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態色魔自稱“先知”,綁架少女為“聖妻”,犯罪節目粉絲認出少女後報警

2002年6月5日,在美國一個靜謐的深夜,14歲的少女伊麗莎白從自己溫馨的臥室裡驚醒,她被一個恐怖的陌生人持刀綁架,這彷彿是恐怖電影裡才有的驚悚情節。
自那個凌晨起,伊麗莎白就一直生活在噩夢之中。直到2003年2月5日,警方接到了一個女人的電話,她說,警方一直在找的恐怖陌生人,很像自己的舅哥布萊恩……
(本文:8872)

“先知”

布萊恩·大衛·米切爾(Brian David Mitchell)1953年出生於猶他州鹽湖城,父親舍爾·米切爾(Shirl Mitchell)是一名社會工作者,母親艾琳(Irene)是名教師,兩人有6個孩子,布萊恩排行第三。
(兒時的布萊恩)
米切爾一家是虔誠的摩門教徒兼嚴格的素食主義者,雖然看起來有點古怪另類,卻是鄰居們公認的“體面正派人”。
布萊恩從小就是家中的“害群之馬”,父親舍爾回憶說,布萊恩幾乎從有行動能力開始,就在家中不斷製造混亂,熱衷於捉弄、推搡、甚至傷害弟弟妹妹。艾琳是個充滿愛心的母親,但她對兒子毫無辦法,舍爾日後自責說,也許是自己將一些有關性的書籍帶回家中,放到孩子們觸手可及的地方,讓布萊恩走上了邪路(但其他幾個孩子都很正常)。
布萊恩12歲的時候,舍爾對他忍無可忍,拎起兒子放在車上,開到鹽湖城的另一端,將他扔下自己回家,希望能以此教訓和懲罰兒子。舍爾本以為兒子會懊悔和害怕,誰知布萊恩很快找到了附近的教堂,悠閒地待在那裡。當焦急萬分的父母找到他時,他才對兩人露出了嘲諷的微笑……
16歲那年,布萊恩因為向一名3歲兒童裸露下體,被送進了少管所。之後他和父母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他對母親辱罵不斷、甚至大打出手,艾琳不得不申請了對兒子的限制令。
(米切爾一家/後排左一為布萊恩)
布萊恩被送去和祖母同住,他很快輟了學,開始吸毒酗酒。19歲那年,他與16歲的凱倫·米諾(Karen Minor)奉子成婚,在兩年內生了兩個孩子,之後很快離了婚。為了阻止前妻獲得孩子們的監護權,布萊恩帶著孩子們飛往新罕布什爾州,阻止他們與生母相見。
布萊恩在新罕布什爾州住了兩年,並加入了國際奎師那知覺協會(一個印度宗教團體,教授瑜伽和推廣素食)下的Hare Krishna公社,雖然協會主張不攝取成癮性物質(比如茶和咖啡),但布萊恩依舊頻繁地酗酒和吸毒。
1980年,布萊恩回到鹽湖城,突然受到了“感召”,表示要戒酒戒毒,搖身一變成了摩門教會的積極分子。1981年,他和一個名叫黛比(Debbie)的女子結婚,黛比是個單親媽媽,自己帶著3個孩子,加上布萊恩和前妻凱倫所生的兩個孩子,自然忙得不可開交。但婚後沒多久,黛比就懷孕了,在兩人短短3年的婚姻裡,又生育了兩個孩子。
