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DeepSeek算命申請季,結果被全拒德…AI占卜不如信自己!

申請季本來就是玄學,沒想到這年頭,連AI都來摻和一腳。隨著DeepSeek的爆火,網上掀起了一波AI算命錄取結果的浪潮。 於是在社交平臺上,大家經常能刷到各大路人曬出的自己DeepSeek申請預測結果:有的人信誓旦旦地表示AI說我能進MIT,穩了;有的人則苦不堪言:DeepSeek說我只能去保底校,我哭!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深扒DeepSeek申請預測的玄學操作,看看AI的預測到底準不準,還是說它只是披著科學外衣的心理安慰劑
DeepSeek是什麼
DeepSeek 是近年來興起的一款基於大模型的 AI 工具,專注於自然語言處理(NLP)任務。它可以進行文字生成、問答、程式碼編寫等多種智慧化操作,類似於 ChatGPT。 而且不管你問它什麼問題,deepseek彷彿都扮演著一個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雞毛蒜皮的角色。它會首先將它的腦回路給你,讓你感覺它真的在動用它的大腦認真思考你的問題。接著它會給出一個思路無比清晰,專業性十足的答案。
而且最重要的是這款AI更能讀懂中國人的需求,中國人的精神,和中國人的浪漫…這些對它來說都不在話下。於是本來就在文書,簡歷上將ChatGPT發揮出極致的中國留學生們,更是將這款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AI工具開發出了一個新用途:結合中國神學預測留學錄取結果

讓DeepSeek結合八字算命,
結果離譜到笑瘋
 極致玄學的操作,結果全拒德
小編的朋友Kevin在申請季的時候刷到小紅書上很多人說DeepSeek算命特別準:只要輸入生辰八字,就能精準預測錄取機率!這不,對於作為算命,算星座,占卜的主要迷戀者來說簡直正如我意。於是Kevin按照網上的模板,甚至查了自己的戶口本上的出生具體時間,然後將自己已經遞交的申請學校清單,讓DeepSeek預測會被錄取的3所最好的學校。
然後Kevin顫抖著點選DeepSeek的提交按鈕。這波純靠命運的操作最終拿到了一個很好的結果,DeepSeek說我能衝進斯坦福,伯克利不在話下,保底新加坡國立。
但是在美麗的三月底,kevin捧著3封拒信,終於明白:AI算的不是命,是我的貪心
 理性派的實驗,結果優喜參半
另一位朋友Tom則顯得更理性,他沒有讓DeepSeek玩八字占卜,而是按學術流程,輸入了自己的GPA、標化成績、課外活動、實習經歷、榮譽獎項等具體資料,讓AI生成了一份申請分析報告。
這份報告不看不知道,一看完了。Tom心想著以後申請中介估計得失業,AI這分析的專業水準,詳細程度,而且還免費,這不香嘛?這份 DeepSeek私人訂製的申請規劃建議其中包含了哪些學校適合衝刺,哪些是匹配的,以及保底學校可以選擇哪些,以及提供了一些選校建議。
但最終的申請結果依然不盡如人意,一些AI預測錄取機率極高的學校卻意外拒了他,而一些“沒希望”的學校卻給了他面試機會。這時候他才意識到AI雖然可以做資料分析,但它理解不了很多申請的不確定性。連ChatGPT都知道補一句“預測僅供參考”,你卻將DeepSeek真當準話了
深度扒皮:AI算命的“科學”外衣下藏著什麼?
當AI軟體用大資料預測名校錄取結果的噱頭收割焦慮家長和同學時,這套演算法皮囊下藏著的,其實是連算命先生都自嘆不如的魔幻現實。號稱能掐會算的AI,本質上就是個啃著過期資料、戴著機率面具的“賽博神棍”。
 底層邏輯缺陷
首先,AI訓練的資料已經過時了。這些AI模型的訓練資料,往往停留在之前的古典留學時代。它們沒法收集到最新的申請資料情況,不懂之後申請卷度升級,就像拿著地圖導航,結果一開始目的地地址就輸錯了,結果越走越離譜。
更致命的是,AI永遠算不準“黑天鵝事件”:例如某學校突然給很多申請者群發offer(真實發生的系統故障),或是某藤校招生官剛離婚就偏愛研究家庭倫理的文書。
甚至對於玄學錄取,AI更加束手無策:就像對於哈佛拒絕SAT滿分學霸,卻錄取了文書寫泡麵吃出哲學的案例,AI只能對著錄取規律的資料廢墟乾瞪眼。

AI套路揭秘
AI算命最精妙的演算法,其實是在玩機率遊戲。預測100所學校總有幾個中的?這就是經典霰彈槍策略,只要撒網足夠廣,總能用命中的1所學校掩蓋99次的翻車,而往往大家只會記住準的。

