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被預言了,劉浩存果然洗白了?

不得不說,真的有點受夠了內娛單薄的甜妹審美
好吧,區花就是在吐槽同時釋出了預告的《仙劍四》和《仙劍六》,還有去年翻拍的《仙劍一》……
老仙劍的林月如刁蠻任性、趙靈兒柔弱卻心懷大義;雪見驕縱、龍葵高貴、紫萱嫵媚……
現在的古偶的女主角越來越甜,越來越幼
恨不得沒有一絲皺紋,眼神要像嬰兒一樣純淨。來來回回就是那麼幾個95花甜妹和小生們輪流混搭,像是玩起了排列組合
不過看到最近因為《脫軌》而口碑翻轉的存子,突然感覺長了張甜妹臉真就像開了個人緣bug……
“小女孩”的網際網路記憶消失了,取而代之已是“存子小白花的長相太戳了”。
內娛“四普”皆甜,隔壁韓國也是一樣。從四代神顏裴珠泫到五代神顏張元英也可以看出,大家的審美從姐系轉為了妹系
為啥不管是韓娛還是內娛,捧的都是甜妹臉?
但是我們回顧各國的大美人代表,很多被視為神顏的美人,眉宇間都隱隱透露著哀容。更確切地說,是一種平靜之下的悲憫底色
比如,我們剛剛提到的裴珠泫、“球花”莫妮卡·貝魯奇、五官無可挑剔的阿嬌、連續三年被評選為“世界第一美女”的林珍娜、最美歌姬中森明菜……
為什麼大美人都自帶愁苦?為什麼我們迷戀破碎感的原因和迷戀生命力的原因相同?女明星的甜化與幼態,是審美的倒退還是社會需求的反射?
今天區花帶你,一扒到底👀!
為什麼頂級美人多悲容
話不多說,我們直接進入正題:
我們為什麼經常會有“甜妹不是大美人”的審美意識?區花分析了三層心理維度,我們剝洋蔥式地來說🧅。
🎐 硬性門檻高
悲憫美人有什麼特徵呢?文學中的“秉絕代姿容”的悲憫美人代表林黛玉是這樣的——
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圖源 小紅書@呆不住的一米
拋開林黛玉的病氣和氛圍,我們剝離出具體的外貌元素
纖薄而高挑的骨架、如瀑的秀髮、立體度和輕體量兼具的五官、明亮的雙瞳……
而這些,都恰恰源自先天條件。我們後天能在外貌上做修整的,往往是皮肉的緊實度、五官的輪廓、妝容和穿著。骨相、毛髮上能去做自然修飾的,侷限性很大。
美人同樣,以稀為貴。
先天的硬性門檻,就會讓我們不自覺地樹立起這類稀缺型美人更加高維的心理暗示。
🎐 神女氣質
古今中外,神都是人之美的集合,是人對完美的理想化、具像化投射。
波提切利畫筆下的維納斯,從愛琴海中誕生,風神將她吹至幽靜的岸邊,春神芙羅娜為她披上用繁星織成的錦衣。
《維納斯的誕生》
而處在畫中C位的維納斯卻嬌弱無力,她的雙眼凝視著遠方,眼神充滿迷惘和哀傷,似乎對迎接她的眾神毫無熱情
她平靜而肅穆的神情與畫中明朗的色調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個形象告訴了觀賞者——她是帶著對苦難人間的惆悵而降世的。
《維納斯的誕生》區域性
神,是悲憫萬物,救眾生於苦海的。
因此我們也往往把悲憫感與神性相連,進而認為,外貌和神態上有悲憫之色的人具備了神性,也擁有了超越凡俗之美。
《神鵰俠侶》小龍女
🎐 青衣審美
如今最影響我們審美的,往往是以明星為代表的影視文化輸出。與西方“影視是從戲劇中重生”的藝術歷史不同,我國的戲劇、影視其實是脫身於獨有的文化——戲曲的。
除了我們今天在口頭上已經習以為常的戲曲用語“四大花旦”、“奶油小生”、“大青衣”等等,其實在審美上,我們也頗受戲曲影響。
按照傳統來說,青衣在旦行裡佔著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