1984年,布萊恩提出離婚,指控黛比虐待繼子女。黛比則聲稱,布萊恩對自己控制、虐待,規定自己的穿著和飲食,還對孩子們進行性虐待。兩人分居後,黛比曾打電話給家庭服務部門,懷疑前夫性侵兩人年僅3歲的兒子(布萊恩的親兒子),一名社工對此事進行了調查,但由於缺乏證據無法立案。黛比還曾向摩門教會報告了米切爾的虐待行為,但後來在教會領袖的“建議”下,最終放棄了指控。
和黛比正式離婚的同一天,布萊恩迎娶了自己的第三任妻子旺達·巴齊(Wanda Barzee),也就是協助他綁架和虐待伊麗莎白的“赫弗齊芭”。
(布萊恩和第三任妻子旺達·巴齊)
旺達·巴齊時年40歲,比布萊恩年長8歲,同樣出生於鹽湖城。旺達·巴齊的父親馬文(Marvin)總是在外經商,旺達的童年大多由母親多拉(Dora)陪伴。多拉回憶說,旺達從小就是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無論走到哪裡,幾乎都黏在母親身上。
19歲那年,她嫁給了一個名叫塔爾梅奇·湯普森(Talmadge Thompson)的男人,先後生育了六個孩子。
1984年,旺達和湯普森結束了20年的婚姻,六個孩子由前夫撫養。離婚後的旺達,開始尋求宗教的慰藉,也因此結識了教會積極分子布萊恩。
雖然很多媒體將旺達描繪成被布萊恩洗腦的受害者,但在旺達兒女們的眼中,即使是遇見布萊恩以前,母親也從來不是什麼美好的存在。
一個女兒安德里亞(Andrea)將母親形容為“怪物”,擅長情感虐待,從小到大無情地給自己(和其他兄弟姐妹)洗腦:
“她會把我們每個人挨個叫到房間裡,告訴每個人同樣的話:‘如果你不是這個家庭的一員,我們家估計還能有點人樣’……”
朗達(Rhonda)是家中的大女兒,在她的記憶裡,母親還是有些許溫情的。他們的父親塔爾梅奇·湯普森,是個暴虐的男人,經常對孩子們進行體罰。“母親倒是不會參與,但她從未保護我們、為我們挺身而出、從未有一次試圖阻攔過父親。”
安德里亞說,自己從來不知道“無條件的愛”是什麼,直到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她才知道正常家庭的模樣,她記得自己難以置信地反覆問朋友:
“你的父母竟然都不打你的嗎?!”
幾個孩子中洛麗(Louree)年齡最小,母親再婚後,她曾搬去和母親以及繼父同住過幾年。洛麗回憶說,自己比較幸運,沒有遭受布萊恩實質性的侵犯或者虐待,但他總是讓她感覺到非常不舒服,布萊恩會故意在她的床頭放置裸女照、長時間擁抱或者盯著她。
(布萊恩和旺達)
洛麗14歲那年,一天晚飯的時候,餐桌上擺著一道豐盛的燉肉,旺達告訴女兒,這是為她精心烹飪的雞肉。但洛麗後來意識到,母親和布萊恩幾乎沒碰自己那份,一邊吃著沙拉,一邊面帶詭異的微笑注視著她。
第二天早上,洛麗和往常一樣,去給自己的寵物小兔“桃桃”餵食,卻發現兔籠是空的,她焦急地問母親:
“桃桃呢?桃桃去哪了?”
旺達則滿面笑容地“抱怨”道:
“哎呦!你昨天晚上不是吃得挺香嘛!怎麼這麼快就忘啦?”
