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代的標準往往由開拓者書寫。


過去五年,摺疊屏市場的一路狂奔,讓被寄予眾多厚望的中國智慧手機產業,發展出一個具有強大創新活力的分支。反饋到消費者一端,看到的是眼花繚亂的摺疊屏手機,在2024年迎來了新機型數量最多的一年:41款。
機海戰術之下,粗獷式的增長無法持續。
狂奔五年後的摺疊屏市場,也以2024年Q3出貨量同比首次下降,宣告逐漸進入調整期。更明顯的是,部分廠商在摺疊屏業務上開始收縮品類或暫停研發。Counterpoint Research預計,2025年將有32款新摺疊屏手機問世。
然而就在市場信心式微之際,華為作為摺疊屏領域的開拓者,再次給這個行業打了一針強心劑。
3月30日,正式開售的華為Pura X迅速引起了口碑發酵。在門店搶到首發的消費者在迫不及待開箱體驗之後,都表示「上手即真香」。還有更多路人也被此番熱鬧的景象吸引進店並拿起樣機體驗,足以見證華為在手機市場的號召力。

更重要的是,華為不僅有過硬的產品,還有專業的服務。在門店體驗樣機的過程中,消費者還能夠坐下來休息享受專業人員的介紹服務。這種服務並不是單純的賣貨導向,而是告訴使用者如何使用華為Pura X來解決生活與工作中的問題。在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時代,華為也展示出了一個科技品牌該有的情感溫度。

事實上,華為Pura X的首發熱銷和口碑發酵,揭示了當下摺疊屏市場的真正需要:一款為內容而生並且從消費者體驗出發的好產品。
消費電子的創新天平總是垂向用戶一端,只有真正解決使用者需求的產品,才能贏得使用者的「用腳投票」。在摺疊屏體驗逐漸邁向同質化的階段,華為Pura X之所以能夠實現口碑的溢位,是因為它既是首款全面搭載鴻蒙作業系統 5的移動終端,也是華為在三摺疊之後探索出的全新摺疊形態,完全以使用者需求為中心而設計的新形態。
華為Pura X不僅推出了月影灰、幻夜黑、零度白三款經典色系與型格紅、型格綠兩款先鋒色彩,與此同時,華為還藉此推出了12個月免息分期的優惠購機服務,透過每月最低僅需約625元降低使用者的換機門檻。另外,購買新機可以參與「鴻蒙有禮」活動,領取價值高達1200元+的權益禮包。新機使用者還能參加華為錢包「鴻蒙生態日日新」簽到活動領取隨機紅包。

圖片來源:@ice陳冰科技密碼
可以說,華為Pura X掀起了2025年第一輪摺疊屏手機的換機風潮。
要知道,當下的摺疊屏市場已經迎來了同質化競爭所帶來的體驗桎梏。一個明顯的趨勢是,「雙摺疊」成為智慧手機市場復甦的救命稻草,小摺疊則似乎淪為戰略性放棄的首選。
就在單點技術的突破無法迎來摺疊體驗升級之時,華為Pura X作為一款為鴻蒙5而生的新形態手機,如何透過軟硬體一體化協同做到「上手即真香」?

