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探.流離島影|限時兩週免費看

2025年春季TIDF再度和歐洲紀錄片影音平臺DAFilms合作,將去年策畫的節目“時光臺灣:流離島影”系列的11部作品搬上線,並協同Taiwan Docs臺灣紀錄片海外推廣平臺,精選5部近年臺灣創作者以離島為題的作品一同展映,呈現出不同年代創作者鏡頭下臺灣離島的多元樣貌。
本檔節目共16部作品將限時兩週開放全球免費觀看,主影展有片沒補齊,或是想延伸觀看新作的觀眾們,敬請把握此次的線上展映
註冊DAFilms,即享下方全片單兩週免費看(3/10-3/23)
放映時段依影音平臺所在地之歐洲中部時間(CET)為準(UTC+1)
▍如何觀看?▍
dafilms.com官網右上角點選【Login】跳出登入及註冊視窗 ➤
登入已註冊帳號,或至視窗最下方【If you're new here, please create an account】➤
申請加入DAFilms帳號 ➤成功登入後即可免費觀賞本節目
✺ “流離島影”計畫:
南之島之男之島
李孟哲 LEE Meng-zhe. 2000 16min
東沙島位於南海的數百座島礁之中,島上只有阿兵哥駐守,是南之島,也是一座屬於男人的男之島。一群大男人被禁錮在這個人人慾逃離的島上,影片音畫分離,透過國防部宣傳語彙、收音機廣播其他語言,種種外在聲音賦予觀看的多重視角。  
李孟哲:“我們常常自以為是,習慣了用某一種方式,來看、來聽、來理解事物;我也犯了相同錯誤,在拍攝這部片子之初。不是我選擇了主題,是主題選擇了我。”
噤聲三角  
沈可尚 SHEN Ko-shang 2000 19min
人的遷徙史決定了臺灣北邊這三座島礁的命運,於是,噤聲許久的“非人”們藉著影片說出另一個真實。實驗性的音樂與影像辯證,呈現對島上面貌的不同詮釋,是試探、適應,是百科全書式說明,也是粗暴的命名——關於這靜默的三角。  
沈可尚:“原本是以一個所謂邊陲發聲的觀點進行這個計劃,現在,我有點擔心這樣的觀點是種妄念。至少對‘北方三島’而言,如果我們講的是尊重土地、尊重自然,那麼我們也應該學習真正的放棄。或許以我的觀點……它們的沉默,恐怕才是最適切的發聲。”
03:04 
黃庭輔 HUANG Ting-fu 2000 17min
沒有變動的時間,沒有目標的等待,沒有期待的期待⋯⋯金門島上,一桌撞球的碰響、一串電視節目的跳接、一碗泡麵的輕煙、一件迷彩服的陽光、一刻鐘的假寐夢緒。老人等待棺材、小孩等待脫離島嶼、阿兵哥數著饅頭等待退伍。樹等待風、風等待石、石等待歸人、而我等待電影的結束。  
黃庭輔:“這是我的故鄉,當我第一次拿起攝影機為你讚美時,見到的卻是你被遺棄的臉。只有16分鐘,但我的心情如此沉重與恐懼,那個島,想回不知如何回的島嶼, 我想這是部不敢讓(金門)島民看到的電影⋯⋯”
鄉愁對話錄
李泳泉 LEE Yung-chuan 2000 21min
遷村到宜蘭20幾年的陳啟耀說:“每一次到外海捕魚,都想靠近一點看看龜山島,即使多看一眼也好。”所有兒時的記憶、美好的人情味都跟著遷村埋藏在龜山島上。在遷村的島民心中,看著當初被迫離去的家鄉,如今變成遊客“自強活動”的遊樂場,不免透露幾許不忍和不安……
李泳泉:“我本來以為龜山島跟自己的關係很近⋯⋯事實上卻是一廂情願的,是自己想的。到底應該站在他們的立場,還是我的立場?我的立場又是憑什麼?自己很拿捏不定。這部片子是要替他們講話呢?還是拍得讓大家看了之後,想去那裡觀光呢?到後來,我發現一切都是為自己的鄉愁而拍。”
基隆嶼的青春紀事 
吳介民 Jimmy WU 2000 17min