洛麗立即搬回了父親家,雖然體罰很痛苦,但母親家的精神折磨更難以忍受。
不過在外人眼裡,布萊恩和旺達仍然是一對正常勤奮的摩門教徒,布萊恩是一名優秀的模切工(負責操作按照固定模板進行切割的模切機的人),還是教會的積極分子,但他的宗教觀點,變得日漸激進,最終離開了摩門教會。不過,布萊恩的離開,並非自己聲稱的那樣,出於什麼“信仰爭議”,只不過是在教會中的“卑微地位”,無法滿足布萊恩的權力慾和控制慾。
1990年代初,布萊恩搖身變成了“先知”,改名為“伊曼紐爾”,他和旺達賣掉了財產,在深山裡“修行”,有時則混跡於公交車站和收容所,在那裡進行“傳教”。旺達(她也改名為“赫弗齊芭”)和兒女們斷絕了關係,偶爾和他們在城中相遇,她也視若無睹。
打短工或者乞討的時候,布萊恩保持著乾淨整潔、標準的“摩門好青年”形象。但綁架伊麗莎白之後,他蓄髮留須,穿起長袍。判若兩人的打扮,成了絕佳的偽裝,讓布萊恩擁有了兩幅面孔來躲避追查,在他落網之前,幾乎沒有人將這兩副面孔聯絡在一起。
(布萊恩的兩副面孔)
布萊恩的舅哥霍爾布魯克還告訴湯姆·斯馬特,布萊恩和旺達一般會在冬天去南方(加州),在那邊山中扎帳篷“修行”,但由於關係疏遠、布萊恩又總是神神秘秘,所以他沒法告訴湯姆具體方位。
末了,霍爾布魯克對湯姆說,布萊恩的目的,是建立一個邪教,攫取更多的信徒:
“如果罪魁禍首真的是他,那你侄女沒準還活著。”
斯瑪特家迫切地想要將這些資訊公之於眾,但自從他們“擅自”公佈“伊曼紐爾”的速寫,就已經和鹽湖城警方“鬧掰了”。克里斯·托馬斯回憶說,當時沒有任何媒體願意報道他們的故事,本地的媒體被警方下了封口令,外地的媒體早已對這起案子失去了興趣,唯一願意接受他們的節目,只有《美國頭號通緝犯》(America's Most Wanted)。

獵人

《美國頭號通緝犯》的主持人名叫約翰·沃爾什(John Edward Walsh, Jr.),1945 年出生於紐約州奧本市(Auburn),約翰的父親是戰爭英雄,家中條件優渥。約翰畢業於名校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之後定居在佛羅里達州,和三個合夥人一起建造高階豪華酒店,做著千百萬美元的大買賣。
事業上春風得意的約翰,家庭生活也幸福美滿,他和妻子蕾芙(Revé)1971年結婚,1974年,兩人的頭生子亞當(Adam)出生,這個活潑又乖巧的小男孩,是夫妻倆的掌上明珠。
(可愛的亞當)
1981年7月27日早晨,約翰·沃爾什像往常一樣,親了親自己的寶貝兒子,歡快地哼著歌去上班,當時的他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那是自己和兒子的最後一面。
約翰離家後,蕾芙和兒子前往好萊塢商場(Hollywood Mall)的Sears零售賣場,商場裡有一個電子遊戲的展示亭,幾個十二三歲的男孩在裡面玩得不亦樂乎,小小的亞當被迷住了,他問母親:
“我能不能在這裡看一小會兒?”
蕾芙於是在附近閒逛了幾分鐘,很快返回了展示亭,卻發現兒子和其他孩子都不見了蹤影。
原來,就在這幾分鐘的時間裡,玩遊戲的男孩們吵了起來,一個70歲的兼職保安,自作主張地將他們趕出了賣場。男孩們一鬨而散,6歲的亞當被孤零零地留在了陌生的商店出口處。
商場方面只是建議蕾芙在玩具區找找,並進行了90多分鐘混亂而低效的“搜尋”,最終蕾芙報了警。
約翰回憶說,自己心急如焚地聞訊趕來,一個警探卻哈欠連天地對他說:
“大驚小怪個什麼,你兒子肯定就是自己走回家了唄。”
“我家離這兒足足8公里,亞當才6歲!”
整整兩個星期,約翰和一個合夥人幾乎“住”在了警局外,不斷懇求警方開展搜尋,警方則行動遲緩又態度怠慢,唯一的應對方式,就是讓約翰和蕾芙增加懸賞金: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你倆再加點錢嘍!”
