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決定不懟親戚了(深度好文)!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面對別人帶給我們的不舒服,除了反抗和逃避,我們還可以選擇有覺知地容納。允許有傷害,但可以降低它們對我們的影響。
——薩姐
作者:和小畏
來源:武志紅(ID:wzhxlx)
你期待過年嗎?
我發現,近些年每逢過年,網上都會流行起如何懟親戚的段子。
因為不少人會覺得,過年最煩就是面對那些沒有邊界感、喜歡指指點點的親戚了。
互懟段子雖然看起來過癮,可當真正面對彼此時,多數人還是說不出口的。
可強忍著不說嘛,又覺得心裡憋屈不甘心。
其實,當面對不喜歡的親友時,關鍵並不在於懟或不懟。
而在於我們能否透過這些情景,更深地去看見別人、看見自己。
關係中,除了反抗和壓抑,還有第三條相處之道。
01
令人厭煩的話題
來訪者小紫在去年過年時,遇到了一件讓她感觸很深的小事。
她和老公新婚不久,兩人春節回家見親戚時,便被大夥催著生娃。
小紫和老公的計劃是,頭兩年把重心放在事業上,待穩定一些後再要孩子。
然而,這話一說出口,就立馬被七大姑八大姨們反對——
“今年就生,越早越好!”
“生娃哪會耽誤?有了娃才有工作動力!”
“隔壁小李生得早,老人還有空幫忙帶。”
小紫試著去說明自己計劃的合理性,可親戚們完全聽不進去,繼續催她。
尷尬之際,老公過來打圓場。
小紫找機會溜走,坐去靠近小孩的位置。
旁邊一個7歲左右的男孩拿著平板電腦,讓小紫幫他點開動畫片。
小紫記不清這孩子是哪家親戚的,就問他叫什麼、上學了沒,得知他剛上一年級。
見男孩不太愛說話,小紫下意識多說了幾句——
“你寒假作業是什麼呀?寫完了沒?”
“要多花心思在學習上,少看動畫片哦……”
看到已經點開動畫片,男孩立馬拿走平板,一句話沒說就撇嘴轉身走開。
男孩臉上拿不耐煩的表情,讓小紫立馬反應過來——
自己剛剛說的話,不就和七大姑八大姨們一樣嗎?
過去,她一直很煩過年,覺得親戚們總對她指指點點,小時候比學習,長大後催婚,催買房買車,如今就催生娃。
小紫覺得這些話語充滿了冒犯,甚至是懷有惡意。
而現在,難道她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嗎?
02
比起惡意,更多是差異
在諮詢中,小紫向我說出了她的困擾。
我問她:“那你在問小男孩時,是想要故意讓他難堪嗎?”
小紫思索了一會,表示:“我只想和他聊聊天,但畢竟不是同時代的人也想不到共同話題,下意識就問學業了。”
說罷她恍然大悟——那些她覺得煩人的親戚們,說不定心裡也是這樣想的!
七大姑八大姨們和自己也是不同時代的人,成長環境、興趣愛好、接受的教育、選擇的生活方式都差異巨大,交集甚少。
而過年在一起大家又必須要聊天,那麼,就考試升學、結婚帶娃、工作收入、買車買房就成了僅剩的話題。
在老一輩的眼中,所謂的愛和關心,就是把自己認為好的那一套東西塞給晚輩。
晚輩當然覺得鬱悶,便爭辯自己想選喜歡的生活方式。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有辯證思考的能力。
在不少人眼中,正確的生活方式有且僅有一種,無論你再如何講事實、列證據,他們都無法理解。
記得有一年春節回家,我爸很感慨地說了一句話——
“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了,我(這代人)已經跟不上了。”
雖然這件事所有人都知道,但當真正從他口中說出時,依然讓我非常感觸。
在他前面四五十年的人生裡都沒有網際網路,在小縣城裡,人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對人生的理解即使經歷半世紀也不會有太大變化。
而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新的知識、新的觀念、新的生活理念,也遠遠超出上一輩人的理解。
我自己做新媒體的工作,經常也會感覺跟不上時代變化,就更別說他們了。
如今的時代裡,即使是同齡人之間,觀念、生活方式都可能有巨大差異;
隔了幾個時代的親戚之間,表現就更明顯了。
其實,不少人過年都會遇到和小紫相似的狀況,遇到和自己觀念極其衝突的人,發生讓自己難以適從的對話。
如果我們把對方的話語視作惡意的冒犯,難免讓自己堵心;
而實際上,那些話語只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認知條件下的習慣反應。
當我們能看到並理解背後的「差異」,心態便能更從容了。
在心理學看來,人的成長就是學會接受自身的複雜性,也學會面對複雜的關係。
當你越能與「複雜性」共處,內心才會變得更強韌。
03
人是複雜的
又好又壞才是常態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確實表現得很「壞」,和時代背景無關,他們的言行就是讓人不適。
好友小甘過去一直很討厭舅舅。
因為舅舅為人愛臭美炫耀,每次過年飯桌上總是不停地吹噓自己又賺了錢,對別人講話又充滿了說教——
“你幹這工作沒前途。”
“讀那麼多書沒用的,浪費時間!”
