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來嘮叨兒子大學申請的事了。
沒啥主題,也沒圖,寫到哪兒算哪兒。
從現在到明年三月(慘點的話也可能是五月)大概會經常這樣。我知道大家看這個公號都是為了工作之餘輕鬆開心一下的,為此我也挺抱歉,會盡量收斂哈。
一
從小學起,洋相的人生夢想就是去MIT,讀CS專業。
小孩子能有這樣的念頭,肯定是受大人的影響,但最初是怎樣開始的,我和有剩都說不清。
我倆應該不是那種時刻對孩子唸叨“你要好好讀書,只有進了MIT,才對得起爸爸媽媽”的瘋狂父母。洋相從小是個挺自推的小孩兒,腦子也算夠用,從六歲接觸程式設計起,一直都學得快也喜歡學,所以最有可能的是有剩教他程式設計的過程中,提到MIT的程式設計是全美頂尖,久而久之孩子便覺得,程式設計做得好的,都應該去MIT。
那會兒的洋相有多向往MIT呢,二年級左右的時候,有一天他帶回家一幅畫,畫裡一個四方大門,大門正中間寫著老大的MIT,門的上方有火箭有電腦有書本,大門下站了一個土豆一樣的小人兒,咧著嘴舉著手做勝利歡呼狀。
小傢伙晃著小腦袋給我一一講解:這是我,這是MIT,這是我要去MIT學的東西!好多好多東西都要學!
說完問我要了膠帶,踩著小板凳踮起腳在自己臥室門口一通折騰。晚上指著歪歪斜斜貼在門上的畫,鄭重跟全家宣佈:這個房間就是MIT,要想進來,得回答問題透過考試,答對了才能進。
之後挺長一段時間,我們要想進洋相的房間,除了敲門,還多了一道答題通關的手續。問題五花八門,從鳥兒會不會打噴嚏,25加35等於幾,到洋相今早吃了什麼。
通常都是一道題就過關,但若是找他做他不想做的事情,比如該練鼓了,該洗澡了,小孩兒會隔著門說要再加幾個問題。這種時候把耳朵貼在門上,能聽到門那邊很近的地方,有個小東西在吭哧吭哧嘟嘟囔囔地努力想問題:嗯,媽媽你等等啊,那個,機器人在找題,很多很多題。。。
二
其實小學的洋相除了喜歡程式設計,其他各方面都資質中等偏下,體育不行,上課愛說話,表述能力很差,遇事還容易急。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個離MIT很遠的普通小孩兒。
可是有什麼關係呢?有夢想又不犯法。
唯一的問題是,我總是不確定該給孩子多少的鼓勵算是恰到好處。
整個小學階段,我們對洋相去MIT讀書的夢想算得上是毫無保留地支援。
記得洋相最痴迷Arduino的時候,有一次有剩去MIT開會,途徑一個大樓正在做Arduino相關講座,大廳彩旗招展地掛了好多橫幅。當時有剩趕時間,沒來得及拍照,便打電話告訴我,我急忙找到一個在MIT的朋友,求她幫忙去那個大廳拍照。
如此這番周折,只為了給洋相看這張照片,讓小傢伙知道,你看,你喜歡的學校,也在做你喜歡的東西。
後來上了初中,我們逐漸在聊天中時不時用各種例子暗示兒子,大學只是個起點,只要有能力有passion,去哪個大學都會有個很好的前途。
上了高中,我開始愈發直白,告訴洋相大學申請中,專業能力只是諸多被考量的因素之一,還有很多其它的因素也很重要,甚至包括運氣。
之所以這樣慢慢往回收,倒不是因為洋相能力不夠,恰恰相反,正是因為離目標越近,越知道咫尺天涯。
饒是這樣,也沒能按得住小男孩一顆氣衝雲霄的心。
十年級的時候,洋相跟兩個高年級學生組隊參加了一個AI比賽(別猜了,是個很小眾沒名氣的比賽,不是你們知道的那個)。晉級世界比賽時,那兩個高年級隊員已經拿到大學錄取通知,去向都不是很盡人意。藉著這個機會,我再次絮絮叨叨拐彎抹角地說了夢想和現實總是會有些距離。
囉嗦說了好多,兒子耐心聽完,最後安慰我:放心吧媽媽,我知道MIT有多難進,沒關係的,實在不行我也可以做個普通人。
。。。啊?
小子,你以為做普通人很容易嗎?你爹孃費了一輩子的力氣,也不過是為了勉強維持個普通人的生活啊!
三
當晚跟有剩轉述了洋相的“實在不行就做個普通人”,自省說我這些年是不是把兒子誇得太猛了,感覺小孩兒有點飄上天了。
有剩倒不覺得是個事兒:挺好的,十來歲的時候就該年少張狂。不dream big他哪來的衝勁拼勁,哪個熬夜寫code的小男孩不是想著要成為新一代的Steve Jobs Elon Musk。難道還要他一邊自推一邊想著我要為去大廠擰螺絲而奮鬥?
想想也是,遂問有剩:你是啥時候意識到自己只是個普通人的?