最終,約翰和蕾芙將懸賞金提高到10萬美元(相當於今天的32萬美元),但這依舊於事無補,亞當失蹤兩週之後,在鄰縣一條公路旁的汙水溝裡,發現了他小小的、被割斷的頭顱,亞當的其他軀體,時至今日尚未找到。
(在媒體面前悲痛欲絕的約翰和蕾芙)
最後經過一番調查,警方鎖定了一個嫌疑人,這人名叫奧蒂斯·圖爾(Ottis Toole),是臭名昭著的連環殺手亨利·李·盧卡斯(Henry Lee Lucas)的“心腹”兼幫兇。圖爾甚至對警方自供(雖然很快翻了供),自己發現有個小男孩孤零零地站在商場外,於是用玩具和糖果引誘他上了車,之後用安全帶勒死了他,在車上砍下了亞當的頭,警方也在他的車上,發現了血跡斑斑的地毯。
然而不久之後,這塊作為關鍵物質的地毯,竟然離奇地“丟失”(後來連整輛車都“失蹤”了),奧蒂斯·圖爾被無罪釋放。在這之後,他至少又犯下了6起謀殺案,直至於1983年6月被捕。
(奧蒂斯·圖爾)
亞當的案件引發了全美的關注,從始至終,約翰都反覆強調,蕾芙在這件事上沒有任何責任:
“她是最盡職盡責的母親,甚至有點過於小心翼翼,這件事完全不是她的錯!”
約翰回憶說,兒子死後,自己暴瘦30斤,整天臥床不起。蕾芙卻在車庫裡,一封一封答覆來自全國各地的來信,這些信中有些表達著誠摯的同情和安慰,但更多的來自和他們同病相憐的父母,他們告訴約翰和蕾芙,自己的孩子也失蹤了,要怎樣做才能引起媒體和警方的注意,讓他們認真對待自己?
一天約翰醒來時,看見蕾芙站在自己身前,用顫抖卻異常堅定的語調說道:
“約翰!記住真正的受害者是誰——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亞當!”
亞當下葬後的第四天,約翰和蕾芙成立了“亞當·沃爾什兒童資源中心”(後來與國家失蹤和受虐兒童中心合併),致力於兒童失蹤方面的立法改革。雖然要面對難以想象的官僚主義和陳規陋習,但在夫妻兩人的努力下,最終推動了1982年《失蹤兒童法》和1984 年《失蹤兒童援助法》的出臺。
(立法聽證會上的約翰和蕾芙)
約翰·沃爾什日後在採訪中說道:
“我父親是戰爭英雄,我的同學和朋友不少人非富即貴,我擁有最好的人脈和資源,但依舊不能讓警方為所應為——那麼,沒有我這樣資源和財力的父母,將會面臨怎樣的絕望和無助?”
1990年代末,在夫妻兩人的推動下,“亞當程式碼”(Code Adam)被廣泛應用於大多數商場和超市,在有兒童失蹤時,所有出口必須立即封鎖、由工作人員駐守,並透過系統廣播詳細描述兒童的體徵樣貌,這個“亞當程式碼”,就是如今為人熟知的“安珀警報”的前身。
1988年,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FOX電視臺,邀請約翰主持一檔新的電視節目,也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美國頭號通緝犯》。
(首播於1988年的《美國頭號通緝犯》)
節目以描述未抓捕嫌疑人的樣貌特徵、號召觀眾撥打節目熱線、提供線索為內容,節目的最後,約翰·沃爾什總是說著相同的結束語:
“記住,你的參與能改變一切!”