當鴻蒙5與1610闊型屏相遇:
軟硬體被重新定義
一個無法忽視的事實是:摺疊屏,最初是一個由硬體主導的產物。它的誕生不僅源於一場始於1974年的柔性屏革命,而且其早期的創新,都集中在柔性螢幕的研發、鉸鏈技術的設計以及整體結構的最佳化這些硬體層面。
至少在摺疊屏興起的最初幾年,消費者更關注的是這個從實驗室和展會上走出來的新物種,如何在保證耐用與便攜的同時從嚐鮮走到常用。如今五年過去,當螢幕摺疊、鉸鏈壽命、機身輕薄這些使用者痛點被逐個擊破,硬體創新逐漸走向了邊際效用遞減的境地。
尤其是當UTG超薄柔性玻璃成為高階機型的標配,水滴鉸鏈成為了市場主流的解決方案,摺疊屏普及化雖然促進了供應鏈的成熟和硬體成本的降低,但是也帶來了加劇了市場競爭,以中端機型為首的利潤率持續走低。
難道硬體創新沒有未來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當大模型走向移動終端,AI朝著作業系統底層滲透,萬物智聯的願景得以在同一套開發框架下走向現實,以摺疊屏為代表的創新終端還在進一步打破人們的想象空間。
曾幾何時,劉海屏、水滴屏甚至挖孔屏都是追求極致屏佔比在百分之几上所做出的妥協。但是隨著屏下技術、柔性屏封裝的進步,傳統螢幕形態被打破,追求極致屏不再由單一引數來決定,而是互動、續航、可靠性而綜合的體驗繫結。
這種對於智慧手機終極的探索,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考:那就是拋開手機這一傳統概念來審視移動終端,你會發現未來的世界是一個「萬物皆顯示」的世界——從2007年的電容屏,到2016年的全面屏,再到2019年的摺疊屏,一塊小小的螢幕早已成為我們與世界萬物,進行資訊互動的重要媒介。
摺疊屏的價值和意義就在於:在方寸之間實現娛樂、工作等更多資訊互動,這是一種以內容為中心的互動體驗升維。而這也是繼三摺疊之後,華為敢於再一次以罕見的1610闊型屏顯示比例,打破人們固有認知的原因。

首先在形態上,以往雙摺疊的外屏沿用直板機的修長設計,其螢幕比例大多介於19:9到21:9之間,本質上延續使用者直板機的使用習慣;而內屏則偏向1:1或1.1:1的正方形,適用於影音、辦公等各種「內容場景」。這種差異化設計背後,是操作習慣、內容適配與視覺體驗的綜合考量。
然而華為Pura X的螢幕卻打破了傳統,以16:10的黃金比例做到了直板機與平板之間的精準定位。它既保留了摺疊狀態下的移動便攜性,也做到了展開時比傳統直板機更大的顯示面積。
根據華為官方的資料顯示,這塊搭載華為臨境™顯示技術,擁有2500nit峰值亮度和120Hz LTPO2.0自適應重新整理率的螢幕,較直板機顯示面積提升30%。而這30%足以在你的手掌之間帶來直板機無法提供的「平板級」沉浸體驗。
正如前述所言,螢幕之於摺疊屏,不再只是顯示的工具,更是體驗的容器。華為Pura X這一獨特的螢幕尺寸創新,並不是單純為了定義大屏手機應該有多大,而是重新定義人與螢幕的新一代互動。
例如在遊戲場景上,對於《王者榮耀》《和平精英》這些熱門遊戲,16:10的闊型屏能夠顯示更大的縱向畫面。而玩家透過更寬闊的地圖視野來察看以往用直板機所不能察覺到的敵方蹤跡,能夠在酣暢淋漓的競賽中拓寬遊戲帶來的樂趣。

再比如觀影場景,相較於傳統主流的16:9,華為Pura X的16:10尺寸能夠增加30%的顯示面積。無論是電影、體育比賽,還是追熱門劇集和綜藝,使用者都能夠透過擺脫傳統上下黑邊帶來的視覺限制,收穫更加沉浸式的內容體驗。
在瀏覽內容方面,無論是看新聞、欣賞攝影作品,還是處理工作表格,抑或是展示PPT,在華為Pura X的橫屏狀態下都能夠展示更多的內容。這種資訊密度的提升,讓使用者無須用手指反覆縮小和放大。

