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留學突生變數,發生了兩個大新聞。
👉 一個是港理工不再受理內地生申請。
香港理工大學官網國際生入學要求頁面最新公告顯示,因申請人數爆滿,2025年2月6日之後提交申請的內地學生將不予考慮。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政策針對的是那些透過A-Level、IB、AP等國際課程體系申請的內地學生。透過“高考渠道”報考的內地學生,則不會受到影響。

👉 另一個是人才引進計劃“高才通”即將收緊。
4月26日,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透露,特區政府已研究相關簽證安排,或會要求高才通申請人須在港居住滿一段時間後,子女才能有資格享受本地生身份待遇。

各項人才計劃吸引超45萬申請,
“考試移民”或將受限
2022年底推出的“高才通”,全名為“高階人才通行證計劃”,旨在吸引外來優秀人才。當時版本的“高才通”相對寬鬆,並不要求申請人受香港本地僱主僱用。
香港人才引進計劃,在教育領域也產生了顯著影響,因為“高才通”申請一旦透過,子女可透過受養人簽證以本地生身份報讀香港高校。如果在香港讀大學,學費以“本地生”計算,是“非本地生”的五分之一。
人才引進計劃頒佈後,大量人湧入香港。
根據《財經》的訊息,2022年12月底至2025年2月底,中國香港的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超過45萬宗申請,獲批超過29萬宗。同期有約19.6萬人才抵港,部分人才攜同家眷來港落戶。
豐富本地人才庫,讓更多學校獲得多樣生源的同時,人才引進計劃帶來的資源分配、“本地生”的定義、以及“考試移民”也備受關注。
這也是本次“高才通”變數的重要背景。而且改革已有預兆。去年,香港教育局也曾表示,會重新考慮“本地生”定義。
去年,一位自稱“一名香港本地學生在讀生家長”的人士寫了一封8頁的信給媒體平臺,信件名稱是《關於DSE考試教育亂象的投訴信》。

信內指出內地家庭使用DSE+香港人才身份作為“升學捷徑”考取香港的大學對本地學生造成教育不公:他們父母並沒有在香港生活,孩子也並沒有在香港上學,因此,他們利用了人才計劃“白嫖”了DSE本地生身份的優勢,但並未對香港社會做出貢獻。
信件內容大概圍繞著身份和內地補習優勢等幾個點展開:
香港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則在立法會會議中表明,會考慮重新檢視大學招生採用的本地生定義。日後可能會要求受養人赴港上中學1-3年,或父母中有一方是香港永久居民,才能以本地生身份升讀香港的大學。

香港多所學校內地生招收超標
讓香港“本地生”和“非本地生”情況更加複雜的一個狀況是,一些學校因招收內地學生超標而引發了關注。
香港教育局資料顯示,有三所自資院校本學年錄取的內地、澳門以及臺灣學生佔比超出上限。教育局局長表示,已提醒院校在招生時不要太激進,並會對超收的院校發警告信。

香港有6所自資院校能夠招收內地、澳門和臺灣的學生,不過人數設有限制,只能占上一學年有關課程總學生人數的10%-20%。

三所明顯超收的院校中,珠海學院內地、澳門和臺灣學生佔比達到了62.6%;另外,職業訓練局以及樹仁大學佔比分別達到23.5%和23.3%。
種種新聞疊加,反映出香港的留學之路可能會有些變數。但到目前為止,香港的熱潮仍然高居不下,還有家長放棄了美本offer,而選擇讓孩子去香港大學。
建議大家對各種資訊保持關注,好為將來的變數做好各種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