“能賺錢才是本事!”
小甘很厭惡這種唯利是圖的價值觀,但畢竟都是親戚,他每次唯有把不滿壓在心底。
去年,小甘被公司裁員了,後來又大病了一次,房貸一時半會還不上。
他找了朋友借錢,可能借來的並不多,手頭依然緊巴。
最後無奈之下向舅舅求助,他當場又給小甘講了一大堆大道理,說完就轉了一筆錢,解決了燃眉之急。
這件事讓小甘心情很複雜,沒想到這時最能幫助自己的,居然是一直厭惡的舅舅。
但他也依然對舅舅喜歡不起來,他慢慢意識到一點——
許多親戚其實都是普通人,他們既有真心為親人好的時刻,又有一些死活都改不了的臭毛病。
這件事讓小甘想起自己的伯母。
伯母在大人口中是個憎人富貴嫌人貧的勢利眼,爸媽背後都很討厭她。
可小甘卻並不厭惡伯母,因為她對孩子很好,每次去做客都會送他零食,還會問他喜歡看什麼電視臺。
以前他搞不清楚伯母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如今他逐漸明白了一個真相:
又好又壞,才是大多數人真實的樣子。
看到這,或許有人會問:難道就要認同他們那些讓人不悅的言行嗎?
其實,討論這些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去理解他們的言行,但不代表支援或認同。
我們依然可以不認同,並採取自己的應對方式。
04
允許自己也是複雜的
那麼,該如何應對這些複雜的親戚和狀況呢?
除了反抗和逃避,我們還可以選擇有覺知地容納。
在開頭小紫的故事中,當她被親戚催婚時,老公打圓場只說了一句話——
“生生生!咱們今年就生,還要生一打!”
聽到這答案,七大姑八大姨們連連叫好,再簡單敷衍了幾句,話題就過去了。
過去,小紫一直瞧不上這樣的回答,覺得不真實,並且像是自己退讓了,感到憋屈。
而老公則這樣引導她——
“如果對方可以理解,當然可以真誠溝通,若不理解,而過年見面時間就這麼短,難道指望改變親戚們幾十年來的觀念嗎?”
“我們嘴上答應,實際上還是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做,具體的情況他們可管不著。”
是的,面對複雜的情況,陽奉陰違也是可以的,有時也是必要的。
或許有讀者會問:心理學一直強調做真實自己,這是鼓勵大家虛偽嗎?
其實,真實的關鍵並不在於時時刻刻對外表現得真實,而在於我們能否覺知自己真實的感受,守住內心。
具體是怎樣的呢?
我過去曾學習過一個有趣的心理練習,名叫「山的冥想」。
找一個安靜的空間坐下來,閉上眼,深呼吸,想象自己是一座山,穩穩地立在大地之上。
別人的話語和觀點,則像是風雨雷鳴;
初看到它們時,我們會下意識進入戒備狀態,害怕被它們傷害,本能想要反抗或逃離。
但在這時,要提醒自己:我是一座山,它們傷害不了我。
面對風雨雷鳴,無需去對抗它,無需趕走它,自己也無需逃跑,只需去觀察。
觀察它們如何出現,如何經過,穿越你的身體,然後再如何離開。
風雨過後,山還是山,依然聳立在那裡。
像小紫的老公對家庭安排有自己的計劃,瞭解自己的真實想法,知道自己想過怎樣的生活。
這樣一份對真實自我的覺知,就如同山一樣穩穩地聳立著,不必懼怕外界的影響。
只要內心能穩住,那麼在言語上是要反駁對方、順從對方,或是打嘴炮糊弄,這些方式其實全部都可以。
復旦的梁永安老師在講述如何面對與長輩的觀念衝突時,也提到類似的觀點:
要培養一種把長輩的話當「耳旁風」的能力。
由於雙方差異太大,他們無法改變,也無法被說服;
我們能做的,就是靜靜去聽,聽完之後,自己該幹嘛幹嘛,不必把那些不合時宜的意見當一回事。
05
寫在最後 
真實的人,往往是複雜的,真實的生活,也是常常充滿著矛盾的。
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有些問題短期內無法解決亦是常態。
不必過於焦慮急躁,放鬆節奏,貼近內心,用心把自己眼前的生活經營好才是排在首位的。
最後,祝願你在新的一年裡更有力量去應對生活的挑戰,更有勇氣去追尋想要的生活。
-END-
作者:和小畏;後現代取向心理諮詢師,專欄心理作者。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微博:@武志紅。現於北上廣深杭廈門成都蘇州南京青島10個城市開辦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