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賀樹龍
“關稅”,可以說是2025年4月最受關注的詞。
由懂王掀起的這場關稅風暴,席捲了全球各國、影響了各行各業。
對於科技相關的從業者來說,理解關稅戰、應對關稅戰,是必修課。
關於這場風暴,我梳理了以下幾點思考。
關稅戰有必然性。根本原因是,中美之間競爭加劇,美國把中國視為主要戰略對手,關稅政策被懂王當成了打壓中國的工具。
2018年,懂王第一次搞關稅戰,有人問:這是不是懂王的突發奇想?
結果7年過去了,期間懂王還“暫別”了4年,但是美國打關稅戰的策略一直沒有變。

到了2025年,懂王的關稅戰再度加碼,而且赤裸裸,連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編了。
關稅戰反應了美國人的焦慮和不安,他們擔心,中國在經濟、科技、金融和軍事等領域的崛起,以及在全球範圍內與日俱增的影響力,會讓美國失去“全球霸主”的地位。
7年前,輿論場上不乏“天真派”,認為只要我們向美妥協,就能避免被打壓。
7年後的今天,“天真派”早已覺醒,所有人都意識到:一味退讓,只會換來步步緊逼。
日本曾經給全世界上過一課。
二戰後,美國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經濟援助,為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打下基礎。到了上世紀80年代,日本在汽車、半導體、高科技領域逐漸威脅到了美國的地位。

為了打壓日本,美國一方面對日本汽車、半導體、高科技產品加徵關稅;另一方面,1985年,美國主導簽訂了《廣場協議》,透過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迫使日元升值,導致日本房地產市場和股市出現巨大泡沫。最終泡沫破裂,經濟崩潰,日本迎來了長達30年的經濟停滯。
歷史經驗,以及過去7年與美國打交道的經驗告訴我們:單方面的妥協和退讓是不會有好下場的,積極鬥爭才能爭取到尊重和平等。
懂王的很多言行看起來十分“兒戲”。比如,所謂的“對等關稅”稅率,竟然是用“美國對別國的貿易逆差除以別國對美國的出口額,然後數字減半”這樣簡單粗暴的公式計算出來的;對於主動跟美國尋求談判的國家,懂王嘲諷他們“kissing my ass”;“對等關稅”生效不到一天,懂王又宣佈對75個國家和地區給予90天的關稅豁免;而在中國持續反制之後,懂王把對中國徵收的關稅稅率一路加碼到了145%。
跟懂王莫名其妙、反覆無常的言行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我們的應對有理有據、頗得人心。4月10日,我方公告表示——“鑑於在目前關稅水平下,美國輸華商品已無市場接受可能性,如果美方後續對中國輸美商品繼續加徵關稅,中方將不予理會。”意思就是,不陪懂王玩關稅數字遊戲了。

上週六(4月12日),懂王低調豁免了對我國計算機、智慧手機、半導體制造裝置、積體電路等部分產品的“對等關稅”。
雖然懂王昏招迭出、貽笑大方,但並不意味著我們“贏了”或者“很快就要贏了”。
美國對中國進行關稅戰、高科技出口管制,是長期策略。即便未來雙方能夠在某些方面達成一致,但也沒辦法從根本上改變美國想要打壓中國的企圖。
所以,速勝是不可能的。
可以調侃懂王,也得持續警惕懂王。
“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和“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是懂王的經典口號。
體現在貿易政策上,懂王希望透過對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減少貿易逆差,保護美國製造業。
貿易逆差確實是美國的大問題。2024年美國商品貿易逆差達到1.21萬億美元,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到3600億美元,約佔其逆差的三成。
美國巨大貿易逆差的本質是,美國人愛消費但不愛製造,所以不停地從全世界進口商品,然後利用美元霸權給其他國家“打欠條”。
債臺已經高築,如今,美國國債高達36萬億美元,每年需要償還的利息高達數千億美元。

所以,懂王想透過加徵關稅一方面為美國政府“搞點錢”,另一方面逼迫製造業迴流美國。
但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因為,美國的關稅戰會導致其他國家的報復性關稅,美國面對的貿易環境會變差,反過來影響美國商品的出口,這對貿易逆差有害無利。
製造業迴流,理論上可以促進美國經濟、增加美國就業,但是美國目前的產業現狀是:生物醫藥、航天航空、人工智慧等高階產業比較發達,但中低端製造業需要的勞動人口、勞動文化並不具備。
讓美國工人下場擰螺絲、組裝iPhone,短期內並不靠譜。
這個道理也正是我方一直在強調的:貿易戰、關稅戰沒有贏家,保護主義沒有出路。
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商品主要有:電子產品(智慧手機、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通訊/音像裝置等)、服裝、傢俱、玩具、機械、運輸裝置(摩托車、汽車等)、金屬及製品、塑膠/橡膠及製品……
因此,受懂王關稅戰影響最大的科技企業有兩類:一類是以聯想、小米、大疆、比亞迪為代表的硬體企業;另一類是以Temu、SHEIN為代表的跨境電商平臺。
另外,像華為、騰訊、阿里、字節跳動等科技巨頭的AI類業務,也會受到美國晶片出口管制的影響。

展開來說,聯想的電腦、小米的手機和IoT裝置、大疆的無人機、比亞迪的汽車,都在美國有著不小的市場份額;Temu和SHEIN,近幾年在美國市場進展迅猛,很受年輕人喜愛。
隨著懂王加徵關稅,以及將要取消針對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小額包裹(不超過800美元)的關稅豁免政策,以上企業及同類型企業,業務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如何應對,成為靈魂一問。
關注國內市場、出口轉內銷,是一個辦法。
中國,畢竟是超大規模的經濟體,消費潛力巨大。政府一直在“擴大內需”,已經出臺了多項措施,促進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政府還鼓勵消費品以舊換新。在此背景下,科技企業可透過調整產品結構、最佳化渠道佈局等方式,更好地滿足國內消費者的需求,實現出口轉內銷。我們注意到,像美團、拼多多、滴滴、快手等平臺,日前也都推出了幫助外貿企業拓內銷、穩產能的相關舉措。
拓展新興市場,是第二個辦法。
在全球貿易格局變化的背景下,東南亞、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成為中國科技企業的重要拓展方向。這些地區人口眾多,經濟增長迅速,對科技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科技企業可以透過本地化生產、建立海外倉儲、與當地企業合作等方式,深入佈局新興市場,分散對美國市場的依賴,降低貿易摩擦帶來的風險。

第三,最佳化產品結構、突出高毛利產品,增強品牌溢價能力,也能有效減輕關稅帶來的成本壓力。政府一直在鼓勵發展高質量供給,推動產業升級 。科技企業可以加大研發投入,推出具有創新性和差異化的產品,如智慧家居裝置、高階消費電子產品等,以滿足國內外高溢價消費者的需求。
總之,這場關稅風暴,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對於中國科技企業來說,與國家站在一起,經歷過狂風暴雨的洗禮後,一定會變得更加強大。
>End
>>>
本文轉載自“樹龍談”,原標題《科技企業,如何應對關稅風暴?》。
為分享前沿資訊及有價值的觀點,太空與網路微信公眾號轉載此文,並經過編輯。
商業火箭,想說愛你不容易——(二)難以複製的SpaceX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衛星與網路》編輯委員會:王國玉、劉程、童旭東、相振華、王志義、楊烈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