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與烏克蘭達成了一項礦產資源協議。
這份協議真能給烏克蘭帶來和平嗎?
很難。原因之一是資本力量始終重點關注的是如何獲利,而不是別的。
俄烏衝突的爆發有其複雜的歷史和地緣背景,包括北約東擴、俄羅斯的安全關切,以及烏克蘭的民族主義情緒。然而,資本力量在戰爭中的作用卻不可忽視。
根據協議草案,美國將獲得烏克蘭未來礦產資源(如鈦、鋰、稀土等關鍵礦物)以及石油和天然氣收益的一半。這些資源對現代經濟至關重要,尤其是在綠色能源轉型和高科技產業中。
協議還提到,美國將“支援烏克蘭爭取安全保障”,但這一表述非常模糊,並未明確美國是否會直接提供軍事保護。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邁克·沃爾茲聲稱,美國對烏克蘭資源的投資本身就是“最好的安全保障”,因為美國的經濟利益會促使其阻止俄羅斯進一步侵佔烏克蘭的資源。
這種說法經不住推敲。
當然,最重要的是,這份協議的核心並非單純的經濟合作,而是資本力量在戰爭中的逐利邏輯的產物。
美國透過協議不僅獲得了對烏克蘭資源的控制權,還試圖將烏克蘭的經濟命脈與自身利益深度繫結。
這種模式實際上是資本力量利用戰爭創造的混亂,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烏克蘭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全球6%的鈦產量、歐洲三分之一的鋰儲量以及大量稀土礦物。這些資源對美國資本至關重要,尤其是在與中國競爭的背景下。
透過協議,美國資本力量不僅獲得了資源開發的優先權,還進一步削弱了俄羅斯在東歐的經濟影響力。
戰爭讓資本力量能夠以“援助”的名義進入烏克蘭經濟,並透過協議鎖定長期收益。與此同時,美國軍工企業和能源資本也透過戰爭獲利,進一步鞏固了資本在全球經濟中的主導地位。
烏克蘭的許多礦產資源位於靠近前線的地區,甚至部分資源已被俄羅斯控制。因此,對這些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很可能會加劇烏克蘭的安全困境。
例如,頓巴斯地區的煤炭和南部的油氣資源都處於衝突區域。即便美國以協議的形式控制這些資源,俄羅斯仍然佔據地理優勢,可以輕而易舉地對其實施威脅,也可以借這些資源來提高要價。
美國在協議中並未提供明確的安全保障,而是將責任推給歐洲。這種模糊態度讓烏克蘭在面對俄羅斯威脅時更加孤立。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明確表示,烏克蘭軍隊將繼續作戰,除非停火協議中包含具體的安全保障。然而,美國的態度表明,它更關注經濟利益,而非烏克蘭的實際安全需求。
美烏礦產協議是資本力量在戰爭中逐利的典型案例。
資本力量與地緣政治擴張往往是相輔相成的。北約的東擴不僅是安全問題,更是資本擴張的體現。每一個新加入北約的國家,都會帶來軍備採購、基礎設施建設等經濟機會。而烏克蘭作為資源大國,其加入西方陣營的潛在經濟價值更是不可忽視。
如果將俄烏戰爭比作一場戲劇,那麼資本力量就像是幕後導演。它不會直接出現在舞臺上,但它的手卻無處不在。
戰爭的每一幕,資本都在幕後推動情節的發展:
當戰爭爆發時,資本透過軍火和能源獲利;
當戰爭持續時,資本透過援助和協議鎖定未來收益;
當戰爭結束時,資本透過重建和資源開發實現長期控制。
這場戲的演員是國家和軍隊,而資本則是那個掌控全域性的無形之手。
協議揭示了資本力量如何在戰爭中扮演幕後推手,如何利用衝突的混亂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透過這份協議,美國資本不僅獲得了經濟利益,還試圖透過資源控制影響東歐的地緣政治格局。
從特朗普最近的一系列交易型外交和經濟舉措中,可以清晰看到站在背後的資本力量的巨鱷。
美國優先就是要讓美國資本力量更強大,任何挑戰或阻礙美國資本獲益的力量都必須加以遏制,盟友也一樣。
26日,特朗普在一場內閣會議上提及歐盟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針對美國(to screw us)”,並計劃向歐盟商品徵收25%的關稅。
當前,國際體系正處於劇烈變動中,我們需要更多地關注美國資本力量是怎樣與全球地緣政治之變加速互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