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
看
點
高居不下的留美費用,越來越來離譜,甚至被調侃“1000萬撐不起美本夢想”。可現實生活中,依然有一些留學生,在留學和申請的各個階段,都能將費用控制到最低。本文受訪者,從美本Top30畢業後算了一筆賬,留學相關費用加起來不到百萬。她是怎麼做到的?
文丨莊曉 編丨Jennifer 排版 | 李嘉祺
四年美本到底需要花多少錢?
在留學生聚集的社交媒體“小紅書”,不少留學家庭,紛紛曬出賬單。
比如一位把孩子託舉到賓大的媽媽,就細細算了一筆賬:自女兒轉軌北京公立學校國際部後,僅三年高中,就花費91萬,加上本科階段的學費、住宿費、保險費,以及生活費的294萬,總開銷高達385萬人民幣;
另一位把孩子送進紐約大學商學院的媽媽也發現,即便孩子上的是收費合理的上海雙語高中,但加上校外培訓的費用、夏校和學期的活動,以及考試和家長陪讀的費用,僅三年就花了249萬,這還沒算上四年孩子美本的學費和生活費。

網友曬留學花費
難怪有人調侃,如今沒有1000萬,都支撐不起美本留學的夢想。不過,要想美本留學,真的都要花費大百餘萬嗎?有沒有一些小眾路線,讓孩子擁有更多求學的可能呢?
直到看到一位美本留學生的分享,外灘君不禁眼前一亮,因為不到百萬,她就能讀完美本Top25,並順利拿到了一家跨國公司的offer,對自己的未來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01

美高的一年交換,
直接影響了人生的規劃

雙若菲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北京女孩。剛從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C)美本畢業的她,給自己的美本留學算了一筆賬:
從小一路公立讀書的她,學費幾乎忽略不計。
高二轉軌體制外的她,在高中教育階段共花費約24萬人民幣;
美本三年,加上勤工儉學以及來往的機票錢,花了約70萬人民幣;
這七年的學習和生活,總共加起來不到100萬人民幣,平均每年開銷約14萬人民幣。她告訴外灘君,如果當初美本沒有從文理學校轉學到UNC的話,很可能大學三年花銷可以控制在三十萬人民幣左右。

若菲的UNC畢業照
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故事還要從雙若菲在高一時的一次意外發現說起。
那時,在體制內一路讀到高一,身處頭部高中,她從沒想過美本留學。直到有一天無意在教室的窗簾後面,發現了一本高中生的國際交流專案介紹宣傳冊。學生可以選擇去美國紐約州或佛蒙特州部分學校,任選一所交換了一年。
出於好奇,若菲把宣傳冊帶回了家。“我爸當時就拍板讓我去。雖然也擔心會影響高三學習的節奏,但轉念一想,能出去開闊視野的機會,還是太珍貴了。”
就這樣,懵懵懂懂的若菲經過一次簡單的語言測試後,坐上了前往美國的飛機。
若菲選擇的是一所教會私立學校,交換一年的全部花銷約10萬元人民幣。交換的這一年,她發現美高和國內的高中有很大的不同。
“這所學校人特別少,全校從幼兒園到高中,總共就120個學生,所以大家彼此間都非常親密,也會很尊重個人的想法。”
此外,一天僅四門主課的美高生活,也讓若菲擁有了大把的時間。

真要讓她總結這一年交換的學習心得,她覺得最明顯的變化還是體型——這一年她一下胖了20斤。
“實在是我當時寄宿家庭的媽媽,做飯太好吃了!”
在交換專案裡,每個孩子都會住進不同的寄宿家庭,費用全免。若菲當時的住家媽媽就很熱情,還幫她克服了語言的難關。
“我那時的英語水平也就是國內普通高一孩子的水平,口語交流都很困難,學校裡講的課是一點也聽不懂。但我的美國媽媽幾乎每天晚上都陪我天南海北聊兩到三個小時,這樣我的口語提升非常快。”
更大的受益,還在於若菲內心深處的改變。
美高這一年,若菲過得很是鬆散。有段時間,她特別喜歡一邊看著住家媽媽養的羊,一邊在草地上發呆,儘可能地放空自己。
“以前自己就像是被人一路推著跑,每天都非常忙碌,可其實並不太清楚自己在忙些什麼。”
但美高這段時間,彷彿給一直向前奔跑的她,按下了暫停鍵,讓她有一個“奢侈”的喘息空間,“去想我到底要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真正喜歡的是什麼。”

