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們並不是貪心,她們太需要自己的價值能被看到。
作者:芒來小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婚姻家庭諮詢師,公眾號:“芒來小姐”(ID:ydsakyml)。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4天被騙66萬,
全職媽媽成被騙重災區
最近一則新聞上了熱搜。
江蘇有位鄭女士被“零基礎做副業”的兼職廣告吸引,下載了APP後參加了有聲小說和短劇的配音兼職,賺到了幾十塊佣金。
嚐到甜頭後的她,為了完成所謂“任務”,在4天內充值了66萬元,最終全部輸光。

這個熱搜讓我聯想起自己懷孕時加入的一個“準媽媽群”,平時這群人最愛聊的話題之一,就是“怎麼搞副業賺錢”。
當時,群裡有人推薦過配音副業,一個“過來人”分享了自己靠動嘴皮子,賺到幾千元零花的經歷,引起群友的羨慕和響應。
當時我覺得這事有點刻意,卻也沒多想,沒想到受騙上當的人還真不少!
根據公安部發布的《2023年電信網路詐騙犯罪分析報告》顯示,針對寶媽群體的教育相關詐騙案件同比上升300%;
另一項報告《2023年中國家庭教育消費報告》顯示:80%的寶媽曾嘗試知識付費或輕創業,主要涉及線上課程、繪本代理、AI網課分銷等領域。
「寶媽群體」,尤其是全職媽媽,成為被騙的重災區。
十幾年前“加工十字繡賺外快”、“學英語做翻譯”等騙局,透過貼小廣告、手機簡訊等方式小範圍傳播。如今舊瓶裝新酒,一種騙局可以經過網際網路包裝,達到數百萬、數千萬人次的傳播。
這些針對寶媽的騙局的真面目是什麼?為什麼拙劣的全套會引起那麼多人上當?如何辨別正常兼職和“殺豬盤”?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配音、繪本背後的“殺鳥盤”
你去各大問答平臺搜尋“2025有什麼適合寶媽的兼職”?答案一定包括:配音兼職和有聲書錄制,不少相關培訓都標榜“輕輕鬆鬆月入過萬”。
實際果真如此嗎?
我有一名做配音兼職的朋友,他入行喜馬拉雅FM平臺幾個月,錄音一小時能得到150元。由於新手之間競爭激烈,他一個月頂多能接3小時的活,光是報課、培訓、買裝置就花了近萬元。

他原本打算和老婆一起做配音兼職,但前段時間,AI配音擠壓了新手配音師的機會,像他這樣半路出師的新手幾乎無活可幹。
他的培訓費等相關“成本”回本遙遙無期,更別提月賺上萬了。
他告訴我,配音兼職行業的確有不少“全職媽媽”。她們利用帶孩子的空閒做配音,肯吃苦的話一個月能拿到四位數,但他認識的人之中,沒有人能夠經濟獨立的,更多是抱怨:重返職場太難,在家裡帶孩子沒有價值。
“手心向上的日子不好過,雖然錢少,但有一個掙錢的門路,心裡至少沒那麼焦慮。”“我本來是大企HR,全職帶娃才兩年,就已經跟社會脫節了。我投了好多簡歷、找了好多渠道,才找到這份適合我的兼職。”“老公雖然把錢都給我,但我心疼他一個人養家,想著能力範圍內,替他分擔一部分壓力。”

想掙錢,是驅動這群寶媽來做配音兼職的主要原因。也因此,一些灰色產業鏈利用這份焦慮,在兼職資訊裡埋入騙局。
最高檢2023年釋出一條普法影片,將詐騙分子的工作流程拆解為四步:誘鳥、喂鳥、醉鳥、殺鳥。
一名受騙網友在知乎上發帖,詳細描述了受騙流程和這四步一一對應——
首先,在網上釋出兼職資訊,附有大量好評圖、資料圖,吸引急於掙錢的人主動新增QQ,這個過程稱為“誘鳥”;然後,騙子引導對方交36元報名費,並承諾這只是押金,之後會和任務款一起返還,並在對方完成任務後打款報名費、酬勞。主動給錢、降低對方戒備心的過程叫作“喂鳥”;接著,騙子會持續釋出任務,等待對方完成後打款,幾次後,受騙者完全相信對方,這個過程叫做“醉鳥”;最後,騙子會藉口“申請新任務”,需要繳納更多報名費。如果拿不出錢,就引誘對方去各大貸款平臺借,並威脅“不繳費,任務完不成,之前的錢也沒法打給你”。這個過程叫作“殺鳥”,如果對方打款了,騙子就會不斷抬高報名費金額,持續“殺鳥”,直到榨乾受騙者。
市場上那麼多宣傳,究竟有沒有真實的配音兼職呢?答案是:幾乎沒有。
一位深度配音兼職、有聲書錄制的網友說:大甲方不care新手,小甲方沒錢打廣告,只會從圈子裡找熟人。市場上傳播最多的,其實都是“掛羊頭賣狗肉”的騙局。