對摸不著、看不到它的大多數人來說,基隆嶼是不存在的。除非你信仰,並試著踏上這塊土地。基於對於事實的不確定,造成了對生命的不確定,但往往也因為如此,我們獲得了更多的自由。這是一部記錄意識的紀錄片,也是一部記錄紀錄過程的紀錄片。讓我們對“紀錄”這樣一個名詞加以深刻的思考。  
吳介民:“心變的比身體還快,所以永遠無法記錄下什麼,有時候一直想說,如果讓自己單純一點會不會好些,可是我偏偏就是不願放棄。當所有情況充滿垃圾的時候,你為什麼還在要求精品?島嶼所在的地方是一個婆娑世界,所以完美與缺陷一直並存……”
清文不在家
郭珍弟KUO Chen-ti 2000 35min
造屋,是清文長久以來最想為父母做的一件事。為了蓋屋,他們用完最後一點現金,清文只好留下未完成的新家,再度離開蘭嶼到臺灣工作賺錢。達悟族一年一度的飛魚季即將開始,清文的母親仍不知道孩子會否回家⋯⋯  
郭珍弟:“這幾年往返臺灣與蘭嶼的歲月中,我與清文分享了許多快樂時光。我一心希望為清文在蘭嶼的生活留下一些影像紀錄,也為他量身打造了一個劇本。然而,幾年的等待,當我終於得到一點點拍攝影片的贊助時,他卻已經離開蘭嶼了。”
西嶼坪
朱賢哲 CHU Hsien-che 2000 31min
西嶼坪是澎湖南方四島之一,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島上,從全盛時期200多人定居,到1999年僅剩四戶人家與四名駐島警察。孤立與遺忘是這座島嶼的特質,攝影機凝視被邊緣化的他們,見證生命在此被遺忘,卻也快樂又卑微地生活著。  
朱賢哲:“你只要站在島上一個最高的地方,早上你可以在那裡看日出,下午你可以在那裡看日落。你在一個點,就可以360度把這個島看完了。感覺上,你能著陸的地方很小,可是你的視野又非常、非常的開闊。”
馬祖舞影
簡偉斯 CHIEN Wei-ssu 2000 24min
影片以一位女性舞者的四個舞蹈段落呈現感受,並交叉剪接馬祖人的心聲、軍人到此當兵的心情,以及臺灣拍攝者初訪此地的見聞。面對駐軍不斷減少,兩岸情勢渾沌不明,馬祖人對於己身未來充滿不確定感。而馬祖的問題,其實也是臺灣的縮影。
簡偉斯:“或許基於一種反動的心情,我告訴自己決不要拍歷史悲情、決不要強調軍人與戰爭,而是問有沒有馬祖人的故事?於是追尋一位舞者的身影,開始了對馬祖的探尋。”
誰來釣魚®?
陳芯宜 Singing CHEN 2000 16min
古人為釣魚島取了有趣又悠閒的名字。但如今,島嶼象徵的意義已不再那麼單純,更不能用“證明是誰擁有的”就可以解決。本片希望能跳脫愛國思想的盲點,從人的觀點出發,去探求屬於這座小島的個人、自然與國家間的衝突和出口。  
陳芯宜:“與其說我在拍攝釣魚島,倒不如說釣魚島在拍攝我,或者釣魚島反射了我。 從來都不覺得釣魚島會對我很重要,到現在(2000)還是這樣,不管我研究了多少有關該島的資料,我愈瞭解它,就愈不想理它,讓它安安靜靜躺在那是我最大的心願。”
輻射將至
周美玲 Zero CHOU 2000 24min
1998年初,鄰近金門島的烏坵被宣佈為“核廢料最終儲置場”優先預定地。核廢將至,居民惶恐地抗爭,卻無人聽得懂他們口中的莆田話,核廢陰影侵襲著島嶼。與此同時,臺電傳出提供探勘費,腳下的土地與眼前的金錢,搖擺著島民茫然的心。  
周美玲:“⋯⋯然而今天,我們卻仍然以離島人口的稀少做藉口,企圖進一步榨取境內僅存的淨土。 如果不是核廢料的陰影籠罩,島民的生活幾乎是與世無爭、自得其樂的。但輻射將至的陰影,很快籠罩著島嶼,也籠罩了人心。”
浮球
李志薔 LEE Chih-chiang 1999 24min
小琉球孤懸臺灣外海,狀若一漂流之球,古名之曰“琉球”。其島外圍另有一群漂流的浮球,它們是大陸漁工的船屋,俗稱“海上旅館”,終年在此浮浮沉沉。影片以三章節鋪陳,借海上浮球飄流的命運,訴說人性,也暗喻小琉球島的命運。   
