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主筆|袁越
絕大部分成年人記不住3歲之前發生的任何事情,對於3〜7歲這段時間的記憶也很模糊,而且往往帶有上帝視角,這是因為很多兒時記憶都是透過大人們的敘述或者重溫老照片而形成的。弗洛伊德把這一現象稱為嬰兒失憶症(infantile amnesia),他認為這是大腦為了避免尷尬而主動遮蔽了這段記憶。他相信心理學家們可以透過喚醒兒時記憶揭示出一個成年人的潛在慾望,這就是精神分析法的理論基礎。
隨著神經科學研究手段的進步,弗洛伊德的理論受到了挑戰。曾經有一種新假說認為嬰兒不具備最基本的語言能力,後者是長期記憶形成的基礎。但動物研究發現嬰兒失憶症並不是人類獨有的,很多哺乳動物也有類似的情況,只是延續的時間不同而已。

《親愛的小孩》劇照
還有一種新假說認為嬰兒的海馬體(hippocampus)尚未發育完成,不具備形成長期記憶的條件。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一群科學家設計了一個精巧的實驗,證明這個新理論也是不正確的,相關論文發表在2025年3月20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
研究人員招募了26個年齡在四個月至24個月的嬰兒,先讓他們看一組圖片,同時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測量他們大腦海馬體的活躍度。一分鐘之後,研究人員再讓他們看同一組圖片,結果發現嬰兒第一次看到某張圖片時海馬體的活躍度越高,第二次再看到同一張圖片時注視的時間就越長。已知嬰兒會花更多時間注視自己熟悉的東西,這個結果說明嬰兒記住了其中某些讓他感興趣的圖片,而這種記憶力是透過海馬體來實現的,和成年人儲存記憶的位置一模一樣。
其實這個結果並不令人驚訝,因為任何一位父母都會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有記憶力的,真正的問題在於兒時記憶為什麼會丟失了呢?
這篇論文的作者認為兒時記憶並沒有消失,只是成年人失去了檢索這段記憶的能力。事實上,此前曾經有人用光遺傳學(optogenetics)技術研究了小鼠的記憶能力,發現小鼠的兒時記憶確實仍然存在,能夠用某種特殊的技術手段提取出來。

《再見我們的幼兒園》劇照
可惜這項技術沒辦法應用到人類身上,所以我們只能去猜測記憶檢索失敗的原因。一種假說認為,一個人一生中會經歷無數事情,而人類不可能將它們全都記住,只能選擇記住那些重要的事情。嬰兒的世界觀尚未形成,根本不可能知道哪些事情是重要的,所以大腦選擇不對嬰兒時期的記憶賦予優先順序,導致成年人無法根據優先順序來檢索兒時記憶。
另一種假說則認為,記憶的檢索過程是透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來完成的,嬰兒的海馬體尚未發育成形,不具備對時間和地點進行標註的能力,所以兒時記憶便會因為缺乏標籤而被淹沒。這就好比說假如一本書的標籤資訊丟失了,再能幹的管理員也很難從浩如煙海的書庫裡把這本書找出來。人類之所以很難記住自己的夢,原因也在於此。

《唸書的孩子》劇照
有研究顯示,海馬體會在嬰兒不斷探索周圍世界的過程中創建出一張認知地圖,事件的標註就是在這張地圖的基礎上完成的。一個人幼時環境越複雜,海馬體就越發達,認知地圖也就越精細。這個理論很好地解釋了一個悖論,那就是為什麼我們都相信嬰兒的成長環境對於大腦的發育至關重要,雖然兒時記憶最終都是會被忘掉的。

排版:初初 / 稽核:小風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