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和小畏
責編 | 陳輕輕
你期待過年嗎?
我發現,近些年每逢過年,網上都會流行起如何懟親戚的段子。
因為不少人會覺得,過年最煩就是面對那些沒有邊界感、喜歡指指點點的親戚了。
互懟段子雖然看起來過癮,可當真正面對彼此時,多數人還是說不出口的。
可強忍著不說嘛,又覺得心裡憋屈不甘心。
其實,當面對不喜歡的親友時,關鍵並不在於懟或不懟。
而在於我們能否透過這些情景,更深地去看見別人、看見自己。
關係中,除了反抗和壓抑,還有第三條相處之道。

令人厭煩的話題
來訪者小紫在去年過年時,遇到了一件讓她感觸很深的小事。
她和老公新婚不久,兩人春節回家見親戚時,便被大夥催著生娃。
小紫和老公的計劃是,頭兩年把重心放在事業上,待穩定一些後再要孩子。
然而,這話一說出口,就立馬被七大姑八大姨們反對——
“今年就生,越早越好!”“生娃哪會耽誤?有了娃才有工作動力!”“隔壁小李生得早,老人還有空幫忙帶。”
小紫試著去說明自己計劃的合理性,可親戚們完全聽不進去,繼續催她。
尷尬之際,老公過來打圓場。

小紫找機會溜走,坐去靠近小孩的位置。
旁邊一個7歲左右的男孩拿著平板電腦,讓小紫幫他點開動畫片。
小紫記不清這孩子是哪家親戚的,就問他叫什麼、上學了沒,得知他剛上一年級。
見男孩不太愛說話,小紫下意識多說了幾句——
“你寒假作業是什麼呀?寫完了沒?”“要多花心思在學習上,少看動畫片哦……”
看到已經點開動畫片,男孩立馬拿走平板,一句話沒說就撇嘴轉身走開。
男孩臉上拿不耐煩的表情,讓小紫立馬反應過來——
自己剛剛說的話,不就和七大姑八大姨們一樣嗎?
過去,她一直很煩過年,覺得親戚們總對她指指點點,小時候比學習,長大後催婚,催買房買車,如今就催生娃。
小紫覺得這些話語充滿了冒犯,甚至是懷有惡意。
而現在,難道她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嗎?

比起惡意,更多是差異
在諮詢中,小紫向我說出了她的困擾。
我問她:“那你在問小男孩時,是想要故意讓他難堪嗎?”
小紫思索了一會,表示:“我只想和他聊聊天,但畢竟不是同時代的人也想不到共同話題,下意識就問學業了。”
說罷她恍然大悟——那些她覺得煩人的親戚們,說不定心裡也是這樣想的!
七大姑八大姨們和自己也是不同時代的人,成長環境、興趣愛好、接受的教育、選擇的生活方式都差異巨大,交集甚少。
而過年在一起大家又必須要聊天,那麼,就考試升學、結婚帶娃、工作收入、買車買房就成了僅剩的話題。
在老一輩的眼中,所謂的愛和關心,就是把自己認為好的那一套東西塞給晚輩。
晚輩當然覺得鬱悶,便爭辯自己想選喜歡的生活方式。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有辯證思考的能力。
在不少人眼中,正確的生活方式有且僅有一種,無論你再如何講事實、列證據,他們都無法理解。

記得有一年春節回家,我爸很感慨地說了一句話——
“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了,我(這代人)已經跟不上了。”
雖然這件事所有人都知道,但當真正從他口中說出時,依然讓我非常感觸。
在他前面四五十年的人生裡都沒有網際網路,在小縣城裡,人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對人生的理解即使經歷半世紀也不會有太大變化。
而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新的知識、新的觀念、新的生活理念,也遠遠超出上一輩人的理解。
我自己做新媒體的工作,經常也會感覺跟不上時代變化,就更別說他們了。
如今的時代裡,即使是同齡人之間,觀念、生活方式都可能有巨大差異;
隔了幾個時代的親戚之間,表現就更明顯了。
其實,不少人過年都會遇到和小紫相似的狀況,遇到和自己觀念極其衝突的人,發生讓自己難以適從的對話。
如果我們把對方的話語視作惡意的冒犯,難免讓自己堵心;
而實際上,那些話語只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認知條件下的習慣反應。
當我們能看到並理解背後的「差異」,心態便能更從容了。
在心理學看來,人的成長就是學會接受自身的複雜性,也學會面對複雜的關係。
當你越能與「複雜性」共處,內心才會變得更強韌。