其次AI利用了大家在申請季等待錄取時的焦慮,巧妙地利用了安慰劑效應。當在焦慮的申請季,大家往往會為AI給出的“80%機率進Top30”的承諾而熱血沸騰,將AI的結果作為緩解焦慮的一種方法,而忽視這個數字的底層邏輯可能是把10年前錄取過中國學生的學校都算作目標池
更絕的是AI的免責宣告組合拳:在最底下注明預測結果僅供參考,卻被各大跟風人群在標題頁用加粗字型寫著AI精準規劃人生,這套左右互搏術,連P2P理財平臺都要直呼內行。
理性自救指南:
如何正確使用AI輔助申請?
當然AI並不是一無所用,關鍵是我們如何用對方式,讓AI幫助我們申請以及以後的學習生活。
 安全操作
1、用AI幫助我們做文書的頭腦風暴:我們可以將自己的資訊和活動經歷以及文書題目給AI,讓它給我們一些可以參考的思路,比如,你輸入自己的經歷、課外活動、科研專案,AI 可以幫你分析哪些故事最有亮點,哪些角度更能突出你的獨特性。但重點是,AI 只能提供靈感,不能替你寫。
2、模擬面試:將簡歷和文書丟給AI,讓AI扮演招生官提問,訓練臨場反應;比如讓AI扮演耶魯招生官瘋狂輸出死亡提問:“如果把你的人生拍成電影,觀眾中途退場率會有多少?” 這種魔鬼特訓可比對著鏡子尬演有效十倍。甚至可以插入語音外掛,直接跟ChatGPT對話,鍛鍊你的口語,並且讓ChatGPT給你面試評價和進步方向。
3、資訊掃盲:快速生成大學特色資訊清單。申請季資訊量巨大,每個學校的課程設定、研究方向、錄取偏好都不一樣,手動查閱可能要花費大量時間。AI可以幫你快速搜尋大學各種資訊,比如這所學校的 CS 專案偏重 AI 還是系統?這個專案的畢業生通常去哪裡就業?這所學校地理位置、氣候環境、以及安全程度等等。但請注意,AI 生成的資訊只是參考,最終一定要去官網核實,以防過時或錯誤資訊。
作死行為
1、用AI直接寫Why School文書(必被識破):很多同學偷懶,直接讓 AI 生成一篇。但問題是,AI 生成的內容通常空洞且套路化,比如貴校卓越的學術資源和全球化的校園氛圍吸引了我…… 招生官每天讀成百上千篇這種千篇一律的廢話,看到 AI 文書只會直接 Pass。你的目標是結合個人經歷、課程、教授、專案等具體細節,展現你的獨特匹配度,而不是交一篇 AI 產出的八股文。
2、盲目相信選校名單(不結合個人特殊情況):很多 AI 選校工具會根據你的 GPA、託福、GRE 等成績,給你生成衝刺、匹配、保底學校列表。但問題是,AI 選校往往只看硬指標,不考慮軟實力,比如你的文書質量、推薦信、研究經歷、實習經驗等。
很多人被 AI 預測錄取機率誤導,比如 AI 說你進某校的機率只有 10%,你就直接放棄不投。但事實是,申請是個複雜的過程,AI 無法預測那些無法量化的因素,比如你的文書能否打動招生官、面試表現如何、教授對你的研究興趣是否有共鳴。
許多申請者往往能憑藉一篇出色的文書或一次驚豔的面試逆風翻盤。真正熱愛的學校,哪怕 AI 說沒戲,依然值得一搏。
終極真相:
申請季的“運氣”到底怎麼控?
申請季總是充滿不確定性,有人拿著滿分 GPA 卻被拒得體無完膚,也有人標化一般卻意外衝進名校。錄取結果有時就像一場玄學。 那麼,運氣到底能不能控制?
運氣 ≠ 純隨機,而是可控變數的疊加。如果把申請比作一場大考,那你的 GPA/標化 是基礎分,文書/經歷 是加分項,而選校策略就是考場上的答題技巧。真正的好運氣往往來自於提前規劃、深度打磨材料,以及精準匹配學校需求。如果你選校合理、文書打動人心、推薦信到位,那看似的運氣其實只是你努力的結果。
當然很多同學也可以認為信則有,不信也不虧。申請季裡,留學生的迷信行為從不缺席。有人改文書前去 MIT 教堂拜一拜,有人堅決不在拿到 offer 之前剪頭髮,還有人用生辰八字推算遞交申請的吉時。雖然聽起來無厘頭,但這些行為的本質是給自己增加信心,讓焦慮的等待變得稍微可控一點。畢竟,面對未知,求個心理安慰又何妨?
總之小編認為你可以信錦鯉,但更重要的是行動:努力學習將標化成績考的越高越好,積極參加有價值的活動和科研。申請中仔細瞭解想選的學校的資訊,認真修改打磨自己文書。
請記住錦鯉遊得再快,也得你自己先跳進池塘!希望大家都能拿到自己心意的offer~

* TestDaily是由北美留學領域的教學和申請專家創立的線上教育團隊,專注於為北美留學生的備考和申請提供優質的資訊和服務,至今已經服務超過20萬人次。
團隊本著專業、務實、可靠的工作品質,設計了一系列質優價廉的留學語培和申請產品,受到廣泛認可。產品和服務詳情,請檢視公眾號選單「TD好課」瞭解
戳戳「在看」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