經典的青衣角色有《鎖麟囊》中家道中落的富家小姐薛湘靈、還有我們熟知的挖野菜的王寶釧……

《鎖麟囊》薛湘靈
舞臺上的青衣舉步優雅,行不帶風,含頜淺笑,坐如立鍾。笑不露齒,袖不露指,莊重嫻靜,秀雅柔婉。
而且青衣往往都是貞潔烈女、賢妻良母一類的角色,所以總帶著一股幽深的哀愁、隱忍與決絕。
在傳統社會的妻妾體系下,人們又往往把正妻與青衣形象相連,自然而然地也把青衣類的略帶哀愁、端莊大氣的長相捧上高位。
其實審美的標準並不是只有黃金比例、三庭五眼,背後往往蘊涵著身份認同、情感投射,甚至是道德取向和政治立場。
要讀懂審美,就不能只看審美。
為什麼我們迷戀破碎感
其實悲憫感離我們並不遙遠,不止出現在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也不止亮相於粉墨登場時。
在今天,這種哀愁美學依然廣為流傳,只不過有了新的名字——“破碎感”、“美強慘”
《泡沫之夏》尹夏沫
如果說認為悲憫美人更大氣是一種審美意識的投射,那我們對這類美人身上悲感的迷戀又從何而來?
✍️ BE情緒上癮
1987年一首《難破船》,把中森明菜的眼淚送上了熱搜。她的出場,如同被柔霧包圍的朦朧月色。外表清冷蒼白,目光繁星點點。
歌詞也如是:只不過是一場戀愛,忘了吧,我只是在愛裡遇難的船骸。
她的人生也如歌曲般坷坎,不瞭解她的經歷的寶子們,區花這裡簡單概括下:
中森明菜的家庭像是樊勝美的翻版,感情上,她的前男友堪稱島國最強渣男(同時劈腿梅豔芳),以至於中森明菜在演藝事業最高峰時割腕自殺,好在被及時送醫,救回一命。
與中森明菜一樣,雙雙化蝶的梁祝、抑鬱而終的若曦、橫劍自刎的小楓、BE的《仙劍三》……每一個都變成了大家心中的白月光、硃砂痣
其實,哀愁帶來的痛感、虐感和“辣”一樣,讓人上癮。
有著悲憫感的美人往往有著不可言說的傷痛,這種大起大落的人生故事會讓我們產生強烈的情緒體驗,進而憐愛、共情。
《步步驚心》若蘭
並且,當我們試著瞭解、沉浸於“美強慘”的人物或角色背後的故事時,在生理層面也可以作為一個渠道,幫我們釋放生活中的壓力和不良情緒
就像壓力積攢過多或失戀後痛哭一場,會莫名覺得鬆了一口氣,舒坦了不少。
✍️美強慘的矛盾感平衡生活的庸常感
回到我們開頭丟擲的問題,為什麼如今內娛的甜妹越來越多?我們還是就著中森明菜出道時,日本所在的80-90年代來說明。
90年代初日本經濟泡沫破裂,此後進入了平成大蕭條時期。整個社會進入了一種“低物慾”氛圍,審美開始便好俊美秀氣型的男性和可愛森系的女性
因為當大家手裡沒錢時,就更傾向於“可得性”強的商品和平易近人、如沐春風型的俊男美女。
森系鼻祖:蒼井優
如今我們所感受的社會壓力,似乎與當時的日本極為相似。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排解方式
甜妹像奶茶,有的人的生活愈苦悶,愈需要“甜感”的調劑。美強慘就像酒,有的人必須借酒消愁,就著別人的故事將自己的哀愁沉淪。
大部分時候,生活的節奏是一種庸常,既不過喜,也不過悲。
充滿能量的生命力,讓人垂憐的破碎感,其實都與我們普通人平淡瑣碎的日常有些差距。
我們所追尋的不可名狀的情緒體驗或審美類別,都是我們慾望和需求的投射。我們在世間不盡追尋,也是為了一睹自己的真容。
最後不要忘記點個贊贊嗷~如果有人想看神性美人具體的妝容穿搭,留言戳戳區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