《美國頭號通緝犯》開播僅僅4天,就讓潛逃16個月的連環姦殺犯大衛·詹姆斯·羅伯茨(David James Roberts)落網,節目的收視率從此節節攀升,約翰·沃爾什也成了美國最知名的民間義警和罪犯獵人。接受斯瑪特一家的請求時,《美國頭號通緝犯》已經連續播出了15個年頭。
2003 年2 月15 日,《美國頭號通緝犯》播出了伊麗莎白·斯瑪特綁架案特別報道,懇請知情者提供資訊。
節目播出第二天,旺達的兒子德雷克找到了警方,明確表示那個“伊曼紐爾”,就是自己的繼父布萊恩·米切爾,並主動提供了布萊恩的近照(沒有長髮蓄鬚的)。全國性的媒體關注,也讓鹽湖城警方無法繼續封殺訊息,他們終於召開了新聞釋出會,公佈了那張斯瑪特一家懇求公佈已久的速寫,但仍然極力對速寫輕描淡寫:
“這人只是一個小角色,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是嫌疑人,要是他很重要,那我們早在幾個月前,就會進行全州範圍的搜捕了……”
《美國頭號通緝犯》播出後,加州埃爾卡洪市(El Cajon)警方赫然發現,就在節目播出前3天(2 月12 日),他們逮捕了一個闖入教堂打砸搶的“瘋子”,這人自稱因為喝了點酒(“我30年以來第一次喝酒”)昏了頭,認錯態度相當好,警方很快將他釋放了。此時他們才發現,這個“瘋子”就是《美國頭號通緝犯》上尋找的那個人,可是此時,“瘋子”早已離開了埃爾卡洪市,不知去向……
布萊恩被釋放後,立即和旺達帶著伊麗莎白搬了家。幾個月以來,他們對伊麗莎白的虐待和恐嚇有增無減,恐懼讓她保持了沉默,但從始至終,伊麗莎白都拒絕承認,自己對兩人有過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式的“忠誠”。數月以來與兩人的相處,也讓原本天真無邪的少女,學會了圓滑。當布萊恩因為被捕而無能狂怒的時候,伊麗莎白開始迎合他的自負:
“也許這是上帝的旨意,讓我們離開這裡,回到猶他州?當然我不懂,但您是先知,上帝一定給了您指示,對不對?”
幾天之後,布萊恩表示,自己得到了天啟,三人應該遵照上帝的指示,返回猶他州。
她還活著!
就在布萊恩和旺達帶著伊麗莎白返回猶他州的時候,湯姆·斯瑪特驅車來到了加州,獨自尋訪侄女,他在一個名叫萊克賽德(Lakeside)的小鎮,搜尋到了三人的蹤跡。
萊克賽德坐落在庫亞馬卡山脈(位於加州聖地亞哥縣)的西麓,遍佈著美麗的公園、度假村和賭場,是個文化多元、奇葩眾多的地方,白袍罩面的布萊恩一行三人,在這裡甚至都算不上很另類。

(被超市攝像頭拍到的三人)

2002 年秋天的時候,三人曾在附近的山谷中露營過一段時間,布萊恩和旺達偶爾會帶著伊麗莎白,到小鎮上補充給養,在超市買(偷)東西,或是在廉價自助餐廳吃飯。伊麗莎白始終罩著面紗,但她異常飢餓、狼吞虎嚥的樣子,給店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罩著面紗的伊麗莎白)
機緣巧合的是,湯姆也很快找到了那家自助餐廳,他取出伊麗莎白的照片,詢問見過三人的女店員:
“你覺得那個蒙面的女孩,有可能是伊麗莎白嗎?”
女店員想了一會,點了點頭:“的確挺像的,很可能是她。”
湯姆雙膝一軟,一下子癱倒在地上,周身所有的毛孔,都喑啞地嗚咽著一句話:
她還活著!
