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匿的醫療大佬,10年幹出千億級公司

“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看好我們。”
作 者梁梁
華商韜略出品ID:hstl8888
經,一斤大米不過1毛2、一把青菜不過幾分錢,但一臺進口CT的價格卻高達70萬-80萬美元。今天,大米價格漲了幾十倍,但CT價格卻跌了幾十倍。
帶頭將這價格打下來的人,就有薛敏。
“大模型的競爭已經從單純的‘引數競賽’,逐漸轉向圍繞‘生態協同和場景落地’的下半場比拼。”
這是薛敏在聯影uAInnovation2025創新大會上的最新表態。
大會現場,聯影重磅釋出了“元智”醫療大模型,並首度向外界公佈了十餘款適用於影像診斷、臨床治療、醫學科教、醫院管理、患者服務的多場景智慧體。
在AI邁入深水區的當下,這些智慧體不僅能“聽說讀寫”,更具備在真實醫療場景中高效協作與決策的能力,讓整個行業對“醫療影像+AI”的想象力,再次被重新整理。
這一切,源於薛敏七年前的果斷落子。
2017年9月,聯影醫療完成33.33億元A輪融資,創下中國醫療裝置領域最大單筆融資紀錄。也就在那時,薛敏決定——拿出3億元,成立“聯影智慧”,重押AI醫療。
彼時,AlphaGo的勝利讓人工智慧的潛力被全球科技界重新審視,AI迅速成為時代風口,醫療領域尤甚,薛敏也因此看到全新的機遇:
與GE、飛利浦、西門子(GPS)等國際巨頭相比,中國高階醫療影像行業起步較晚,聯影醫療也因此遭遇過落後捱打的困境,而在醫療AI領域,全球仍處於同一起跑線,水平都差不多,中國企業完全有機會彎道超車,甚至成為領跑者。
而且,薛敏還特別看好AI給整個醫療行業帶來的效率提升和普惠化價值,他說:
“人類大概有2萬多到3萬種疾病,雖然不是所有疾病都可以用人工智慧智慧診斷,但裡面有相當部分疾病是可以透過人工智慧輔助提高診斷效率或提高診斷準確度。”
為此,薛敏還為聯影智慧規劃了一條不同的路:憑藉聯影醫療的裝置優勢,以全線影像裝置為AI切入口,打造貫穿疾病診斷、治療全過程的全智慧醫療產品及服務生態。
聯影醫療的硬體不僅是終端產品,更是聯動資料、訓練演算法、打通場景的“前線哨點”。這意味著,它擁有一個巨大的優勢——能夠持續穩定地掌握一手臨床資料,並將這些資料“迴流”,用於AI訓練和最佳化。
如今,基於數千萬級醫療影像資料和數十萬級醫療級精細標註資料訓練打造的“元智”醫療大模型,在複雜病灶診斷、器官分割等關鍵任務上,模型的精準度測評已超過95%,效能大幅超越此前行業最優模型。
為了讓AI真正落地,薛敏親自招賢納士。他力邀全球頂級醫學影像AI專家沈定剛教授出任聯影智慧聯席CEO,同時面向全球招攬人才,吸納了一批來自微軟、谷歌、蘋果等國際知名公司以及國內外頂尖高校的技術專家。
很快,聯影智慧匯聚起一支橫跨演算法、工程、臨床與資料處理的複合型隊伍,為後續的產品化與場景落地打下了堅實基礎。
憑藉全線影像裝置、一手資料與頂級人才加持,聯影智慧一路高歌猛進,並在去年底成功躋身AI醫療獨角獸之列,成為薛敏手中的又一張王牌。
“從第一天起,聯影的AI就從源頭與全線多模態診療裝備緊密融合。”薛敏說,“未來,這些超級裝備將進一步向人機無縫協同的智慧體邁進,全方位重構醫生及醫技人員、患者、裝置三者協作的模式。”
2024年6月,世界醫學影像界將目光投向中國:
美國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學會將象徵行業最高榮譽的“年度最佳影像”獎項,授予了聯影醫療PET/CT裝置掃描的一張腦部影像。
這也是中國企業15年來首次獲獎。
這張影像,證明了聯影醫療在醫學影像領域的實力,也是薛敏奮鬥了20多年的結果。
在創辦聯影醫療之前,薛敏已有過一次創業經歷,曾創立深圳邁迪特儀器有限公司,帶領團隊成功研發出中國首臺1.5T超導磁共振系統,讓我國高場磁共振系統不再完全依賴進口。
但由於當時核心部件都掌握在外方手裡,外方牢牢掌握著定價權,供應鏈被“掐死”,公司只能被迫出售給西門子。
簽約的那天,2001年11月10日,恰逢中國正式加入WTO。國家邁步走向全球市場,而薛敏,卻眼睜睜看著自己的企業被外資吞併,他本人則從公司掌門人變成了西門子的一名高管。
此後多年,中國高階醫學影像裝置市場還是跨國巨頭的天下,國產廠商始終處於“小、散、弱”的狀態,只能圍繞低端市場打價格戰,以組裝貼牌、技術依賴為主,鮮有自主研發能力。