他想都沒想地回答:大學。高中那會兒一直年級前十,自我感覺好極了,看誰都是傻子,覺得全世界中國最好,全中國北京最好,全北京我家最好,而我是我家的傑出代表。。。後來到了大學,一學期下來,全班四十來人我考了個三十多名,就清醒了。
我笑了半天,想到這樣的事情遲早也要發生在兒子身上,又有些沮喪。
臨睡前,半是自我安慰半是不放心地問有剩:其實,小孩子沒我們想得那麼脆弱,對吧?
四
打擊來得比我們預料的都早。
今年年初,洋相RSI申請被拒。雖然一直知道這個program的篩選極為嚴苛,但當時他做的專案正好有了突破,發了paper接受了採訪,全家人自然抱了些希望。被拒之後,表面上小孩兒坦然無所謂,說很正常啊,早就知道會這樣了。但明顯情緒還是有些低落,投入在實習上的時間更多了,像是要跟誰較勁證明什麼。
之後一整個暑假洋相都沒怎麼碰大學申請的事情。每次好聲好氣地提醒他,都說在忙。這樣一直拖到開學,我忍無可忍,說媽媽知道你喜歡程式設計,可是你總歸要上個大學的,後面這幾個月裡,必須得把事情的主次搞清楚,難不成你要拿著高中文憑給人家寫一輩子程式?
吼完了又有些後悔,晚上找洋相談話,問他是不是心理壓力很大,所以才下意識拖延,這個狀態每個人都會有,真不用那麼擔心,以你的能力,不管去哪個學校,媽媽都知道你會做得很棒。
正說著,洋相悶悶地打斷我,說不是啊,我不擔心我自己,我擔心的是你們。
我懵了半天,尷尬地說啊?
洋相:媽媽,我其實不怕被拒的,發現自己沒有想象中優秀當然很難受,但這個世界這麼大,就是會有很多比我更聰明優秀的人。我更怕的是讓你們失望,我知道你會說不管最後結果怎樣,你們都會接受,可那只是因為你們很愛我,不捨得對我失望,但我沒法不對自己失望。你和爸爸為我做了那麼多,如果最後我只是去了一個普通大學,我會覺得我浪費了你們對我的好。
這段話洋相大概是在心裡憋了很久了,我幾次插話想說不是的怎麼會啊,都被他阻止了。等小孩兒終於講完,我反倒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頓了好一會兒,問兒子:你記不記得,剛被RSI拒的時候,你跟我們說,你曾經想過,如果從小就被告知,以後不會很優秀,不會上MIT,還會不會這麼努力地學程式設計做AI,答案是當然會,給多少次選擇都會的,因為這是你願意付出一輩子努力去做的事情。。。
說到這裡,想起那個指著門上的畫說這裡以後就是MIT了的小孩,那個從十歲開始堅持寫程式設計筆記的小孩,那個21年在自己19年的程式設計日記認真留言Good
Job!的小孩,我一下子有些哽咽:同樣的,如果在你出生的那一天,就有人跟媽媽說,你的小孩不會很優秀,不會很聰明,以後只是個普通人,你猜我會不會還這麼努力地去愛你,支援你的每一個決定?
Job!的小孩,我一下子有些哽咽:同樣的,如果在你出生的那一天,就有人跟媽媽說,你的小孩不會很優秀,不會很聰明,以後只是個普通人,你猜我會不會還這麼努力地去愛你,支援你的每一個決定?
答案也是當然會啊。
五
這是一週多前和洋相的談話,當時情緒有些激動,雖然談得母子情深,但事後想了想,意識到洋相的顧慮我並沒有真正解開。隔天有剩回家,便跟他說了整件事的原委,想著讓他從男性的角度再跟兒子好好談談。
結果爺倆談的時候我在旁邊聽了一會兒,差點沒被氣死。有剩說你小小年紀心怎麼這麼重啊,爸爸在你這個年紀從來不考慮別人感受,活得可輕鬆了。。。兒子說是啊我像媽媽,I have a heart。。。
算了,還是得自己來。
問洋相,你記得The Giving Tree那首詩嗎?
(The Giving Tree講的是一棵樹在一個男孩一生中各個階段的無私奉獻。男孩小時候樹陪他玩;青年時戀愛需要錢,樹奉獻果子給他賣錢;壯年時需要房子,樹奉獻木材。最後男人老了,樹只剩一個樹樁,跟男人說,我什麼都沒有了,不過還有個樹樁,可以讓你坐著休息一下)
洋相說記得,那首詩讓他很不舒服。我說是的,媽媽想說的是,你不要一想到我們給你的支援和愛,就想到Giving Tree那種自我毀滅式的付出。爸爸媽媽對你的愛也是一棵樹,但它的作用是把你託到高處,讓你看到遠處的城市,樹林那邊的小河,和天上的星星。
至於你是選擇去城市見世面,還是樹林的另一邊探險,那都是要靠你自己的努力才能達到的,所以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都不用擔心樹會怎麼想。
因為樹,總是會在那裡啊。

圖片來自網路
猜你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