與此同時,布萊恩一行三人,也距離猶他州越來越近。他們只在狂野荒郊搭便車,選擇最偏僻的地方露營,布萊恩還逼著伊麗莎白戴上了墨鏡(聲稱她眼睛有病)和灰白色的假髮。
布萊恩的這些伎倆,讓他數月以來成功躲避了追查,但此時卻成了他的致命弱點。因為儘量不接觸公共場所,導致資訊嚴重滯後,布萊恩·米切爾不知道,自己的臉已經在猶他州廣為人知。
2003年3月12日,布萊恩一行人抵達了猶他州的桑迪市(Sandy)的市郊,桑迪是鹽湖城南部的衛星城,這裡距離伊麗莎白的家,已經近在咫尺。
在一處停車場,有一對夫妻和三人擦肩而過,這對夫妻是《美國頭號通緝犯》的鐵桿粉絲,他們一下子認出了布萊恩,立刻報了警。
(報警的夫妻)
不久之後,一輛警車緩緩靠近了人行道上的三人,兩名巡警下了車,詢問伊麗莎白的名字。
那名巡警回憶說,伊麗莎白雖然穿著寬鬆的長袍,但他能看到她的胸口在劇烈的起伏,雖然她一直驚恐地囁嚅著“我、我不是你們想的那個人”(旺達此時正狠狠捏著她的大腿,作為無聲的威脅),但她的身體正迫不及待地喊叫著自己的身份。
這時,搭檔對他低聲說道:“你沒看出來這姑娘怕得要死嗎?!把她和那兩個人分開再問!”
伊麗莎白被單獨帶到警車裡,那名巡警向她傾身說道:
“你是伊麗莎白·斯馬特嗎?因為如果你是,你的家人非常想念你,9個月以來,他們一直沒有放棄希望,一直等著你回來,他們愛你,他們希望你回家。”
“我是伊麗莎白。”
不久之後,艾德·斯馬特接到了桑迪警局的電話,警方讓他獨自前來,不許通知媒體,也沒有告訴艾德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雖然艾德早就從哥哥湯姆那裡,得知伊麗莎白大機率尚在人世,但警局這通突兀的電話,又讓他驚恐至極——難道布萊恩得知自己被發現了身份,將女兒殺人滅口,桑迪警局讓自己前去認屍?
艾德將這件事偷偷告訴了家庭發言人克里斯·托馬斯,後者開始瘋狂地給自己的一個高中同學(他在桑迪警局任職)打電話,電話終於接通了,克里斯毫無客套地問道:
“聽說你們找到了一個姑娘——”
“對,但親屬來之前,我們還不能最終確認她的身份。”
(克里斯(左)夫婦與同學夫婦)
克里斯的心一下子涼了半截:
“你…你們在哪發現的屍體?”
“什麼屍體?那姑娘還活著!”
克里斯立即給艾德回了電話,這位父親正在桑迪警局的停車場不住地徘徊,他沒有勇氣走進警局的大門。
“去吧,艾德!伊麗莎白正在裡面等著你,她還活著!”
艾德沒有回話,但這長久的沉默比千言萬語更加動人。
2003年3月12日,失蹤9個月後,伊麗莎白·斯馬特回到了自己的家。
伊麗莎白奇蹟般的生還,成了令舉國歡騰的新聞,時至今日,很多美國人依舊記得,聽到這則訊息的時候,自己身在何處。
(伊麗莎白被找到的報道)
幾天之後,在斯瑪特家的誠摯邀請下,《美國頭號通緝犯》的主持人約翰·沃爾什來到了聯邦高地,受到了一家人和當地居民異常熱烈的歡迎,艾德·斯馬特哽咽地告訴他:
“22年前,儘管做了所有能做的努力,你卻無法讓亞當生還,但你救了伊麗莎白,她這條命是你給的。”
接著伊麗莎白走過來,輕輕說了聲謝謝,約翰·沃爾什望著蒼白又脆弱的女孩,一下子熱淚盈眶,他覺得自己這麼多年來的努力,總算沒有白費:
“至少,我們讓這個孩子,安全回了家。”
(約翰·沃爾什和斯瑪特一家)
對那些質疑伊麗莎白為何被綁架了9個月,卻不找機會逃走或反抗的人,約翰·沃爾什說過下面一段話:
“你們沒有資格去質疑她,她只有14歲,那兩個人不斷威脅要殺掉她的家人——她堅持了9個月,她活了下來,這就是最偉大的勝利!”