薛敏內心一直憋著一股勁,要找機會,把曾經失去的加倍贏回來。
2010年,伴隨著新醫改提速,基層醫院迎來裝置更新換代潮。薛敏認為機會到了,於是再次出發,創辦聯影醫療,而且吸取上一段被“卡脖子”的教訓,他從一開始就定下目標:
必須全線覆蓋、自主研發,必須掌握全部核心技術、核心部件,必須對標國際頂尖水準。
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看好我們。有人說,你們怎麼可能做得出來?就算做出來了,醫院也不會用。”薛敏回憶。
面對質疑,他選擇用產品和技術說話。
2013年,聯影醫療搞出個大動靜——推出了國內首臺自主研發的64排CT。此後,更一鼓作氣,先後研製出中國第一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3.0T超導磁體,推出聯影PET/CT、PET/MR等高階裝置。
在CT市場,進口品牌的256排螺旋CT通常開價2000萬-3000萬元,連基層醫院常見的16排螺旋CT裝置售價也在800萬-1200萬元,而聯影醫療推出的同類產品價格只有進口品牌的三分之二左右,維保成本也更低。
這不僅大大緩解了醫療機構的採購壓力,也實實在在降低了患者的就醫成本。
在國產替代的政策東風下,聯影醫療快速在市場中站穩腳跟,其產品憑藉更高的價效比贏得了大量醫院的採購訂單,市佔率一路攀升,開始在市場上與進口品牌分庭抗禮。
具有相當實力後,公司又向高階市場發起衝擊,撬開三甲醫院大門。
至今,聯影醫療已推出百餘款比肩甚至超越國際的硬核產品,不但創造出多個“世界首款”“中國首臺”的紀錄,其核心部件自研比例更是超過90%。
聯影醫療的產品也進入全國1000多家三甲醫院,全國排名前十的頂級醫院如今全都是聯影使用者。
2022年8月,聯影醫療正式登陸科創板。上市首日,其股價漲幅超70%,市值超1500億元。
國內站穩腳跟之後,薛敏更在全球市場展開反攻。
他打破中國企業通常從東南亞、非洲這些發展中市場先發力的慣例,一齣手就直接指向全球最大、最成熟,也難度最高的美國市場。理由是:
攻下最難啃的美國市場,塑造行業影響力,其他市場自然水到渠成。
對於進軍美國市場,薛敏也有一個特別的策略:“學術破圈”。即首先打進頂尖醫學機構的科研體系,拿到實力背書,進而再圖謀更大市場。
2018年,聯影在這一策略下獲得突破性成功:其PET/CT裝置被引入美國頂級癌症中心MD安德森,這也是中國高階醫療裝置首次進入全球最嚴苛的市場。
此後,聯影醫療持續深化與全球頂尖機構的科研合作,也持續以此開路,在商業市場攻城略地。截至2024年上半年,聯影醫療已與全球超35個國家,50多個機構建立了科研合作專案,產品累計入駐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超13700家醫療機構。
海外市場也成為聯影醫療新的增長極。至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海外收入為14億元,同比增長36.5%,海外收入佔比進一步擴大至20.2%。
曾經高高在上的GPS,也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位來自中國的後來者。
“過去的一年,將成為中國醫療裝置行業出現重大轉折的標誌年。”薛敏在寫給聯影全體員工的一封信中如是說。
2015年5月,低調了整整四年的薛敏走向前臺,出任聯影醫療董事長兼執行長,在此之前他一直以“聯影首席顧問”的身份為公司出謀劃策。
上任後,他以聯影“掌舵人”的身份,公佈了公司成立四年來的首份成績單:18款自主研發的系統與軟體產品全線鋪開打入市場,2014年銷售元年即收穫近10億訂單,全線產品在全國裝機數量逾數百臺。
中國高階醫療裝置行業,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國產挑戰者。
薛敏是湖北麻城人,1982年從復旦大學物理系畢業後,他進入中科院武漢物理研究所,攻讀磁共振物理方向碩士,畢業後留所工作,擔任關鍵研發專案負責人,是國內最早一批從事磁共振成像研究的科研人員。
1988年,薛敏赴美深造,進入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與克利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 Foundation,CCF)攻讀生物醫學工程博士,畢業後被CCF高薪聘請,擔任醫學影像研究中心高階研究員,成為年薪數十萬美元的金領一族。