李志薔:“⋯⋯原本快樂得像海外渡假旅行,結果一進入拍攝期間,一行人除了攝影師寶島之外,其他人全吐了。一天八、九個小時待在髒臭、油汙的船上,不能上廁所,吃不下他們的飯,只能不斷抽菸,不斷和他們打成一片。然後,睡眠不足的人就先吐了。 有些地方說遠不遠,幾十分鐘的航程也就到了;但人,能不能在那裡生根?這是我思索離島命運的起點。”
✺ Taiwan Docs精選:
撿起放下墜落提起
別怕(迷彩的你)
北固礁
在馬祖,她一無所聞。她聽聞一切。
鐵甲元帥-龜島
重探.流離島影
作者:陳婉伶
“流離島影”拍攝計畫,緣起於總策劃周美玲導演想拍攝臺灣各離島的想法,她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創作者──有的原本就是同公司的工作夥伴,有的是曾在不同拍攝合作中共事過的同儕,在某次聚會酒酣耳熱之際的你一言我一句中,大夥帶著一點衝勁決定將想法付諸行動,更在日後多次具體執行的來回討論中,逐漸凝聚共識,最後邀集十二位導演在彼此的協助下,完成這項繼往開來意義重大的拍攝計畫。而這十二位導演日後在影像創作領域、學術研究、影像培力中,也都迸發出絢爛光彩。在2024年的現在,回望這十二部作品,也不難窺見這段拍攝製作經歷,在他們二十四年來的影像生涯中,留下的深淺痕跡。
回到1999年,在臺灣對“紀錄片”尚無多重定義的年代裡,導演們面對眼前計劃充滿創作的可能性。然而在經費有限的狀況下,天馬行空的創意也必須透過精打細算來實現,除了東奔西走尋找各種願意投注資源的單位,創作者也在有限條件下,迸發出許多混搭式的“貧窮美學”,面對自己選擇(或被分配到)的島嶼,皆試圖打破紀錄片框架,奮力在充滿未知的拍攝中,散射出各自所關注的島嶼面向。
創作的起點或許只是一股傻勁衝勁,但這些作品中,無論是保留了創作者自身的迷惘或清晰,及臺灣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局勢,抑或是文化中消逝或轉變中的某種精神與身體姿態。他們以影像為那個曾經存在的世界,留下充滿活力的註腳。原名為“離島顯影”的計劃,便是島影在影像與意識中,逐漸顯現的過程。
粗略回顧臺灣紀錄片創作演變歷程,從解嚴前由官方掌握的新聞局與製片廠所製作的政宣紀錄片,到“綠色小組”以民間非主流影像製作,企圖衝破老三臺時期的主旋律,以快速、粗糙、直接的風格,記錄街頭狂飆的八〇年代,在進入九〇年代後,隨著影片產製門檻降低、社群影像創作人才培育有成,除了各種承襲八〇年代影像風格的社會運動紀錄片外,亦是許多受到《人間》雜誌啟發之影像工作者,以蹲點拍攝方式,大量產出富人道主義與弱勢關懷精神之紀錄片的時期。
數十載的流轉中,各種議題與形式美學從邊緣變成主流,再遭後起的邊緣策反,而這些反動的邊緣,或許又成為某一種主流,而臺灣紀錄片的創作脈動不斷從邊陲看中心,再來到中心望向邊陲,進而形塑出多元觀點與意識的立足點。“流離島影”由“螢火蟲映像體”創立人董振良導演於2018年捐入國家電影資料館(現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2023年進行數位化掃描,於2024年第14屆TIDF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時光臺灣”單元中展映,許多當年仍青澀的創作者,如今已然是臺灣影像創作的中流砥柱,亦有創作者已不在人世,然而,此刻回望“流離島影”,在紀實影像的長流中,或許亦可被視為千禧更迭之際,對於紀錄片之形式美學與議題追求的一種反動精神,即便其後評論與研究者,乃至於觀眾對這股反動成果的褒貶不一,但或許正是這種定義上的不確定性與不穩定性,更奮力地撐出臺灣紀錄片創作的十色光譜。
資料來自:www.tidf.org.tw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