果同樣具有繫結約束力,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截止日期。
芝加哥大學、範德堡大學、NYU、卡內基梅隆大學等,以及絕大多數的文理學院,都是ED2上車的不錯選擇,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抓緊準備起來了。
準備RD
Top15以內的頂尖大學,錄取難度都是逐年上升的,尤其是RD階段的錄取率更是均低於10%,拿到offer的中國學生更是鳳毛麟角。因此我們要對這些錄取難度相當大的學校做好預期管理。
儘管普遍來說RD的錄取率會比ED低,但Top 30中有些RD錄取率在10%以上的學校還是值得一試的:
聖母大學(11.3%)、卡內基梅隆大學(11.5%)、埃默裡大學(10.3%)、喬治城大學(12.3%)、弗吉尼亞大學(10.5%),都是不錯的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