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科技部網站21日晚訊息,針對網路反映的南開大學曹雪濤院士、中科院裴鋼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首都醫科大學饒毅教授、武漢大學李紅良教授等的相關論文涉嫌造假問題,在21個部門參加的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框架下,科技部會同教育部、衛生健康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委,建立分工負責、協同配合的聯合工作機制,組建高層次複核專家組,依據《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等有關規定,嚴肅開展調查處理。在單位調查、部門稽核的基礎上,複核專家組赴實地檢查、聽取當事人的陳述和申辯,集體討論形成複核結論,最後聯合工作機制審議形成處理意見。調查處理結果通報如下。
一、對曹雪濤院士論文的調查結論及處理意見
對網路質疑曹雪濤院士的63篇論文,經調查未發現有造假、剽竊和抄襲,但發現較多論文存在圖片誤用,反映實驗室管理不嚴謹。經聯合工作機制審議,決定取消曹雪濤院士申報國家科技計劃專案資格1年,取消作為財政資金支援的科技活動評審專家資格1年,取消招收研究生資格1年,責成其對被質疑的論文回應質疑並進行勘誤,對存在的問題作出深刻檢查,在工程院相應學部通報批評。
二、對李紅良教授論文的調查結論及處理意見
對網路質疑李紅良教授的21篇論文,經調查未發現有造假,但發現較多論文存在圖片誤用,反映實驗資料處理不嚴謹。經聯合工作機制審議,決定取消李紅良教授申報國家科技計劃專案資格2年,取消作為財政資金支援的科技活動評審專家資格2年,取消招收研究生資格2年,責成其對存在的問題作出深刻檢查。
三、對耿美玉研究員論文的調查結論及處理意見
對網路質疑耿美玉研究員的5篇論文,經調查未發現有造假,但發現論文存在少量圖片誤用。經聯合工作機制審議,決定對其進行批評教育和科研誠信提醒談話。
四、對裴鋼院士論文的調查結論
對網路質疑裴鋼院士的1篇論文,經調查未發現有造假。
五、對饒毅教授論文的調查結論
對網路質疑饒毅教授用於自然科學基金專案申請的2篇論文,經調查未發現有造假。
本次調查發現相關科研人員在資料管理、實驗室管理、團隊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和不足,暴露出對科研作風學風建設重視不夠、要求不嚴。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廣大科研人員要繼承老一輩科學家求真務實、嚴謹治學的優良傳統,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珍惜學術聲譽,嚴守科研誠信,保持優良作風學風,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為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作出更大貢獻。從事科學研究的高校、科研機構、醫院、企業等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完善成果管理、資料匯交、論文發表等管理制度,加強對本單位科研人員的教育培訓,嚴格監督管理,對苗頭性問題及時提醒,對學術不端問題嚴肅處理。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
正式舉報林-裴 (1999) 論文涉嫌學術不端
饒議科學 今天
發件人: Transmissome <[email protected]>
日期: Thursday, January 21, 2021 at 10:25 PM
至: Gang Pei <[email protected]>
抄送: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主題: 正式舉報林-裴 (1999)論文涉嫌學術不端
中國科學院第六屆道德建設委員會
裴鋼主任
歐陽鍾燦、翟明國副主任
丁漢等委員
茲正式、公開舉報現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第六屆道德建設委員會裴鋼為通訊作者的文章涉嫌學術不端。
這篇文章於1999年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Ling K, Wang P, Zhao J, Wu Y-L, Cheng Z-J, Wu, G-X, Hu W, Ma L and Pei G (1999) Five transmembrane domains appear sufficient for a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Functional five-transmembrane domain chemokine recepto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96:7922-7927.
