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以後才知道,最親的只有這4個人

文 | 一釩 · 主播 | 童顏
來源 | 讀者(ID:duzheweixin)
在很多人的認知裡,步入老年不僅意味著身心的退化,還意味著孤獨感與日俱增。
有的老年人,與社會脫節,逃避生活,動不動就發脾氣,變得鬱鬱寡歡,無人問津。
而有的老年人,在親近之人的陪同下意氣風發,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老有所依,正如英國兒童桂冠作家麥克·莫波格所寫的那樣:
“我們每個人,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都需要感到被需要,都需要歸屬感。”
雖然步入老年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但在身邊這4個親近之人身上,藏著我們永遠無法割捨的人間真情。
合得來的閨密摯友
曾看到一個高贊影片:
一名97歲高齡的老奶奶因生病住院,兩個滿鬢霜華的閨密前來探望她,為她細心地梳妝打扮,三人有說有笑,病房裡頓時有了別樣的溫度。
濰城融媒也曾發表過一個影片:
一位大媽住院,三位摯友相約前來看望,一個拿著熬得軟爛的稀飯,一個拿來了自己滷製的雞腿,一個拿來了自己醃製的鹹菜……
大媽臉上笑容燦爛,胃口大開,病痛也減輕了一半。
很多網友紛紛表示羨慕:
“一生就這樣手拉著手過去了。
好閨密,一輩子。”
網友們也希望自己老了以後,那些合得來的閨密摯友依舊陪伴在身側。
有人和閨密相約老了以後去養老院;
有人和兄弟相約老了以後每天聚聚;
有人和摯友相約老了一起在街邊嘮嗑擼串……
愛默生曾說:
“生活中有摯友,人們就能鼓起勇氣,變得積極。”
當你老去,也許社交圈子會變小,但是那些能留下來的朋友,都是經得住歲月考驗的。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何森、王自瓊團隊在權威期刊《流行病學與社群健康》發表的論文中揭示:
積極參與社交與中國老年人的總生存期延長相關,每天參與社交更有利於長期生存。
晚年生活的幸福源泉,莫過於和老友一起分享美食、一起學養生知識、一起下下棋、一起讀書看報、一起走在公園的林蔭小道上……
彼此依託,相互照應,成為對方的精神燈塔,從容地邁向自己的暮年。
愛你的另一半
電視劇《親愛的她們》中,許建設在老年後變得不可理喻,他對賢惠顧家的妻子百般挑剔。
妻子沒有按時做飯,他就埋怨指責;
妻子買菜,他懷疑妻子“貪汙”;
妻子因母親去世難過,他不但沒有安慰,反而對妻子呼來喝去……
最終妻子忍無可忍,提出了離婚。
離婚後的許建設才想起妻子的好,可惜世上沒有後悔藥。
老去的他生活變得難以自理,而身邊再也沒有了那個懂他悲歡、知他冷熱的伴侶。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另外一個故事。
朋友阿楚的妻子在65歲因腦出血導致偏癱,為了治好妻子的病,他不惜花光畢生的積蓄。
阿楚數十年如一日地照顧妻子的吃喝拉撒,而妻子也懂得給丈夫提供情緒價值,陪丈夫聊天解悶,給他唱動聽的歌曲。
兩人有說有笑,再辛苦的生活也有陽光照進來。
阿楚還時刻關注妻子的情緒變化,他一有空就揹著妻子下樓透透氣,努力給妻子增加美好的回憶。
親情之愛,大都指向分離,比如我們終將送走羽翼漸豐的孩子,讓他們飛往更高更廣的天空。
唯有夫妻之愛相伴終身,人生後半場,夫妻之間如影隨形,生死相依,彼此守護。
清晨醒來一起練習打太極、相互攙扶著走上公交車、買菜時你一句我一句地砍價、氣溫變化時相互提醒對方增減衣服、一起商量規劃退休金該如何使用……
這些平凡的小事,卻是晚年生活裡溫暖的註腳,織就獨一無二的晚年幸福網。
夫妻之間“同甘苦,共患難”,廝守到老,兩心如一,用一生的陪伴詮釋愛的真諦。
孝順的子女
不久前,一則“女兒花六千塊在家門前裝路燈”的訊息上了熱搜。
原來,女子的媽媽一直唸叨著想要在家門口的馬路上安裝路燈,但是因為她們家那塊人流並不密集,所以最終沒有安。
為了讓父母在晚上出行散步更加方便,於是,女子和姐姐商量後,兩人決定花六千塊錢在家門口自費安裝路燈。
網友們紛紛誇讚道:
“送的禮都送到父母的心窩裡去。
以後你們村的人誰路過這裡,看到這個路燈,都會知道是你們出錢給父母裝的,你父母一聽肯定很高興。
太陽會落山,但女兒們的愛照得爸爸媽媽心裡永遠亮堂堂。”
孝順的子女,不僅能給父母提供物質上的支援,讓父母衣食無憂,還能給父母提供他們最需要的精神養料,為父母分憂解勞,讓他們得以安享晚年。
有的子女即便和父母分隔兩地,也會透過定期探望、遠端關懷等方式,盡到自己的孝心。
俗話說得好:
“家有兒女孝,活到九十不顯老。”
當然,父母和子女之間是相互成全的,先有父母的撫養之恩,舐犢之心,才有子女的報恩行孝,感激回饋。
心態平和的自己
江蘇省廣播總檯曾報道過一位長壽老人。
老人說起了自己的長壽秘訣:
“該想的想,不該想的不要想,學會放下。
我有很多病現在都能活到92歲,我的心態全部轉變了。”
比如家裡請的保姆會順手“拿”走一些小東西,奶奶卻表示“隨緣”,心態放平,這樣自己不會急火攻心,也不會輕易生病。
奶奶不管遇到的食物是否美味,她都會用心品嚐,吃飯時總是高高興興的,心態總是柔和寬厚的。
這位奶奶對生活少了一些要求,多了一份感恩;
即便有時候生活過得不如意,也不輕易抱怨,而是隨遇而安,心胸寬廣,恬然自得,精神狀態也變得越來越好。
晚年一切美好的開始,都是因為心態擺正了。
在《南懷瑾的32堂國學課》這本書中,有一段這樣的話:
“不管過去的一切多麼痛苦、多麼頑固,都不要讓擔憂、恐懼、焦慮和遺憾消耗你的精力。
要主宰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從從容容才是真。”
比起物質養生,晚年更需要精神養生,調節好自己的情緒;
不過分計較得失,減少身心的羈絆,淡然豁達,安守本分,讓幸福感常駐心中。
晚年平凡又幸福的生活,莫過於有人惦記有人陪。
閨密摯友和自己親切交流,伴侶對自己噓寒問暖,子女對自己孝順有加……
在他人的鼓勵和關照下,我們逐步發展出更健全的自我,心態變得越來越平和。
心理諮詢師叢非從曾說:
“人所需求的實際上並不僅僅是情感,而是某個特定的人。”
而這些特定的人,讓我們感到熟悉且充滿安全感,讓我們能夠淡定從容地去欣賞自己的皺紋和白髮;
讓我們一次次燃起對活著的熱情,從而不再懼怕生命的長度,積極拓寬生命的廣度。
點亮

,願你我都能“跳”出思維的牆,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作者:一釩。來源:讀者(ID:duzheweixin),《讀者》雜誌官方訂閱號。中國人的心靈讀本,全家人的精神紐帶。每晚相約,陪你看故事、品人生。有書經授權釋出,轉載請聯絡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