而且像釘釘這樣的辦公軟體,也能夠顯示更多的功能,像聊天列表、任務列表、檔案列表讓使用者能夠在一部手機上處理更多事務,這對於移動辦公時代的生產力打造仍然起著尤為重要的意義。
最後則是資訊密度最高的閱讀。眾所周知,長時間的近距離用眼會導致我們的眼球調節痙攣,而華為Pura X的闊型屏打造出接近實體書16:10的顯示比例,讓一行可以顯示更多文字,從而減輕眼球過度使用的煩惱。
同時配合AI眼動翻頁功能,透過追蹤使用者的眼球運動軌跡,當用戶看到末頁時進行自動翻頁,從而打造出高資訊密度互動下的輕鬆閱讀。對於喜歡看書的使用者而言,讀完一本400萬字的小說,傳統觸控翻頁要操作2萬次,但是利用AI眼動翻頁平均每天可減少手動操作1500次。
除了重塑人與資訊互動的內屏,在傳統觀點裡被視為「中看不中用」的副屏上,華為Pura X也做到了革新。這一1:1比例3.5英寸的智趣外屏,不僅做到了有用——使用者無須展開內屏,就能夠快速在外屏上檢視時間、天氣、日曆、導航以及運動監測等資訊;同時也做到了有趣——擁有個性化主題以及各種外屏小遊戲,幫助使用者消磨碎片化時間。
能夠看到,真正改變人與資訊互動方式的摺疊屏,絕不只是停留於娛樂、觀影這些內容消費環節,而是滲入到工作、學習等核心生產環節之中。從遊戲和觀影,到瀏覽內容甚至工作,華為Pura X的闊型屏透過1610這一獨特比例,以更大的資訊密度展示、更強的資訊互動方式,重塑了人與螢幕的互動正規化。
如果說華為Pura X的闊折屏為摺疊屏行業提供了新的硬體思路,那麼雙模型加持的AI助手小藝和生態逐漸壯大的鴻蒙5系統,則讓華為Pura X實現了軟硬體層面的雙重迭代。
基於盤古大模型和DeepSeek的深度融合,如今的小藝實現了AI助手的全面進化——成為了情感與效率兼具的智慧生命體,更通俗來說她更像是一個「人」了。
小藝不僅能夠識別100+真實場景,精準理解使用者意圖並深度思考,還能支援多達11種情緒感知,透過識別使用者的語氣和呼吸節奏匹配情緒變化。即使是在摺疊狀態下,使用者只需要抬起手機,小聲對著麥克風說出指令,就能夠在不方便大聲說話的場景之下實現互動,解決了使用者大聲說話而暴露指令隱私的困擾。
其次是以分散式能力實現生態協同的鴻蒙5。
一方面,如今的鴻蒙生態正在不斷壯大。不僅有20000+的應用和元服務上架,還有著一批超過720萬的龐大開發者隊伍,可以說,覆蓋使用者吃穿住行日常所用的APP已經基本囊括;
另一方面,得益於鴻蒙5的分散式技術,華為Pura X能夠實現生態協同。像AI隔空傳送,使用者可以透過特定手勢「抓取」裝置上的圖片、音樂、影片,然後在另一個鴻蒙裝置上鬆開,從而「一抓傳送」。

更重要的是,華為Pura X搭載的鴻蒙5能夠做到自主可控。
就在安卓作業系統進入中國市場的第17年,谷歌最近宣佈將安卓系統的開發全面轉入內部分支,僅在新版本釋出時同步開原始碼。這一收緊開源生態的操作,又將透過增加開發者的適配成本來阻礙創新的步伐。
當開發者創新一端承壓,整個移動生態也會迎來使用者端的體驗停滯——更多的收費、更差的體驗甚至說變就變的行業規則,讓國內廠商與眾多開發者不得不開始警惕「開源依賴」背後的長期風險,不得不尋求一個自主可控的替代方案。
根據CounterPoint的資料顯示,2024年第四季度,安卓作業系統在中國市場佔比達到64%,雖然繼續領跑但也不斷面臨著鴻蒙帶來的競爭壓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或許華為Pura X搭載鴻蒙5正是一個能夠打破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生態「安卓依賴症」的選擇。
能夠看到,繼三摺疊之後,華為再一次推出了顛覆式的創新——以闊型屏和鴻蒙5的軟硬體融合,為未來的數字生活打造了移動終端又一個突破性樣本。正如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餘承東此前強調的那樣,這是一款專為鴻蒙作業系統 5而生的手機,實現「硬體、軟體、生態全新突破」。

