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背後的深層次思考

1月17日,2024年中國經濟答卷公佈——
國內生產總值(GDP)首次突破130萬億元,達1349084億元,同比增長5%。
顯然,在前三季度落後的情況下,隨著第四季度一攬子經濟政策的落地,最終成功拿到5%的年度目標。
首先這個資料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因為1月20日國家能源局釋出了2024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6.8%。
GDP與發電量基本是匹配的,不像美國人那樣發電量下降但經濟資料蹭蹭漲。
看起來,中國GDP的增速在全世界較大經濟體中,仍然是妥妥的第一名。
但作為普通人來說,對於這個GDP的感受卻是不一樣的。
2020年之前,中國每年GDP增長大致也就是6%左右,與5%沒有本質區別。
但那時候的生活如何?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2018年-2019年的時候,自己公司的業績怎麼樣?
自己的個人收入怎麼樣?商場的人流量怎麼樣?街上的飯館人怎麼樣?
是不是和現在區別挺大的?
恐怕大部分都感覺,那時候的日子比較輕鬆,敢消費也敢下手買房,就連各種偏僻之地的海景房都有人組團買。
可是現在呢?
普遍感受日子過得很緊張,薪資與就業都有很大壓力。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差不多的經濟增長資料,普通人的感知會有這麼大的區別呢?
這裡給大家看兩組很有意思的資料。
資料1,GDP創造財政稅收的能力逐年走弱。
2018年,稅收收入在GDP佔比還高達19%,2024年已經下降到14%。
資料2,GDP創造個人財富能力同時也逐年走弱。
2018年個人所得稅在GDP佔比是1.54%,2024年已經跌到1.09%。
這兩組資料對應年年增長的GDP揭示了一個什麼現象?
GDP增長不但沒有給國家創造同等增速的稅收,而且也沒有為居民創造同等增速的收入。
簡單的說就是,GDP增長同時在創造有價值的財富能力在逐年走弱。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1 增長背離
我們先看一個有意思的案例對比。
2024年,比亞迪推出了自己的秦plus DMI汽車,售價7.98萬。
同樣是2024年,香奈兒推出了自己的新款CF黑金牛包,售價8萬元。
問題來了,巴掌大的一個包,就算香奈兒的包用最最最珍貴的牛皮,用最最最有經驗的老師傅做出來,恐怕成本也不會超過5000塊錢吧?
那為啥從物料成本、人工成本、時間成本等等都完全沒有可比性的兩樣東西,售價卻是一樣的呢?
也許有人會從奢侈品價值、本身社交價值、品牌價值來解釋,但這都無法迴避一個事實:
西方人的商品,賣出了遠超成本的價格。
中國人的商品呢?
賣出的價格,恐怕不比成本高到哪去。
為什麼看起來法國人這麼悠閒還那麼富,而中國人這麼累還這麼窮?
就是因為法國人賣香奈兒,同樣產出8萬塊錢的GDP,法國人能賺7萬5。
這7萬5裡面可能交稅2萬5,企業利潤2萬5,法國工人拿2萬5的獎金。
中國呢?
一輛秦plus,可能賺5000塊錢就不錯了(畢竟鋼鐵、鋰電池、發動機、人力成本在那擺著)。
交稅1000,企業利潤1000,工人拿3000塊錢工資。
這就深刻揭示了一個問題:
中國GDP增長本質是靠著製造業的擴張的增長。
中國製造業產能與營收的增長並沒有帶來匹配的增量利潤,相當多的行業產值增長其實是以犧牲利潤為代價的。
所以看起來中國GDP增速還不錯,但GDP的增速帶來的好處,並不能體現在稅收上,也不能體現在企業利潤上,更不能體現在個人收入上。
同樣的問題,光伏產業是個很好的例子。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過一件事:
在英國、德國、荷蘭等地,人們常常將太陽能電池板用作圍欄,而非安裝在屋頂上。
顯然,電池板需要傾斜安裝才能有效發電,所以最好的安裝方式就是屋頂。
那歐洲人為啥不這麼幹呢?非要垂直安裝?
《金融時報》給出了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答案:
中國光伏板非常便宜,甚至比圍欄還便宜,所以乾脆用來裝圍欄了。
能發點電就好,不能發電也無所謂。
光伏板真的便宜到如此地步了嗎?