除了配音兼職,還有另一項針對寶媽的騙局也很流行:繪本騙局。
騙子以“低門檻、高收益”吸引寶媽代理繪本,收取代理費後,不提供貨源或提供劣質產品。或者以各種理由騙取代理費,比如承諾會陸續返還費用、贈送繪本。
網上有寶媽支付5000元代理費後,收到的繪本質量極差,無法銷售;還有人聽信騙子承諾會返錢,準備拿72萬購買繪本。
一位睡前故事的繪本作者曾經告訴我,她在自己組建的寶媽讀者群裡,發現有人宣傳“繪本副業課程”。
廣告打得非常巧妙:從孩子英語成績不好入手,談到用繪本啟蒙孩子英語興趣,再談到繪本副業的引流技巧和運營方法。
她一句“自用省錢,分享賺錢”,令不少寶媽躍躍欲試。朋友和她私聊,她還想拉朋友入夥:“你每推薦一個人來做副業代理,就可以賺取60%的佣金。”
朋友立刻意識到:這就是傳銷騙局,把這人踢出群,並勸阻躍躍欲試的寶媽不要上當。可之後依然有寶媽找她抱怨:自己太想掙錢了,抱著“萬一能行”的心理找那人買了繪本,結果根本賣不出去,那人就開始勸自己發展下線……

朋友感嘆說:“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寶媽的圈子太封閉了,一天到晚圍著孩子轉,很容易被熟人推薦影響。加上寶媽內心孤獨、需要支援,一些看似能提供依靠的騙子就趁虛而入了。”
受騙後,
她們的第一反應是“瞞”
網上很多寶媽吐露自己的受騙經歷。她們受騙後,都流露了「羞恥感」:害怕告訴老公,害怕被認識的人知道,不知道跟誰說,只能上網傾訴。
有人一直瞞著家人,結果錯過了報警追賬的時機,被發現時錢多半已經追不回來了;還有人瞞不下去被老公發現,陷入深深的自責後悔,甚至出現抑鬱的情緒……
2023年,山東一位寶媽在他人的引導下刷單、下載涉詐APP,不到兩週,被騙了10萬。眼見要不回這筆錢,絕望之下的寶媽選擇跳樓,導致全身粉碎性骨折。
她的丈夫是一名貨車司機,為了照顧妻子不得不辭職。家中還有兩個年幼的兒子、身患多病的父母。救治妻子借來的幾十萬醫藥費不知道哪天才能還清。

受害者的遭遇固然令人同情,但網友的惡意卻讓人寒心。新聞在網上發酵後,評論區紛紛指責被害人的「貪心」——
“不貪心,不上當,很難做到嗎?”“自己就是貪心不足。”
電影《孤注一擲》中的那些口號“想成功,先發瘋,不顧一切向錢衝”,煽動著焦慮的寶媽們;片中詐騙頭目陸經理說的“不是我們壞,是他們貪”,也真實呈現了寶媽內心隱秘的羞恥——

“為什麼我會被騙?”“為什麼我沒發現對方是騙子?”“難道真是我太貪心了?”
事實上,在很多被騙的案例中,媽媽們並沒有指望一份兼職能夠賺多少錢,甚至能發財。她們想要的不過是一個穩定的收入,證明自己的勞動價值,獲得應有的報酬。
在絕大多數人眼中,依然是「靠老公養」。沒有尊嚴、沒有薪酬、沒有保障、更沒有信心和底氣。但市場上能提供給媽媽的工作機會如此之少,給騙子以可乘之機。

每個脆弱的人群
都有自己的騙局
一旦女性選擇辭職帶娃,就陷入了結構性困境:無論工作做得多好,都得不到社會肯定和勞務酬勞,她們的自我價值完全被埋沒在紙尿褲和奶粉中。
明明付出不比別人少,可週圍人預設自己“手心向上”,因為錢不是自己掙的,每一次花錢都心驚膽戰、謹小慎微;
丈夫事業做得越來越好,而自己原地停滯不前,甚至無限期倒退,完全跟不上丈夫的步伐,與世界脫節的恐懼越來越深;
為了生育不得已丟掉工作,再想重回職場難如登天,連跑滴滴送快遞都因為要帶娃、做不了,只能上網拼命搜尋適合自己的兼職。
這些,都是寶媽群體真實的焦慮,也是她們急於掙錢、導致被騙子矇蔽的根本原因。

心理學中有一個登門檻效應:一旦我們接受了別人一個小要求,為了避免認知失調,或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好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比如,一次投資上萬會嚇退大多數寶媽,但自掏腰包給寶媽投資,她們嚐到甜頭後,再要她們繳費上千元、上萬元,就要容易多了。
“登門檻效應”適用於任何群體。不止寶媽,每一類人群都有專門針對他們的、精心打造的登門檻騙局。
比如獨居老人,就很容易被騙子的情緒價值吸引,甚至跟子女翻臉。
68歲的周老師,每個月退休金6800元,但有5000元流向了各種養生產品。平時,銷售的小姑娘對周老師噓寒問暖,上次為了賣細胞修復倉,足足跟周老師聊聊3個小時的家常,比跟女兒半年多的話都多。
另一位廣州72歲的獨居老人也是如此,他長期購買保健品,累計花費超過60萬,子女發現,所謂的“抗癌神藥”不過是普通藥品。但老人拒絕承認騙局,表示銷售人員比子女更關心自己,雙方對峙報警後,商家退還了部份款項,但家庭關係嚴重破裂。
北京某養老院的“親情觀察實驗”顯示:當子女連續五天傳送超過30秒的語音,老年人購買保健品的機率下降47%。

話題回到的「寶媽被騙」案件中也是如此。
杜絕此類事情一方面發生需要警方助力,打擊詐騙團伙。另一方面,媽媽們也要增強安全意識,下載反詐騙APP,多瞭解各種騙術的套路。
但與此同時,如果媽媽們的付出能被家人看到,她們的心理狀態能被關注,騙子就很難趁虛而入。

-
出國留學導師微訊號:guanjia333 -
學齡前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2 -
小學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3 -
初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1 -
高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