一年裡,若菲嘗試了幾乎所有能接觸到的新事物:
她加入學校的足球隊、籃球隊、棒球隊、橄欖球隊;
帶領隔壁學校的網球隊第一次進入了州級網球比賽;
每週滑一次雪並學會了單板滑雪;嘗試了射擊,一槍命中了10米外的目標;
和住家媽媽一起烘焙,每隔一兩天就能吃到好吃的cookies;
第一次和兩位中國朋友給40多人烹飪年夜飯,獲得許多好評……
在體驗不同文化,不斷和各個國家的朋友的交流,堅定了若菲渴望繼續深入瞭解這個世界的決心。
就這樣,若菲在高二時正式轉軌學校的國際部,開啟了全新的學習。
02

美高轉軌體制外,
極限挑戰美本申請

在常規的美本申請思路下,雙若菲的決定是匆忙的。
按照一般的申請節奏,體制外的孩子從高一開始就要著手準備託福、SAT的考試;高二完成AP課程的學習和考試,並要同步準備申請文書。
而高二才轉軌的若菲,總共就一年半的準備申請時間。“相當於我一邊學AP,一邊學sat、託福,然後一邊寫文書。”
由於申請了多所大學,若菲在數不清的大學線上宣講會之餘,還要保持優秀的GPA和AP成績。為此,她每天晚上就會提前計劃好第二天的任務和時間。時間表甚至精確到每節課應該完成什麼任務,如何利用不同時長的課間、找哪幾位老師。
這一年,她的時間表永遠排得滿滿當當,但是也正是因為計劃安排得緊湊,整個申請季若菲幾乎都沒有熬過夜,確保了第二天的充足精力。
美本申請階段的花銷,也被若菲控制在了較低的範圍內。

除了國際部每年85000的學費外,“我唯一花的錢,是3萬元的一對二託福班,因為如果轉軌我們學校的國際部,我必須要提交相應的託福成績。”
若菲“省錢”的秘訣是多“薅”學校的“羊毛”。
“像AP考試,我們學校規定一學期最多報4門,我就一口氣全報了,事後證明,當時緊跟校內課程,考試的成績也夠了。”
至於最重要的申請文書,若菲全仰仗於學校的升學指導老師。有意思的是,在文書寫作中,若菲還巧妙利用了學校的外教資源。
“我怕一個人改不好,就會找很多學校的外教,看他們不同的觀點,最後再把它給整合起來,形成一篇更好的文書。”
另外,她SAT和託福的備考,主要依靠一些網路上的課程資源。“像這些語言類的考試,只要多背單詞、多刷題,量到了,成績也就出來了。”

這份務實也延續到了若菲的申請策略上。她選擇了多國聯申,並將重點放在了那些願意提供助學金的學校。
“從美國、加拿大,到國內香港地區,甚至中東的卡達,只要合適我都會去申請,而且會選擇那些有助學獎金的學校,像加州系的學校,學費就4萬多美元。”
諸多Offer裡,最讓若菲心動的,是喬治城在卡達校區的分校,不僅可以申請她感興趣的經濟專業,而且還有轉回美國校區的機會,此外卡達校區更是大氣地給出了一年五萬美元助學金的獎勵。
但若菲的爸爸在女兒接受Offer的最後關頭,勸下了女兒。
“他告訴我,大學不僅關乎知識的教育,還涉及到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塑造。特別是在我18歲這個人生觀和世界觀尚未完全成型的時期,他建議我避免進入對女性不夠友好的環境,而是期望我能在更加自由與寬鬆的氛圍中,自由地探索和發展自我。”

若菲和同事出差一起happy hour
名校光環固然重要,但那不是教育的全部意義。
最後,在一堆offer裡,雙若菲選擇了一所排名只有七八十名的伊利諾伊衛斯理安大學。這是一所隱居於諸多著名高校的文理學院,不僅有全美排名前十的圖書館,給予若菲雙學位的選修機會,同時還慷慨地給了她全額的獎學金。
03

從文理學校到UNC,
給自己增加就業市場的砝碼

然而,入讀這所文理學院沒多久,若菲就感到了國內就業市場傳來的陣陣寒意。
她原本打算畢業後立即回國,但很快發現,憑藉目前就讀文理學院的背景,很難在國內獲得理想的實習機會。
“幾乎所有公司都會問你,你的學校是什麼、背景如何,但我就讀的文理學校在國內並不知名,甚至連學院名字都很難在中文網站上搜到。”
為了證明自己讀的並不是一所“野雞大學”,大一時,若菲萌生了轉校的想法。出於職場競爭力的考量,她希望在主修的經濟和心理學之餘,再重修一門頗受市場青睞的商科或是統計資料分析。
於是,雙若菲鼓起勇氣向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C)遞交了大二的轉校申請。幸運的是,儘管UNC曾在美本申請時拒絕了,這次卻為有意轉校的她敞開了大門。