尾聲
2003 年3月18日,布萊恩·米切爾和旺達·巴齊被控綁架、性侵和入室盜竊罪。
(布萊恩·米切爾和旺達·巴齊)
旺達·巴齊認罪,她被判處15年徒刑,並於2018年9月刑滿出獄。旺達的孩子和親友,全都與她斷絕了關係,出獄那天,監獄門口空無一人。旺達出獄時,依舊手拿著布萊恩·米切爾給她的《聖經》,艾德·斯馬特評價說:
“我相信,她從未有過一天的改悔。”
對布萊恩·米切爾的訴訟則拖延了將近八年,他不斷地裝瘋賣傻,妄圖打“精神牌”免罪。最終在2010 年,法庭認定他有能力接受審判,他被判處終身監禁,在印第安納州一所戒備森嚴的聯邦監獄服刑,終身不得假釋。
(布萊恩·米切爾)
布萊恩·米切爾和旺達·巴齊被捕後,鹽湖城警方終於在釋出會上承認,他們在伊麗莎白綁架案的調查中“犯了一個錯誤”,並恢復了理查德·裡奇的清白。
2015年的冬天,裡奇的遺孀安吉拉服藥自殺,他們的兒子在社交媒體上寫道:
“我母親從未擺脫父親之死的陰霾,官方的死因是自殺,但我相信,她死於一顆破碎的心。”
(裡奇的妻子安吉拉)
伊麗莎白獲救的第二天早上,她的母親露易絲,一字一句地告訴女兒:
“那兩個人奪走了你生命中九個月的寶貴時光,這些時光將永遠無法找回,他們會接受審判,但無論審判的結果如何,都無法彌補你遭受的一切——所以,你能做的就是,別讓他們再奪走你未來的每一分、每一秒。”
伊麗莎白牢牢記住了母親的話,將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注在未來的幸福裡。高中畢業後,她進入著名的宗教大學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學習音樂(豎琴專業),之後前往法國巴黎進行傳教。
在巴黎傳教區,有不少和伊麗莎白一樣的年輕傳教士(志願者),其中有個名叫馬修·吉爾莫(Matthew Gilmour)的小夥子,他來自蘇格蘭,比伊麗莎白小兩歲。馬修一開始並不知道伊麗莎白的經歷,只是覺得這個女孩特別可愛,於是鼓起勇氣上前搭話。
2012年2月,在交往一年後,兩人在夏威夷舉行了浪漫的婚禮。
(夏威夷婚禮)
伊麗莎白的妹妹瑪麗·凱瑟琳,在家人的保護下安靜低調地過著自己的生活,最後一次接受採訪時,她已經遇到了如意郎君,正在籌備婚禮。
(姐姐婚禮上的瑪麗·凱瑟琳)
伊麗莎白獲救後,家庭發言人克里斯·托馬斯,也圓滿結束了自己的使命,但他仍然和這家人保持著密切的聯絡。他後來創立了自己的公關公司Intrepid,Intrepid曾16次被評為猶他州最佳公關公司,他本人也榮獲過七枚銀砧獎(最高公關榮譽)。
(克里斯夫妻參加伊麗莎白的婚禮)
2019年,伊麗莎白的父親艾德公開出櫃,他說自己從少年時代起,就不斷懷疑自己的性取向,但所有的牧師都告訴他“想多了”。向妻子坦白和離婚後,艾德離開了摩門教會,但令他欣喜的是,自己的孩子們都相當理解,就像伊麗莎白對他說的那樣:
“爸爸,我無權評判你的生活,但我希望,你仍然可以繼續留在我的生活裡。”
節目主持人約翰·沃爾什與妻子蕾芙廝守終生,他們後來又生了3個孩子,女兒梅根(Meghan)是名藝術家,兩個兒子卡拉漢(Callahan)和海登(Hayden)則協助老爸做追兇節目。
2006年,在約翰·沃爾什夫妻的大力推動下,美國前總統喬治·W·布什簽署了一項法案,在全美範圍內進行性犯罪者登記,建立平民訪問追蹤性犯罪者的國家網站。這項法案的名字,叫做《亞當·沃爾什兒童保護與安全法案》。
2008年12月,警方基於審問資料和其他證據,終於宣佈亞當案結案,奧蒂斯·圖爾(他已於1996年死於監獄中)就是兇手。
(亞當案結案時的沃爾什一家)
2013年,美國曆史上最長壽的劇集《美國頭號通緝犯》迎來了最終季,但約翰·沃爾什的征程沒有結束,他又先後主持了《The Hunt with John Walsh》和《In Pursuit with John Walsh》兩檔節目,至今仍然堅定地行走在追兇之路上。
如今的伊麗莎白,是全美知名的社會活動家,她寫了好幾本書,和父親一起創立了伊麗莎白·斯馬特基金會,致力於預防掠奪性犯罪和兒童安全,專注為兒童和女性受害者發聲。除此之外,她還是三個天使般孩子的母親。
(伊麗莎白一家五口)
伊麗莎白說自己是個幸運兒,由於自己的形象身份、家庭和很多人的幫助和努力,才獲得瞭如此高的知名度,最終因此奇蹟般地獲救。但還有許許多多和自己一樣的失蹤者,因為他們的家庭缺乏財力和資源,因為失蹤者自己身上的“瑕疵”,讓他們的故事從未有人關注、一致戛然而止:
“每一個消失的孩子,都有資格講述自己的故事,每一個失蹤的故事,都有資格擁有自己的結局。”
看看你讀過這些嗎?⬇️
參考資料:
https://www.npr.org/2013/10/08/230204193/elizabeth-smart-says-kidnapper-was-a-master-at-manipulation