讓我們來算筆賬。
光伏板,一平方米矽片成本大概在200元,然後封裝用的前板鋼化玻璃和EVA膠膜及背板,大概75元。
導電材料銀漿和鋁框50塊錢,再加上生產成本比如人工、用電、零星材料零件以及裝置折舊、管理成本,可能在200元左右。
另外有含在裡面的交專利費,大概50元左右。
粗粗算下來,一平方米光伏板,成本大概在575元人民幣左右。
那一平方米光伏板賣到國外多少錢呢?
600元人民幣。
也就是說,如果企業管理非常完美,成本控制非常嚴格,企業也就能盈利25元而已。
但一旦遇到意料之外的波動,比如原材料漲價、電費漲價、物流漲價、工人鬧著漲工資,光伏企業就會虧損。
2024年,中國光伏產業產能全球佔比達到90%,技術也碾壓全球。
但是這個行業在2024年卻遇到全面虧損。
有人可能要問了:你虧損了,賣貴點不就得了?
談何容易啊!
中國是隻有一家光伏企業嗎?
並不是啊!
你賣700,馬上就有人找到你的客戶:
我賣600,咱倆合作吧!你沒了客戶,就只能倒閉。
對於很多中國光伏企業來說,自己有工廠要維持,有一大群工人要養,有貸款需要還。
所以只要開了工,就只能做下去,哪怕微利,甚至虧本,都要繼續做。
大不了拿點國家的出口退稅,還能賺一點點錢。
但問題來了,微利經營或虧本經營,雖然看起來你還在生產,還在源源不斷創造GDP。
但帶來的是政府稅收收入的下降,行業從業人員薪資收入自然也不可能增長。
光伏產業只是我國製造業很多行業的縮影。
事實上我國製造業大部分同樣面臨的需求不振,產能過剩,企業不得不透過犧牲利潤降價的代價來維持營收的地步。
這種以犧牲利潤來維持GDP增長的模式代價是很大的。
一方面,發達國家的產業被中國卷得活不下去,自然要推動政府對華強硬,對中國加關稅。
另一方面,低價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現在亞非拉國家是用了不少中國貨,讓他們可以用很少的錢過上好日子,但他們感謝我們了嗎?
他們還是認為中國貨的品質不行,是低端貨。
不如歐美日產品高階大氣上檔次,中國製造便宜是天經地義。
甚至中國的產品,在國外竟然成了威脅中國的工具。
2023年5月4日,印度政府宣佈他們已成功挖掘出一條位於中印邊境達旺至色拉山口的隧道。
該隧道全長超過2500米,高度達5米,足以容納重型坦克、裝甲車和火炮等軍事裝備的部署與通行。
很多人都驚了,以印度的基建能力,是怎麼在高原山地這種高施工難度的地區完成如此複雜的隧道作業的?
原因很簡單,2020年印度從中國進口了8臺盾構機。
結果,就是中國的盾構機,使得印度得以首次實現從本土迅速向中印邊境達旺地區大規模部署兵力和裝備的能力。
這不讓人覺得可笑嗎?
2 產能擴張的無奈
為什麼中國產業發展大都以犧牲利潤為代價呢?
我們也許可以從中國產業升級的路徑上找原因。
過去我們一直有一個樸素的觀點,這個觀點就是:
中國要成為發達國家,要過上好日子,路徑其實很簡單,就是不斷推動產業升級。
將發達國家壟斷的高階產業都拿下來,自然能實現上述的目標。
現在回頭來看,這個路徑可能是有問題的。
2015年,我國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
這個計劃其實就是一個產業升級的規劃,這個計劃同樣讓美國如臨大敵,在2018年對我國發起全面貿易戰。
結果貿易戰不但沒有阻止我國產業升級的步伐,反而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國製造業推動自主可控產業升級的速度。
2018年,我國晶片基本靠進口;
新能源汽車產業還在摸索,大部分新能源汽車產業都依賴政府財政補貼;
燃油車與零部件進口是僅次於石油進口的第二大專案。
現在呢?
