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和澤連斯基吵起來了!

全文2840字,圖片9張,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文章首發於“有理兒有面”(youli-youmian),歡迎大家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轉發。
公眾號及其他平臺轉載請在後臺留言。

當地時間2月1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海湖莊園回答記者提問時,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一頓輸出。
他先是暗示澤連斯基該下臺了,“烏克蘭現在處於這樣一種狀況,沒有舉行選舉,基本上處於戒嚴狀態,烏克蘭的領導人,我真不想這麼說,但他的支援率只有4%,而這個國家已經被炸得粉碎”,並表示“這不是俄羅斯的要求,這是我以及其他許多國家的看法”,而且“現在正是舉行選舉的合適時機”。
他還將俄烏衝突全都歸咎於烏克蘭,“根本就不應該讓這場衝突開始”,“現在的烏克蘭領導層讓一場本不該發生的戰爭持續至今”。
聽到這些話的澤連斯基感覺天都塌了,19日回到基輔後立馬召開記者會為自己辯解:“我是烏克蘭總統,得到多數民眾支援”,並表示4%的支援率是虛假的訊息,特朗普“生活在虛假的資訊空間裡”。看的出來,現在的澤連斯基比戰場上的烏克蘭士兵還要慌。   
這場口水戰的起因要從美國和俄羅斯就解決俄烏衝突問題在沙特舉行的會談說起,不過諷刺的是,作為事件主角之一的烏克蘭卻被美國排除在外。
18日,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和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等美俄高階官員,在利雅得進行了長達四個半小時的會談後,雙方宣佈同意組建高級別團隊,探索結束衝突的路徑,還打算恢復大使館人員配置,解決雙邊關係中的“刺激因素”,甚至探討了未來在經濟、投資等領域的合作機會。
但是據外媒透露,雙方在幾個關鍵問題上尚未達成共識,包括俄方要求"北約必須書面承諾不東擴",但是美方只保證"烏克蘭不會在可預見未來加入";俄方要求在克里米亞地區的問題上"永久承認俄主權",但是美方只答應"不挑戰當前治理現狀"。   
這樣看來,烏克蘭也並非沒參與,只是以非談判方的身份成為談判桌上的籌碼。
在美俄聯合宣告釋出3小時後,澤連斯基發表宣告表達不滿,他譴責美俄在沙特的會談將烏克蘭排除在外,還說:“關於如何結束烏克蘭戰爭的決策,不能在沒有烏克蘭參與的情況下做出”,並表示談判應該“公平”,而確保“公平”的手段之一就是“歐洲國家也應參與”。
而很快,澤連斯基的不滿就被好事的美國記者帶給了特朗普。
特朗普聽後便開始借題發揮,諷刺道:“我聽說他們因為沒有席位而感到不滿。但他們已經在這場衝突中‘有一席之地’三年了,甚至更久之前就參與其中。這場衝突本可以輕鬆解決。我認為,哪怕是一個不怎麼專業的談判者,幾年前就能把問題解決了,而且不會損失多少土地,幾乎不會有人員傷亡,也不會有城市被摧毀成如今這副模樣。”    
輸出還沒完,特朗普將戰爭的起因和結果也統統甩給烏克蘭,並譴責澤連斯基“德不配位”,暗示如果烏克蘭想在談判桌上有一席之地,就應該舉行新的選舉,也就是該將澤連斯基趕下臺了。
19日,在澤連斯基的記者會開完不久,特朗普又在社交媒體上繼續開炮。這次他更狠更不留情面,直接稱澤連斯基只是“一個勉強算得上成功的喜劇演員”,但“竟然說服了美國花3500億美元,捲入一場無法取勝、本不該開始的戰爭”,說他“唯一擅長的就是把拜登‘玩弄於股掌之間’”。
最後還要誇誇他自己,稱結束俄烏衝突只有“‘特朗普’和特朗普政府能做到”。   
澤連斯基又立馬透過媒體反駁,表示俄烏衝突爆發近三年來,美國向烏克蘭提供了價值大約670億美元的武器裝備,以及315億美元對烏克蘭預算的直接財政支援,合算下來不過千億美元。
兩人你來我往,口水戰打得不亦樂乎。
不過,這場口水戰也讓世人看的明明白白,特朗普政府已經完全放棄澤連斯基了,而且不僅放棄,還急著將他“兜售”出去。特朗普這個“美國商人”又在算計著什麼呢?   