在那裡,他不僅參與了全球最前沿的醫學影像系統研發,也切身體會到中國在高階醫療裝置領域的落後。
1998年,41歲的薛敏選擇放棄在美優渥的科研條件與生活,毅然回國投身創業。
如今,已是行業頂級企業家的薛敏,不熱衷站臺發聲,也不善於講漂亮話,卻對每一項技術指標和每一個產品細節瞭如指掌,用近乎苛刻的標準打磨每一臺裝置。
他要求聯影的產品研發,全線產品必須有至少兩個“人無我有”的創新點。
聯影醫療成立之初,公司X射線事業部曾嘗試過走捷徑,借鑑國內公司的做法,購買機電系統和整套外觀、內部結構設計,在此基礎上進行修改和最佳化,短短5個月便造出了一臺樣機。但評審會上,這臺機器被薛敏毫不留情地判了“死刑”。
薛敏要的是,徹底擺脫“組裝思維”和“拿來主義”的中國原創。
在他的堅持下,研發團隊將專案推倒重來,自主研發機電系統和影像鏈,自主設計外觀與結構,最終打造出一臺遠超行業標準的DR裝置,並斬獲了有工業設計“奧斯卡”之稱的iF工業設計大獎。
在他的堅持下,過去被卡脖子的核心技術、只能依賴進口的核心部件,如今都被聯影寫進了自己的技術清單。
薛敏對產品質量有著一種近乎偏執的追求,他曾在行業論壇上呼籲,國產品牌想要打破外資壟斷的神話,產品質量是生命線,“絕不能再走傳統中國製造‘低質低價’的老路!”
“對於質量,不是滿分,便是零分”“質量面前,決不妥協”“質量是研發與製造出來的,不是檢驗出來的”……這些口號在聯影內部早已內化為一種工作習慣。
這種不留情面的“細節潔癖”,正是聯影在行業內站穩腳跟的底氣。
在很多國產醫療裝置企業仍停留在“功能優先、設計靠後”的階段時,薛敏率先把工業設計提到了戰略高度。
在他看來,設計不只是錦上添花,更是進入高階市場的入場券。國產裝置長期以來“粗製濫造”的負面印象,使其根本不可能與進口裝置在高階市場同級競爭。
因此,在聯影醫療成立之初,薛敏就主導成立了設計創新中心,從裝置線條的流暢度到操作按鍵的手感,從介面的邏輯動線到視覺呈現的細節,親自把關。
“醫療裝置是治病救人的工具,不能只算經濟賬。”在帶領聯影醫療不斷突破技術天花板、拓展全球市場的同時,薛敏也不忘回饋社會。
聯影在雲南、貴州等欠發達地區建立影像中心,推動基層醫療能力提升,累計培訓基層醫生已超過2萬人。
新冠疫情期間,聯影醫療針對抗疫需求開展緊急研發並快速實現定製化方艙CT的量產,並向全球近30個國家和地區緊急馳援高階醫學影像裝置及專家團隊,積極助力國內以及全球抗疫。
薛敏還特別重視人才培養,曾向復旦大學捐贈1億元設立“聯影醫學影像獎學金”,重點培養跨學科創新人才。
從科研骨幹到千億市值企業掌舵人,薛敏的故事,沒有太多熱血和傳奇,更多是靠技術、判斷和長期堅持。
他沒有選擇走捷徑,而是選了一條註定很慢但方向正確的路,從核心部件做起,一點點把話語權奪回來。
聯影走到今天,恰恰證明:哪怕在技術壁壘最厚重的地方,靠技術創新和長期主義,中國企業也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1] 中科聯影醫療官網及相關財報
[2]破局,成勢,出海——醫療裝置企業聯影的創新路》新華網
[3]對話聯影醫療薛敏:左手“沈定剛”,右手裝置,AI子公司商業化不急》億歐網
[4]獨家專訪聯影集團董事長:我們的商業計劃書最初沒多少人相信》懂經
THE  END
尊敬的讀者朋友們,衷心感謝您訂閱《華商韜略》,為了便於您及時收到我們的最新推送,敬請星標華商韜略公眾號,感謝支援,期待長久伴您同行。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宋曉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圖蟲創意、東方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

‍‍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投稿、約稿、商務合作及建議
敬請聯絡:010-65580525
[email protected]  周總監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成長計劃】
簽約賬號【華商韜略】原創內容
◆◆◆
點贊”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