以下簡稱該文為“林-裴 (1999)”。
這是本人第一次向中國科學院舉報該文涉嫌不端,也是本人第一次正式向任何機構舉報該文涉嫌不端。
全世界的科學界都公認G蛋白偶聯受體(GPCR)是七重跨膜蛋白。幾百個GPCRs都是這樣的。1999年全世界科學界是這樣公認的,2021年全世界科學界還是這樣公認的。這二十一年來,全世界全部教科書沒有一本因為 “林-裴 (1999)”論文而改變共識。
具體被批評的是, “林-裴 (1999)”論文在圖3、4、5中顯示CXCR4和CCR5兩個GPCRs可以只要五重跨膜就能夠起功能。對於全世界的共識(七重跨膜起功能)來說,這一發現,如果是正確的,是非常大的突破。因此不可能沒有人試圖重複。
對於一個重要突破是否能夠重複,是驗證其可靠性的關鍵。在“林-裴 (1999)”論文發表21年·之後,沒有任何實驗室發表了能夠重複這些結果的論文,也就是證明了CXCR4和CCR5兩個GPCRs只要五重跨膜就能起功能作用。
其中,裴鋼實驗室就沒有發表重複自己工作的論文。
在2020年12月4日上午上海徐彙區的一個法庭上,裴鋼承認,他實驗室還有第二篇文章,證明CXCR4和CCR5兩個GPCRs可以只要三重跨膜、一次跨膜就能夠起功能。這一承認可以透過法庭錄影證明。
如果CXCR4和CCR5可以不用七重跨膜,只要三重或一次跨膜就起作用,這是生物學界的天方夜譚。事實上,在我當年指出他實驗室結果不能之後,裴鋼自己也不敢相信,從而不敢發表所謂第二篇論文。他現在在法庭上聲稱不記得我告訴他我實驗室重複了他實驗室的工作,那麼怎麼解釋我會知道他有第二篇、沒有發表的文章?
在2020年12月4日法庭上,因為我指出全世界沒有任何人能夠重複他實驗室1999年的結果,裴鋼用這篇沒有發表的文章作為有人重複了的“林-裴 (1999)”的證據。
那麼現在就容易驗證裴鋼是否撒謊:如果他相信第二篇文章,裡面既驗證了五重跨膜的CXCR4和CCR5能起功能,又發現了CXCR4和CCR5三重跨膜和一次跨膜就能起功能,那麼他應該發表這篇論文,而不是不敢發表。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就是他主編的英文雜誌,現在還有1999年沒有的PLoS One等不用同行評審的雜誌,也很容易發表。他應該發表出來。
裴鋼如果大大方方把第二篇文章公佈於眾,我也認為他真相信他的實驗室沒有人造假。如果裴鋼不敢發表他本人已經當庭承認的第二篇文章,有理由推測他自己就懷疑自己實驗室有人造假。
如果裴鋼繼續堅持自己實驗室的論文沒有學術不端,不用聽信裴鋼或我個人任何一方的意見,按照國際金標準,非常簡單:重複實驗,如果能夠驗證就可以還裴鋼實驗室一個清白。
中國科學院道德委員會,不用採信任何個人觀點看法,應該請第三方重複“林-裴 (1999)”論文。
如果“林-裴 (1999)”論文的結果可以被中國科學院道德建設委員會邀請的第三方嚴格重複,那麼饒毅就應該公開道歉。
如果“林-裴 (1999)”論文是錯誤的,那麼就應該按國際慣例,由裴鋼致信《美國科學院院刊》提出撤銷論文。
澄清GPCR到底是七重跨膜還是五重跨膜、三重跨膜、一次跨膜起功能作用,有重要的科學意義,也對教育生物學和醫學的學生有普遍意義。所有教科書,包括所有中文教科書的標準內容認為GPCRs是七重跨膜起作用。如果裴鋼堅持錯誤,那麼就導致中國所有老師在教這一部分內容時的難堪:是按世界標準繼續教七重跨膜,還是按中國裴鋼一個實驗室、“林-裴 (1999)”一篇論文教學生說GPCR是五重跨膜。
謬誤不會因為裴鋼一人在中國有權勢就能變成真理。
饒毅
2021年1月21日星期四 晚10:2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