https://www.today.com/news/elizabeth-smart-s-father-says-coming-out-gay-was-his-t169471
https://people.com/parents/elizabeth-smart-expecting-third-child/
https://www.nydailynews.com/2015/11/09/elizabeth-smart-calls-being-a-new-mom-the-best-thing-ever-feels-her-kidnapping-made-her-more-compassionate/
https://edition.cnn.com/2013/04/14/us/elizabeth-smart-fast-facts/index.html
https://www.deseret.com/utah/2022/6/3/23153889/elizabeth-smart-interview-20-years-after-abduction-kidnapped-teenager-religion
https://www.deseret.com/2016/3/6/20584847/about-utah-deseret-news-photographer-extraordinaire-leaving-the-best-job-in-the-world
https://www.eonline.com/ca/news/894775/to-hell-and-back-the-impossible-resilience-of-elizabeth-smart
https://www.nj.com/news/2022/05/john-walsh-talks-americas-most-wanted-in-new-episode-of-father-wants-us-dead-podcast.html
https://www.newsweek.com/ive-helped-capture-1200-murderers-fugitives-wanted-criminals-162449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MTHJIDYF7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zOcqJGS3E4&t=777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OHrK0MWcj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exHEL7kSZ4&t=51s
https://www.jacksonville.com/story/news/2018/09/15/niece-family-wont-take-in-elizabeth-smarts-kidnapper/10293919007/
https://www.oprah.com/oprahshow/wanda-barzees-children-speak-out/all
https://www.deseret.com/2010/11/9/20151707/elizabeth-smart-describes-nine-months-of-hell-in-captivity-with-brian-david-mitchell
https://www.motherjones.com/politics/2010/12/elizabeth-smart-verdict/
https://www.deseret.com/2023/3/25/23648827/elizabeth-smart-chris-thomas-book-excerpt
版權宣告
本文作者:安非銳,編輯:襪皮
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
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文字版權歸沒藥花園和創作者所有
歡迎轉發朋友圈,轉載請聯絡我們
精選案件專輯 
關注後回覆專輯名稱 
連續閱讀專輯文章
國內大案 | 國外迷案 | 親密關係中的謀殺 | 連環殺人案 | 國內外冤案合集 | 漂流瓶人格 | 寄居蟹人格 | 和兒童有關的案件 | 那些我悟出的道理 | 真實講述 | 法律科普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