這段特殊的求學經歷,也讓雙若菲得以更直觀感受到文理學院和UNC的不同之處。
1.文理學院的“小而精”vs UNC的“大而全”
若菲告訴外灘君,她所在的文理學院,以較高的師生比著稱。“一個教授也就帶10個學生,所以師生之間的關係都特別親密。”
但校園的亞裔學生是極少數,若菲同屆學生中就她一位中國人,這讓從小到大都有很多朋友的若菲,感到了孤獨。“還是希望轉學能得到更多的文化認同。”
到了UNC後,若菲的課表上就有不少大課。熱鬧的課堂裡,她也交到了不少的中國朋友,交友圈得到了新的擴容。
2.文理學院“零開銷” vs UNC學費/生活費“兩開花”
若菲給自己的美本留學算了一筆賬。在文理學院的時候,除了學費全免外,老師還會給學生創造各種勤工儉學的機會。
“因為和教授關係特別好,你很容易能得到一些助理職位,可以跟著教授做科研專案。我還兼職了圖書館網管,沒事的時候,我可以在圖書館學習;當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再去解決問題。”
這些履歷不僅充實了她的大一校園生活,助力她順利轉校,還為她額外帶來了一些收益。“這些兼職大體上可以覆蓋掉我的生活費,所以在文理學院一年,我的開銷可以說是忽略不計。”
但到了UNC,若菲就需要承擔學費和住宿費了。當時UNC一年住宿和學費,一共4.6萬美元;到了大三,若菲還住了校外公寓,連上學費,共花了5.1萬美元,兩年人民幣花費了七十多萬元,一下就拉高了美本讀書的預算。

3.文理學院在美國更好找工作
就業,是若菲在美國不斷“折騰”的主要原因。不過,大二轉學UNC的她,卻有點後悔當初決定的草率了。
原因也很簡單,實在是國內對文理學院的認知,還是太少了。
頂著UNC名校光環,給很多心儀公司員工打溝通電話的若菲發現,在工作資源推薦上,給她最多幫助的,也是最“靠譜”的,還是那些她在文理學院的學長和學姐們。
過去,若菲對“文理學院在美國幾乎百分百就業”的承諾也有所耳聞,但直到進入職場,她才意識到這句話的含金量。
“如果考慮在美國工作的話,其實文理學院相比所謂排名更好的學校,畢業後更容易找到工作。所以在你申請學校的時候,一定要目標明確,這樣反而會更快達到努力的終點。”
在文理學院學長學姐的幫助,及若菲自己的不懈努力下,讀完大三的她,很快就得到一家跨國公司的青睞,正式踏入職場,真正取得了經濟上的獨立。

入職前暑期在北京室外巖場攀巖
回望這一路的求學,若菲也時常感嘆自己的運氣不錯。
“我也希望我的經歷,能讓更多人知道低價留學的可行性。最重要的是,不要給自己預設框架,只要你想做、敢做,或許你就能發現更多的可能性,在未來向你招手。”
04

“你見過凌晨4點的北京的嗎?”

當然,在所有海外留學的樣本里,若菲的花銷肯定不是最低的,但也不是所有人在拿到和她一樣的人生劇本後,也能如她這般的順利。
如果沒有強大的時間管理能力,她很難僅用一年半的時間,就能申請到海外多所大學的獎學金;也不可能在多份兼職中游刃有餘,還以大一時較高的GPA,獲得UNC的青睞;
如果沒有成熟心態,她也不會主動和住家媽媽一起做家務,突破語言障礙;更不會用“以終為始”的目光,不斷“折騰”,為自己謀劃各種實習的機會。
那麼這樣自律、自省的女孩到底時如何“養成”的呢?
1.普娃的逆襲,靠的是長期主義
如果不是若菲主動提及,外灘君怎麼也想不到,這個看著文弱的姑娘,還曾獲得北京市青少年網球比賽的冠軍,全國比賽獲得四強,甚至一度被家人寄予厚望,想要走上職業網球運動員的道路。

在北京參加年度總決賽
那時為了強身健體,若菲從幼兒園開始學游泳、一年級加入校田徑隊、二年級進入校籃球隊,自從三年級開始接觸網球后握緊了網球球拍,一打就是十年。
為了解決初中後,訓練和學習無法兼得的難題,若菲選擇了一條更難的道路。“我常和別人開玩笑,說你見過凌晨四點冬天的北京嗎?”
她笑著說,“我見過,
因為冬天室內網球會很貴,為了省錢我就早起,六七點到室外網球場,打兩個小時的網球再進校園。
”
為此,若菲常常八點睡覺、四點起床,硬是在中國過上了印度的時間;到了考試季,她還會熬夜學習到凌晨1點半,緊接著第二天清晨五六點又得振作精神起床,憑藉著頑強的毅力,挺過了那些難熬的日子。