截止到2024年年底,《中國製造2025》計劃擬定的目標全部完成的佔比超過70%,部分完成的佔比超過20%。
也就是說大部分目標基本實現。
晶片我們基本拿下了14奈米的製程國產化,晶片進口從高峰時期的超過3000億美元銳減到1000億美元,同時還創造大量出口;
汽車我國實現年銷量3000萬臺的佳績,出口突破500萬臺,成為全球第一;
大飛機完成商業化,去年收穫訂單超過1000架。
可以說,從2018年開始,我國產業升級成績矚目。
不但拉動了大量就業,同時也帶動了GDP的增長。
這些成績可喜可賀,但問題在於,我們拿下的這些傳統高階產業之後,收穫的利潤卻非常有限。
以汽車行業為例。
1月13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最新資料,2024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雙雙超過3100萬輛,再創歷史新高。
但是,銷量資料不斷攀升的汽車行業,利潤率卻不斷下滑。
根據乘聯會提供的資料,2024年1—11月的汽車行業利潤同比下降7.3%,汽車行業利潤率4.4%。
相對於下游工業企業6.1%的平均利潤率水平,仍偏低。
其中,2024年11月汽車行業利潤同比下降35%,汽車行業利潤率僅為3.3%。
我們看看2024年當之無愧的銷量之王——比亞迪。
比亞迪2024年上半年銷售了161.3萬輛新能源車,如果扣除手機、光伏能源等產業的淨利潤,比亞迪汽車業務的淨利潤約為120億元,單車利潤只有7500元。
賓士的單車利潤多少錢?4.08萬元。
寶馬的單車利潤多少錢?3.65萬元。
人家賣一輛車賺的錢,比亞迪要賣四五輛。
更何況,比亞迪雖然賺的少,但起碼還是賺錢了,但其他車企呢?
全國500家汽車企業,去年真正賺錢的企業只有10來家!
也就是說,我們絕大部分汽車企業不賺錢甚至虧損。
在2024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直言:
“這樣卷下去不是辦法。
企業的目的是什麼?是盈利。
盈利又是為了什麼,是為社會做貢獻,包括交稅和提供就業崗位。
但現在呢?都在裁員。”
曾慶洪痛心疾首地透露了一個數字,國內18家上市車企,僅有12家實現盈利,但淨利潤加起來不超過900億元。
僅豐田一家就是12家中國車企加起來的2倍不止。
也就是說,我們拿下汽車這個傳統的高階產業,躍居世界第一的同時,獲得的結果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
白菜價賣貨,利潤非常薄。
結果除了製造GDP之外,企業沒拿到多少好處,政府沒拿到多少好處,也就是增加了民眾就業有點意義,但是薪資還是很低。
出現這種奇怪現象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這和中國的體量有很大關係。
過去中國製造業被稱為發達國家粉碎機,原因就是我們一旦掌握某個行業核心技術,立馬就能將這個行業產品幹到白菜價,從而將國外同行紛紛卷死。
以紡織行業染料為例。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曾想用人工成本低廉的紡織業來賺取國家發展的第一桶金。
但很快就遇到了問題:染料。
染料這玩意看起來不起眼,但技術含量很高。
甲醛含量、pH值、染色牢度等級、異味、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含量都要符合標準,化工能力不足的國家根本搞不定。
當時的中國,雖然能生產染料,但生產不出符合國際標準的染料,只能進口。
結果一問價,10萬元一噸,高階染料價格甚至能達到50萬元。
也就是說,我們辛辛苦苦搞紡織,成衣,有相當一部分利潤,都被外國染料廠商賺走了。
然後中國就發了狠,開始研發高階染料。
結果沒用幾年就突破了,浙江和江蘇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染料基地。
但是被我們掌握染料核心技術之後呢?
產能擴張了。
產能擴張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為了全面替代進口貨,降低中國紡織品行業的整體生產成本,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市場佔比,賺取更多外匯。
另一個是當年各地的唯GDP考核機制,各級官員以GDP為追逐目標。
比如染料廠商A在A縣搞了個生產廠,紅紅火火,然後A市就找到染料廠商A,你看現在染料市場供不應求,能不能去B縣C縣D縣也去投資建廠啊?
土地和稅收的事情好說,只要你們建廠,幫市裡解決GDP和就業崗位問題,要人要地要減稅,都能滿足你!
染料廠商一聽,還有這種好事?投投投!
可關鍵在於,中國也不只有一個染料廠商A,也不只有一個A縣和A市啊!
B市會不會找染料廠商B?
C市會不會找染料廠商C?
