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家市值上4萬億美元的公司是誰:英偉達還是微軟?

在AI的狂熱推動下,微軟和英偉達的公司市值正邁向4萬億美元關口。
最新資料顯示,英偉達市值達3.89萬億美元,微軟市值達3.71萬元美元,雙雙逼近4萬億美元。

過去三年來,英偉達憑藉晶片需求激增,年銷售額增長超過10倍;近年來,微軟則透過與OpenAI的早期合作,將AI技術嵌入自身產品,說服大量企業和消費者客戶為其AI服務支付溢價。
然而,微軟的AI故事更為複雜,其市值在不到三個月內暴增1萬億美元后,市場對其估值的高倍數容錯空間已極為有限。媒體分析指出,以4萬億美元市值計算,微軟的預期市盈率將創20多年來新高。

英偉達:晶片霸主的順風局與潛在危機

英偉達的崛起幾乎完全依賴於AI熱潮。作為AI價值鏈上游的晶片供應商,任何涉足AI的公司幾乎都繞不開英偉達的硬體支援。
過去三年,其年銷售額激增10倍,未來三年預計仍將保持年均32%的增長。英偉達大客戶的資本支出計劃也顯示,短期內其晶片需求不會驟減。
然而,這種“全押AI”的模式也帶來二元風險。
一旦AI需求未如預期般持續,或其他技術突破削弱其晶片的不可替代性,英偉達可能迅速失勢。例如,今年1月,“DeepSeek”衝擊導致英偉達市值一週內蒸發20%。

微軟:AI增長的複雜博弈

微軟的AI故事則更為曲折。作為一家營收遠超英偉達的科技巨頭,微軟在AI價值鏈中位於下游,其增長依賴於企業和消費者為AI服務支付溢價的意願。
分析師估計,微軟Azure雲計算部門的AI服務在剛結束的財年收入約115億美元,同比增長一倍以上,但僅佔公司總收入的4%。這顯示AI目前仍是微軟收入的“小角色”。
微軟內部運營壓力同樣不容小覷。繼5月裁減6000個崗位後,微軟近日確認將再裁員9000人。
儘管其他科技巨頭也在透過裁員提升效率並加大AI投入,但微軟在員工人均年收入方面落後於大多數大科技同行,僅高於亞馬遜。據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資料,微軟需裁員8.4萬人才能趕上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效率水平。
與此同時,微軟與OpenAI的合作關係已出現裂痕。
此前,OpenAI曾計劃改變其公司結構轉變為傳統營利性公司,以擺脫既是受益者又是競爭對手的微軟。更令微軟擔憂的是,OpenAI有權在達到“AGI(通用人工智慧)”這一模糊門檻時限制微軟獲取其未來技術,這可能削弱微軟AI戰略的關鍵驅動力。
華爾街見聞此前提及,OpenAI與微軟2023年簽訂的百億合作協議因AGI條款觸發重大分歧。微軟要求刪除合同中允許OpenAI在達成AGI時終止技術授權的關鍵條款,但截至2025年5月談判仍陷僵局。
⭐星標華爾街見聞,好內容不錯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不代表平臺觀點,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