雙若菲拍下的北京凌晨四點的天空
而運動帶來的回饋也是豐厚的。
苦練球技之餘,她的心態也在運動中得到了鍛鍊,競技場上遇強則強,讓若菲習慣了不斷去突破自己的舒適圈。
“像我發育得比較晚,常在賽場上遇到身高1.6米的對手,當時我身高可能才1米4,就這樣被壓著打了三年,但也打出了我比較平和的心態,這其實也是體育精神的顯現。”
運動,也同時為她開啟世界的視窗。
無論是美高還是美本,她總能如魚得水地參與到學校組織的各種社團和比賽之中。當時文理學院的教授,還會親自到場為參加運動比賽的若菲加油,師生關係相處得非常融洽。

和網球隊一起去Alabama州打USTA比賽
長期規律的體育訓練,也給若菲帶來了抗壓能力和時間管理能力,讓她能順利提前一年從美本畢業,職場上也獲得了一個不錯的開端。
“回顧我的運動生涯,我也學到如何制定目標、如何克服困難,這也是從小打網球帶來的一種收穫。”
2.爸爸的榜樣激勵,以及媽媽的無條件支援
若菲小學時成績平平、初中也是一所北京二梯隊的學校,可她父母從沒因為她的學業成績而焦慮。
從小到大,若菲沒報過學科類興趣班,相反,她的空餘時間都被鋼琴、合唱和網球填滿了。在“雞娃”上,若菲的父母更在於品德的塑造,和家庭的陪伴。
當外灘君詢問若菲如何能夠多年如一日地早起堅持體育訓練時,她的回答也讓人驚訝——原來,這份堅持並非完全依靠孩子的“自律”,更多的是得益於若菲爸爸的實際行動和榜樣力量。
“我剛開始打網球的時候,我爸就跟在後面撿球,後來他自己也跟著打網球了,還拉上我媽一起打。最拼的時候,他可以冬天一個人起一大早,對著一面牆打9個小時,甚至累得都快吐了。”
很快,零基礎的若菲爸爸,只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就能在網球對抗中,打贏若菲。
“一開始我還就挺不服氣的,但確實我爸爸比我更努力、更上心,結果也打得非常好,這其實在用行動告訴我,只要想認真想幹一件事,就一定有做成的那一天。”

若菲第一個網球3.0冠軍
即便到了初三,時間實在緊張,不得不暫停網球訓練的日子,若菲的爸爸還是會堅持每天早上四點起床,叫醒女兒,讓她跑上三四公里,直接跑到校園。
“我爸就騎個腳踏車帶著我的早飯跟在後面。我後來才意識到,不是每個父母都能日復一日,陪著孩子堅持早起這麼多年。”
若菲的媽媽,也給了女兒更多情感上的信任和包容。每當女兒遇到生活或學業上的難題時,媽媽就會像朋友一樣耐心傾聽,並給到女兒那些真正有用的建議。
媽媽的陪伴與支援,也讓若菲得以順利熬過了學業的煎熬、求職的艱辛,失戀的悲痛和難以融入留學的至暗時刻。直到現在,若菲依然可以和媽媽分享著自己的秘密,彼此間無話不談。
可以說,父母給孩子最質樸的信任和愛意,若菲身上鮮活地具象化了。在她身上,外灘君看到的不僅是種勇於挑戰的韌性,更有一種遠超同齡孩子的成熟和淡然。
長大後的若菲也會試著用自己的方式,回饋父母的關愛。知道父母的金錢來之不易,若菲對自己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申請季結束後,她同時教了三個班的AP課和兩位小朋友的家教課,每天通勤十公里,用賺到的錢給爺爺換了新沙發,給爸爸換了新電腦;
異國求學時,她最多一年陸續打了五份工,來賺取自己的生活費;
她也儘可能地提高學習效率,四年大學三年讀完,從一次次的求職失敗中爬起,不斷嘗試新的可能……
如今,讓父母過得更好,也成為了若菲如今勇闖職場的最大野心。
“我父母不求我大富大貴,而是希望我能過得開心、能多去充實自己的人生。有他們這麼愛我,什麼困難都不怕,勇往直前就對了。”
K12 成長與教育社群
追蹤前沿資訊 洞察成長規律
挖掘充滿溫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

入駐光明網、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大平臺
聯絡我們
後臺私信聯絡留學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絡電話:010-6707154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