因為一定金額以內的專案,不需要報給國家發改委審批,所以也就沒有足夠的統籌和限制。
結果就是各地一哄而上,產能急劇增加,生產過剩,只能降價。
猜猜現在染料的價格行情是多少?
大致就是5000元左右一噸!
結果越南撿了便宜,現在正在靠著中國廉價染料,大力發展紡織業呢。
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價格下降這麼多?
是國內企業不願賺更多錢嗎?
當然不是!
原因無它,中國人口太多了。
為了解決就業,為了拉動經濟增長,一旦我們掌握某個行業核心技術,在各地謀求發展的迫切願望驅動之下,我們產能擴張速度是驚人的。
我們相信各地想發展的初衷是好的。
當年各地的市長縣長們跑上級要專案要審批,不都是想促進經濟產業發展,造福本地嗎?
對上級來說,也很頭疼,手心手背都是肉,總不能只讓A市發展,不讓B市發展吧?
可是市長縣長們跑得多了,如果缺乏統一排程和統籌,自然會導致產能過剩,然後導致價格內卷。
企業也就不得不以價換量,犧牲利潤來換取營收。
本來中國攻克核心技術之後,應該去國外薅羊毛割韭菜的。
結果因為自家產能過剩,就算賣也只能降價賣了。
這就是要把14以這個人口規模的國家帶入發達國家俱樂部的艱難之處,與幾千萬人口國家難度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所以現在全世界製造業都遵循這樣的邏輯——
只要是中國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的產業,即便是傳統行業也是高利潤行業;
如果一旦被中國掌握核心技術,那麼即便是傳統的高階產業也馬上變成白菜價行業。
汽車如此,晶片產業同樣如此。
前面我說過,現在中國已經掌握晶片產業14納米制程國產化。
14nm光刻機已經試執行兩年了,良品率不斷攀升。
不僅縮小了與國外的技術差距,還透過自主供應鏈(比如中微半導體、北方華創)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
後果,就是目前低端晶片全面白菜價。
2024年底,中芯國際突然宣佈14nm-28nm晶片產品降價30%-60%!
這一下子,市場全亂了。
臺積電、英特爾、三星受影響最大。
以前臺積電每月能做10萬片14奈米晶片,現在中芯國際一降價,客戶立馬砍單40%,找中芯國際去生產。
哪怕支付違約金,也是划算的。
但問題在於,晶片這種東西,都是批次起來才有成本優勢。
臺積電備那麼多料,給誰用去?
最後只能降價銷售,甚至降了20%。
三星也不好過。原本它的14奈米晶片生產線開工率是90%,現在掉到60%。
裝置閒著,晶片賣不出去,資金緊張,研發也被削減。
英特爾也虧了。
之前靠14奈米以上晶片賺了不少錢,收入的30%來自這塊。
但現在中國晶片便宜又好,英特爾少賺了15億美元。
也許這是中芯國際搶市場的營銷策略,但從另一方面,臺積電、英特爾、三星少賺了,不就意味著中芯國際也少賺了嗎?
過去一個控制汽車玻璃升降的晶片,以前國外芯片價格是3000元,現在國內芯片價格是30元。
汽車雨刮控制晶片,以前國外芯片價格是幾十元,現在國內芯片價格是1.3元。
晶片這個過去高大上的產業我們快要拿下來了,代價就是晶片產業全面白菜價。
這就是從2018年開始,我們產業升級速度加快,GDP也在保持增長;
但是創造有價值的財富能力(政府稅收與居民收入)在逐年走弱根本原因。
前文提到了,中國製造2025,中國進步非常迅速。
但相應的,留在工業王冠上的明珠也越來越少了。
過去,我們每攻克下一個明珠,在產能爆發之前,還能吃到一波利潤紅利,支援稅收增長和居民收入增長。
現在呢?
中國還沒掌握核心技術的製造業越來越少了,相應的這種紅利期也越來越少了。
於是稅收、居民收入增長和GDP增速,也就慢慢脫節了。
目前,全世界國際貿易總體順差一共也就是1.8萬億美元,去年中國獨佔1萬億美元。
全世界每生產100元工業產品,中國就要佔30元。
以上兩個資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
也正因為我們製造業已經發展到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高度,但是我們GDP增長的創富能力卻在逐年下降。
最後導致大家對經濟的感知,和GDP增速的差距越來越大。
3 新的機遇
以上現象說明什麼問題?