人是複雜的
又好又壞才是常態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確實表現得很「壞」,和時代背景無關,他們的言行就是讓人不適。
好友小甘過去一直很討厭舅舅。
因為舅舅為人愛臭美炫耀,每次過年飯桌上總是不停地吹噓自己又賺了錢,對別人講話又充滿了說教——
“你幹這工作沒前途。”“讀那麼多書沒用的,浪費時間!”“能賺錢才是本事!”
小甘很厭惡這種唯利是圖的價值觀,但畢竟都是親戚,他每次唯有把不滿壓在心底。
去年,小甘被公司裁員了,後來又大病了一次,房貸一時半會還不上。
他找了朋友借錢,可能借來的並不多,手頭依然緊巴。
最後無奈之下向舅舅求助,他當場又給小甘講了一大堆大道理,說完就轉了一筆錢,解決了燃眉之急。
這件事讓小甘心情很複雜,沒想到這時最能幫助自己的,居然是一直厭惡的舅舅。
但他也依然對舅舅喜歡不起來,他慢慢意識到一點——
許多親戚其實都是普通人,他們既有真心為親人好的時刻,又有一些死活都改不了的臭毛病。

這件事讓小甘想起自己的伯母。
伯母在大人口中是個憎人富貴嫌人貧的勢利眼,爸媽背後都很討厭她。
可小甘卻並不厭惡伯母,因為她對孩子很好,每次去做客都會送他零食,還會問他喜歡看什麼電視臺。
以前他搞不清楚伯母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如今他逐漸明白了一個真相:
又好又壞,才是大多數人真實的樣子。
看到這,或許有人會問:難道就要認同他們那些讓人不悅的言行嗎?
其實,討論這些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去理解他們的言行,但不代表支援或認同。
我們依然可以不認同,並採取自己的應對方式。

允許自己也是複雜的
那麼,該如何應對這些複雜的親戚和狀況呢?
除了反抗和逃避,我們還可以選擇有覺知地容納。
在開頭小紫的故事中,當她被親戚催婚時,老公打圓場只說了一句話——
“生生生!咱們今年就生,還要生一打!”
聽到這答案,七大姑八大姨們連連叫好,再簡單敷衍了幾句,話題就過去了。
過去,小紫一直瞧不上這樣的回答,覺得不真實,並且像是自己退讓了,感到憋屈。
而老公則這樣引導她——
“如果對方可以理解,當然可以真誠溝通,若不理解,而過年見面時間就這麼短,難道指望改變親戚們幾十年來的觀念嗎?”“我們嘴上答應,實際上還是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做,具體的情況他們可管不著。”
是的,面對複雜的情況,陽奉陰違也是可以的,有時也是必要的。
或許有讀者會問:心理學一直強調做真實自己,這是鼓勵大家虛偽嗎?
其實,真實的關鍵並不在於時時刻刻對外表現得真實,而在於我們能否覺知自己真實的感受,守住內心。
具體是怎樣的呢?
我過去曾學習過一個有趣的心理練習,名叫「山的冥想」。
找一個安靜的空間坐下來,閉上眼,深呼吸,想象自己是一座山,穩穩地立在大地之上。
別人的話語和觀點,則像是風雨雷鳴;
初看到它們時,我們會下意識進入戒備狀態,害怕被它們傷害,本能想要反抗或逃離。

但在這時,要提醒自己:我是一座山,它們傷害不了我。
面對風雨雷鳴,無需去對抗它,無需趕走它,自己也無需逃跑,只需去觀察。
觀察它們如何出現,如何經過,穿越你的身體,然後再如何離開。
風雨過後,山還是山,依然聳立在那裡。
像小紫的老公對家庭安排有自己的計劃,瞭解自己的真實想法,知道自己想過怎樣的生活。
這樣一份對真實自我的覺知,就如同山一樣穩穩地聳立著,不必懼怕外界的影響。
只要內心能穩住,那麼在言語上是要反駁對方、順從對方,或是打嘴炮糊弄,這些方式其實全部都可以。
復旦的梁永安老師在講述如何面對與長輩的觀念衝突時,也提到類似的觀點:
要培養一種把長輩的話當「耳旁風」的能力。
由於雙方差異太大,他們無法改變,也無法被說服;
我們能做的,就是靜靜去聽,聽完之後,自己該幹嘛幹嘛,不必把那些不合時宜的意見當一回事。


寫在最後
真實的人,往往是複雜的,真實的生活,也是常常充滿著矛盾的。
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有些問題短期內無法解決亦是常態。
不必過於焦慮急躁,放鬆節奏,貼近內心,用心把自己眼前的生活經營好才是排在首位的。
最後,祝願你在新的一年裡更有力量去應對生活的挑戰,更有勇氣去追尋想要的生活。

作者:和小畏;後現代取向心理諮詢師,專欄心理作者。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

學會面對複雜的關係,讓內心變得更強韌。
專業心理諮詢師,陪你探索自我,覺察過去的成長模式,引導發現解決問題的方向,更好地成為自己。
點選下方小程式
開始預約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