華為Pura X從誕生到熱銷:
華為進入自由創新的沃土
「分化」是過去一年的摺疊屏市場的關鍵詞。
一方面是產品形態的分化。當體驗更接近直板機旗艦的雙摺形態佔據主流,而小折則由於外屏尺寸天然受限,難以直接複製成型的互動邏輯,各廠商仍然處於觀望和探索階段。
如果更粗暴地來講,小摺疊手機本質上是一臺可以摺疊的直板機。這也意味著,摺疊就是它最大的亮點。而無法與直板機拉開體驗上的差異,則成為了其被眾多廠商選擇「停更」的原因。
另一方面是品牌競爭的分化。當全球手機霸主三星在中國摺疊屏市場折戟,份額在2024年二季度跌至3%,而這也正是中國本土手機廠商帶動摺疊屏產業鏈崛起的縮影。
連續五年領跑中國摺疊屏市場的華為,在消費者心智中種下了「摺疊屏行業,只有華為和其他」。根據BCI的資料顯示,2024年華為在中國摺疊屏市場以51.29%的份額位居第一,並且在萬元以上的高階市場佔比超過85%。
這並不是歷史發展的偶然,而是智慧手機一個細分產業的從0到1的建立。
五年前的摺疊屏市場,消費者選擇一片荒蕪。尚未亮劍的廠商們還在解決螢幕摺痕、厚重機身、生態割裂等問題,而華為以破局者的姿態進入這樣一片技術無人區,透過堅定地戰略押注來帶動一個全新產業的崛起。
在硬體上,華為與柔性屏、UTG蓋板以及鉸鏈部分的MIM件、鋁合金材料、液態金屬等國產供應鏈深度協作,形成了小折、雙摺、三折以及闊折四大形態,精準覆蓋高階商務、時尚潮流、年輕消費等不同人群。
在軟體上,華為也與多方合作伙伴共創。從2019年首創平行視界,到2020年首創智慧多窗,再到2022年首創自適應UI引擎,這些降低開發者適配成本的系統能力,源源不斷吸引著更多開發者的加入。
五年後的摺疊屏市場,頭部廠商已經紛紛入局,市場競爭以標誌性的41款新機數量亮起紅海的訊號。而華為在以三折驚豔行業之後,再次以「闊摺疊」打破人們的想象空間,為進入調整期的摺疊屏行業注入活力。
正如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餘承東在此前AWE上接受央視主持人尼格買提採訪時提到,華為Pura X的誕生並非一時興起,而是華為團隊經過兩年多的精心打磨,經過多輪推敲和最佳化才跟大家見面。特別是鴻蒙作業系統 5的生態適配過程中,華為投入了巨大的研發資源,確保應用體驗達到旗艦級水平。

一個繞不開的問題是:為什麼是華為?
首先,華為擁有足夠的技術實力。無論是首創的鷹翼摺疊鉸鏈技術,還是雙旋水滴鉸鏈,抑或是三摺疊上最關鍵的天工鉸鏈系統,還是非牛頓流體材料與多向耐彎折柔性材料,這些涉及摺疊屏體驗最核心的硬體環節,華為都不計投入地研發和創新。
這種戰略定力讓整個摺疊屏行業從第一代華為 Mate X開始,都在摸著華為「過河」。而反過來,這種產業影響力也能夠讓華為擁有更多的底氣和資源去從事摺疊屏全新形態的開發。
其次,華為有著自研的鴻蒙作業系統 5。這種一次開發、多端部署的技術理念,讓更多鴻蒙生態裝置能夠從系統層面與華為摺疊屏相互協同。開發者不需要再面向一個全新的硬體形態和作業系統去重新開發,極大降低開發者的適配成本。
而這也是iOS和Android等作業系統目前難以逾越的創新優勢。當一個生態創新的入口被一個封閉式的作業系統所桎梏,所構建的圍牆花園縱觀獲得商業的成功,但實際上也阻礙了創新的步伐,讓使用者體驗停滯不前。
華為Pura X的誕生,象徵著華為已經進入一片自由創新的沃土。透過過去五年狂奔與積累,華為摺疊屏已經漸入創新佳境。在不斷滿足使用者期望的同時,也在持續打破人們對於未來數字生活的想象力邊界。
時代的標準往往由開拓者書寫。華為Pura X的熱銷,也意味著闊型屏之於摺疊屏行業是一種打破瓶頸的解題思路。當軟硬體關係被重新定義,華為Pura X將在重塑人與資訊互動的過程中,為使用者提供更加智慧化的便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