首先就像在美國政府內部清除拜登政府的勢力那樣,澤連斯基也被特朗普當成拜登的人,是要被清除的物件。
自2022俄烏衝突爆發後,烏克蘭的外交策略高度依賴拜登政府的支援,澤連斯基與拜登政府往來密切,這使得澤連斯基被特朗普視為“親拜登陣營”的一員。
2023年10月,烏克蘭政府拒絕向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提交亨特·拜登在烏商業活動資料,隨後眾議院監督委員會主席科默公開指責澤連斯基“配合民主黨掩蓋真相”。
2024年9月,澤連斯基在接受《紐約客》雜誌專訪時拆特朗普的臺,表示特朗普根本不知道如何停止這場戰爭,暗諷他自以為是。此前特朗普團隊一直以特朗普上臺後將在24小時內解決俄烏衝突作為他的競選承諾。
所以在特朗普的認知裡,澤連斯基是屬於敵對黨的人。而特朗普向來用人第一原則就是要“自己人”,從他上臺後立即對美國政府內部的拜登勢力進行“大清洗”,就知道他肯定不會留著澤連斯基了。
他現在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將澤連斯基從烏克蘭總統的位置上踢下去,換上更符合他利益的領導人上臺,鞏固自己的政治影響力。
知名週刊《經濟學人》發表了題目為《特朗普團隊想甩掉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的文章,稱澤連斯基已經成為了特朗普政府的“眼中釘”。   
其次迴歸到特朗普的“商人本色”,他想將烏克蘭作為與俄羅斯交易的籌碼,再從俄烏衝突中撈一筆。
特朗普的行事風格向來帶有濃重的“商人烙印”,在他眼中,俄烏衝突持續至今,美國投入巨大卻未得到相應回報,而改善與俄羅斯的關係,對美國的全球戰略佈局至關重要。
因此,特朗普試圖以烏克蘭為槓桿撬動美俄關係重置,其核心目標在於將地緣博弈轉化為商業利益:一方面,透過默許俄羅斯在東歐的勢力範圍,換取俄方在北極能源開發、中東戰略協調等領域的讓步;另一方面,藉機削弱歐盟防務自主性,迫使歐洲加大對美國軍火和能源的依賴。   
這種“交易藝術”的本質,是將國際秩序簡化為零和博弈的商場。
儘管這種策略短期內或為美國能源巨頭和軍工複合體創造紅利,但長期看將動搖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秩序,最終反噬美國霸權根基。
最後就是特朗普該兌現自己上臺第一天就解決俄烏問題的承諾了。
特朗普在競選期間高調承諾“上任首日解決俄烏衝突”,以此作為吸引反戰選民與孤立主義者的核心賣點。
然而就職一個月後,其“閃電和平”計劃已顯疲態:據《華盛頓郵報》統計,特朗普團隊雖透過秘密渠道與俄方接觸至少6次,但核心分歧仍未突破。
更嚴峻的是,特朗普為施壓烏克蘭讓步,已暫停交付價值3.2億美元的“海馬斯”火箭炮系統(美國防部2月15日公告),導致烏軍前線火力下降40%。這種“極限施壓”正引發雙重反噬:一方面,北約內部出現裂痕,另一方面其國內支援率在搖擺州下滑3.5%。   
若未來兩個月無法達成象徵性和平協議,特朗普不僅將面臨“承諾破產”的輿論危機,更可能觸發美國會對其外交越權的審查——畢竟,用切斷軍援逼盟友投降的“交易”,已觸碰美國《對外援助法》的紅線。
顯然,當前還在全球求支援、讓烏克蘭繼續跟俄羅斯纏鬥的澤連斯基就完全不符合特朗普的利益訴求了,所以只能被當作障礙清除掉了。
特朗普VS澤連斯基的口水戰還在持續中,最後誰會輸一目瞭然,起碼特朗普嘴上就從沒輸過。
更重要的是,澤連斯基的遭遇再次生動地演繹了美國盟友的處境:“美國優先”意味著盟友付賬,盟友始終只是美國隨時可棄用的“耗材”。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