說明產業升級的路子快走到頭了,發展模式該換了。
在70年代,西方經濟學界曾提出了一個觀點:
這個世界只有10億人能過上高品質的生活。
這10億人住在發達國家,享受高福利、先進醫療、優質教育,以及不需要思考“明天會不會捱餓”的安心。
他們被稱為“黃金十億”。
在“黃金十億”的背後呢?
是非洲的礦區、南亞的紡織廠、東南亞的代工廠、拉美的貧民窟、印度的種姓底層。
他們的辛勞與貧窮成為全球資本迴圈的一環。
這個論斷雖然是二戰後美國刻意構建的世界格局,充滿了白人至上的傲慢。
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論據支撐的。
在當時人類的生產力也就這樣了,全世界的能源和糧食供應只能勉強足夠開銷。
一旦有更多的人按發達國家的方式生活,那就必須加大開發能源開採和糧食生產。
排放更多的溫室氣體,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對人類是一個巨大的災難。
還記得2010年奧巴馬說的:
“如果全體中國人過上和美國人、澳大利亞人一樣水準的生活,那全人類都將陷入悲慘境地!”
其實也是基於這一論斷。
不過呢?
中國打破了這一論斷。
憑藉網際網路產業和資訊革命帶來的新生產力、新業態,通過幾十年的辛勤發展,已經將3-4億人成功帶入了發達國家生活水平。
但問題在於,這場產業革命的紅利基本也到頭了。
也許前面的論斷可以修改一下:
按照目前人類科技水平與生產力水平,大致只能支撐不到15億人口過上比較舒適的生活。
歐美+日本+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這是原有的發達國家,人口差不多11億。
再加上新進入這個群體的3-4億中國人,已經把發達生活水平這個俱樂部已經擠得滿滿當當。
中國希望透過產業升級還要把剩下的10億人口拉進這個俱樂部,那就相當嚇人了。
在科技沒有明顯革命性進步的情況下,付出的代價就是內卷。
這就讓歐美這些老牌發達國家感到很恐懼了。
為啥?
因為現在現在歐美國家普通民眾的日子過得也不好。
前一陣子小紅書中美對賬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歐美工薪階層的收入其實也是捉襟見肘。
歐洲月薪2000歐,美國月薪3000美元的民眾是主流。
但在那個高消費的環境中,他們的實際生活水平還真不如國內二線城市月薪5000—6000元的工薪族。
所以,僅僅在存量產業中博弈是不行的。
未來的發展還是要尋求新的增量,靠科技的進步做出的增量的蛋糕。
那麼現在有這樣的機會嗎?
有,AI。
最近2024年度諾貝爾化學獎與物理學獎的獲得者提出兩個預言讓我印象深刻:
預言1,依靠AI技術,未來人類目前已知的重大疾病在10年內都將找到對應的特效藥;
預言2,還是依靠AI技術,未來人類壽命最長可達150歲。
這兩個預言讓我非常振奮。
為什麼?
首先,產能過剩對應的就是外部需求不足。
企業為了拉動需求不得不採取降價犧牲利潤的模式來維持,這是一個死衚衕。
但是如果在AI技術支援下,讓人類平均壽命增長20歲左右,這就意味著人口間接增長20%。
也就是外部需求突然增長20%。
這是壽命長度帶來的需求增長。
另外就是AI技術的爆發還可以讓我們增加生命的寬度。
人類是願意為生命寬度買單的。
啥是生命的寬度?
舉個例子,在智慧手機之前手機只是一個通訊的工具,需求是非常有限的,也就打打電話,發發簡訊。
但是,高速行動網路和高效能晶片問世後,很快手機就變了。
不再是一個電話,而是一個移動上網終端!
智慧手機一問世,一下子點燃了民眾對智慧手機的熱情。
手機銷售增長與簡單的通訊工具時代相比何止10倍!
