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8講:銀行貸款創造新的信用媒介
信用媒介的彈性理論,是現代銀行理論研究的核心。這個理論認為,信用媒介(比如鈔票、存款等)能夠根據經濟活動的需要自動調整其數量,以滿足社會對貨幣的需求。然而,米塞斯指出這個理論與實際情況並不完全一致,或者說人們對它的理解和解釋有誤。信用媒介的自動調整機制在現實中並不存在,或者至少不像理論所描述的那樣有效,對這個問題的分析可以用來反駁那些反對數量理論的觀點。
圖克、富勒頓、威爾遜等早期經濟學家認為,銀行並不能隨意增加或減少鈔票的流通量。他們認為,鈔票的流通量是由社會對支付手段的需求決定的。也就是說,如果經濟活動中的交易次數和金額增加,那麼所需的支付手段(鈔票)也會相應增加;反之,如果交易減少,鈔票的需求也會減少。他們認為,鈔票數量的變化是經濟活動變化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因此,銀行的行為是被動的,它們只是根據經濟活動的需要來調整鈔票的發行量,而不是主動影響經濟活動。如果銀行試圖增加鈔票發行量,超過了經濟活動實際需要的範圍,那麼多餘的鈔票很快就會被退回銀行,因為市場上並不需要這麼多鈔票來進行交易。相反,如果銀行減少鈔票的發行量,其他銀行會迅速填補這個空缺,或者社會會創造其他形式的支付手段(如匯票)來替代鈔票。
銀行學派的理論家們認為,存款和鈔票在本質上是相似的。這意味著,無論是存款還是鈔票,它們都可以被視為信用媒介,用於滿足社會對貨幣的需求。這一觀點在今天人們對信用媒介彈性理論的理解中得到了體現。信用媒介彈性理論的核心在於,信用媒介(如存款和鈔票)能夠根據經濟活動的需要靈活調整其數量,以滿足社會對貨幣的需求。
根據這一理論,信用媒介會根據經濟活動的需要回流到銀行。這種迴流可以是透過鈔票兌換現金,也可以是透過要求提取存款。重要的是,這種迴流並不是因為人們對銀行失去了信心,而是因為經濟活動的正常波動。當經濟活動減少時,人們對貨幣的需求也會減少,信用媒介自然會迴流到銀行。這一觀點與圖克(Tooke)及其追隨者的理論是一致的,他們都認為銀行的行為是被動的,信用媒介的流通量是由經濟活動的需求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