同樣因為智慧手機的出現,讓我們碎片化時間得到充分運用,生活的質量也得到極大的提升。
這就是一款智慧手機拓展了我們生命的寬度。
同樣的現在汽車也有過去智慧手機的趨勢。
未來的汽車可能如同手機的變遷一樣,從簡單的交通工具變成交通的個性化玩具。
疊加低空經濟的發展,未來出行過程大機率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如同智慧手機提升碎片化時間的價值一樣,出行也會變得豐富多彩的生活組成部分。
如同過去民眾為智慧手機買單一樣,未來的民眾同樣會願意為未來的智慧個性化汽車買單的。
這就是拓展生命的寬度帶來的需求增長。
1月21日,特朗普上任第一天,就宣佈了一項名為“Stargate”(星際之門)的人工智慧基礎設施投資計劃。
初步計劃投資至少5000億美元,其規模已經可以與阿波羅計劃和曼哈頓計劃相媲美。
業內人士也將星際之門視為美國的“AI曼哈頓計劃”。
咱們都知道,特朗普這個人無利不起早,為啥還要同意這麼大一個專案呢?
因為它可能真的會改變人類科研的未來。
AI雖然從2023年發展到現在一直是風口,但一直沒有足夠的應用落地。
為啥?
因為現在的AI是基於現有素材構建的大模型,它會的東西,不會超出現有素材的範圍。
比如,你讓它歸納一個論文中的觀點,它可能很快就找出來。
但你讓它做個人類歷史上沒做過的試驗,然後寫個論文,它就不行了。
星際之門呢?它搞的是AGI。
AGI才是AI技術的完全體,它具有自學和解決從未接受過訓練的問題的能力,能自主學習,自主科研。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為什麼工業革命帶來了人類爆發式發展?
在短短幾百年的時間內造就了人類過去幾千年都沒達到的成就?
就是因為近乎無限的電力與機器動力,替代了有限的人力。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我們未來用近乎無限的AI算力,來替代有限的人腦算力呢?
人類現在無法實現技術突破,有沒有可能是人類的腦力已經到極限了,人類的想象力也到極限了,所以無法突破呢?
那麼,如果我們不惜血本(這也是星際之門為啥要5000億美元的原因),用不計其數的顯示卡和海量的電力搭建出一個超級AI大腦呢?
到時候,人類就可以從繁重枯燥的科研中解脫出來,讓AGI自己思考,自己提出思路,自己計算。
然後給出最可能的實驗方向,這樣人類就相當於有了一個超級天才的大腦。
只要給的電夠,科研效率就能取得百倍提升。
過去坑坑吃吃一點一點試錯的科研專案,可能會非常快地實現突破。
AGI爆發後,可就遠遠不是手機、汽車行業受益了。
計算機、生物醫藥、工程、發動機等等都將迎來革命性的進步。
我們不妨幻想一下,未來有AI控制的礦車,從地底挖礦,然後由AI控制的冶煉,生產商品,然後提供給人類。
同時AI研發的生物技術,讓麥粒如同葡萄一般大,人類糧食危機徹底解除。
AI研發的核聚變電站實現正向輸出發電,人類徹底解決能源不足的困境,結果會是如何?
那地球別說讓15億人過上發達國家生活了,全部都過上發達國家生活也不是夢想啊!
那人類幹啥呢?
吃喝玩樂,仰望星空,探索星辰大海啊!
所以,AI才是未來經濟發展最大的增量蛋糕,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最大的希望。
當然了,我們也沒必要因為“星際之門”是美國搞的而憂心忡忡。
過去,中國也許在科技引領上不在行,但在科技追隨上還真沒怕過誰。
只要美國把路走通,信不信中國第一時間也搞出來一箇中國版星際之門?
然後憑藉電力優勢、規模優勢、人力優勢,迅速趕上。
畢竟,這種事情,中國已經駕輕就熟了。
比如最近震動美國的DeepSeek大模型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中國人用區區600萬美元的成本做出的AI模型其效能已經超過了老美用上億美元甚至10億美元做出來的大模型。
其效果是顛覆性的,這讓美國人如臨大敵。
甚至不惜以國家安全為由展開對DeepSeek調查,企圖以卑劣的手段將中國這款創新大模型扼殺在搖籃中。
但是,很明顯,老美這個企圖是不可能得逞的。
4 相信
最後簡單總結一下。
如果看當下,我們看到的是GDP創富能力是逐漸下降。
傳統經濟越來越內卷,生活越來越累但生活質量的進步卻不盡人意。
但如果展望未來,那麼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AI革命爆發的前夜,如同21世紀初網際網路革命的前夜一樣。
當年教員同志怎麼教育我們來著?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我相信未來20年將一個多姿多彩充滿變化的AI時代,我們都將有幸見證與參與這個新時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