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chelle Kraft 2025年6月24日
原載於藝術雜誌Glasstire (詳見文末連結),經同意翻譯轉載
1972年2月,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在歷史性的訪華之旅中,於長城上展望道:“我希望美國人民有機會認識並更深入地瞭解中國人民。”他繼而強調:“最重要的是,我們應當擁有一個開放的世界。”在當時冷戰與越南戰爭並存的地緣政治背景下,尼克松對開放的期待雖考量國家利益,但彼此理解本身即具內在價值。這位美國第37任總統所認識到,這種相互理解或許唯有透過真正意義上的交流與對話才能實現。
中國藝術家翟優在《以藝通心——中美藝術交流展》前言中表達了類似見解。他寫道:“藝術承載著不同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審美理想,是促進理解、凝聚共識的重要媒介。”這場由江蘇省中國畫學會與美國艾比林基督大學(Abilene Christian University, ACU)聯合主辦的藝術展,於5月15日至6月15日在南京源美術館展出,並計劃於次年前往德克薩斯州巡展。
來自艾比林的藝術家、教授、ACU藝術與設計系主任羅伯特·格林與中國的翟優(江蘇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和王蘇源共同擔任本次展覽策展人。展覽彙集了20位藝術家的80件作品,其中包含8位美國藝術家的作品。翟優表示,此次展覽旨在透過文化對話,進一步促進中美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與聯絡。
格林攜三位美國藝術家艾倫·史密斯、劉紫琪以及ACU藝術系教授肯尼·瓊斯一同赴江蘇南京參展。美國藝術家趙建民和王慶祥則在中國與他們會合。展覽開幕期間,美國代表團還參加了一系列社群文化交流活動。德州藝術家邦妮·利博維茨和滕京伊的作品也在展覽中展出,但他們本人未能隨團。
這場中美聯合展覽的醞釀過程頗為曲折。早在2021年,格林經ACU華裔同事方柏林博士推薦,接觸到中國藝術家盛東橋的作品。他回憶道:“我一看到他的畫作就覺得與我有共鳴。”兩人都深受10至17世紀中國山水畫的影響。“他用一種讓傳統煥發新生的方式作畫,而我的作品則聚焦於與地圖製作歷史相關的符號與痕跡。”
不久後,格林提議共同辦展,盛東橋也欣然同意,但因疫情影響,計劃被迫擱置。然而,這一設想卻為日後更大規模的“以藝通心”奠定了基礎。後來,格林受邀向中國駐美大使館文化和旅遊官員介紹展覽構想。透過中國大使館,他與同樣尋求中美藝術合作機會的翟優建立聯絡,從而促成了此次展覽。
展覽以中美藝術對話為主線,將中國傳統繪畫與美國當代繪畫並置,正如格林早期觀察到他與盛東橋作品之間的關聯。展覽前言寫道:“中國畫的深邃魅力……與美國藝術的多樣創新形成對照。”(展覽作品還包括版畫、陶藝和雕塑。)儘管創作手法迥異,東西方藝術作品之間卻彷彿進行著視覺上的對話。
例如,中國藝術家高雲的水彩畫《山水之間得其樂》描繪了一幅奇幻而又自然的景象,展現水與山之間的和諧共生。岩石如永恆的守望者般從平靜的水池中升起,遠處的群山被雲霧環繞,溫柔延展。畫面以灰褐、青綠為主調,構圖線條分明。
而格林的作品《洪流之四》則展現出一場混亂的水災,水的力量壓倒陸地,洪水肆虐,河流、風暴與浪濤交織在一起,重新塑造了地貌,也改變了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高雲畫中的岩石在此僅為一角,幾乎淹沒在洪水的邊緣。色彩與線條交融如水,彷彿書法筆畫試圖維繫這一切。兩幅作品猶如硬幣的兩面:自然既仁慈,又威嚴。

邦妮·利博維茨的抽象畫《海倫》以輕盈的色彩層疊,令人聯想起Helen Frankenthaler、Franz Kline乃至Larry Rivers的作品,與中國畫家趙治平的《展翼飛天界》形成回應。兩位藝術家都在作品中融合了具象與抽象、物質與靈性的表達。前言稱:“中國藝術家透過山水、花鳥表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而美國藝術家則從當代角度探索材料與形式的邊界,展現他們對社會與自然的獨特觀察。”兩者共同構成了“藝術語言的對話與深層次的文化互動。”
肯尼·瓊斯在接受採訪時提到,他的作品因翻譯誤差,從原題《超越物質》變成了《心與物》。他指出,這種“誤譯”反而帶來一種陰陽對立卻統一的東方哲思。他的畫作《心與物》出自“重寫”系列,以黑底鋪陳白、灰、紅色線條和生物形態圖案,宛如西方形式下的中國卷軸畫。他回憶道,一位中國觀眾在即興點評中將其雲狀圖案與中國傳統的“祥雲”圖騰相提並論。交流中,瓊斯發現德里達的“重寫文字”理念與對方關於記憶層疊的觀點不謀而合。
除了展覽,主辦方還組織了豐富的延伸活動。開幕式上,中美藝術家共同在宣紙上合作創作了一幅畫作,包括荷花、仙人掌、鳥類及抽象元素。(中國宣紙集團有限公司是展覽協辦單位之一。)美國代表團還參觀了寧海中學和安慶師範大學的美術系。
這些訪問對美方代表啟發頗多。格林指出,中國藝術教學目標偏向西方傳統,強調對文藝復興大師作品的臨摹,具備極高的寫實與構圖能力,“這些學生的基本功遠勝美國同齡人。”但他也指出,這種方式類似於19世紀歐洲學院派教育,“缺乏對創造力與創新的培養,這是中美視覺藝術教育的關鍵差異之一。”在中國,藝術被期待延續傳統;而在美國,藝術則鼓勵突破傳統,彰顯獨特性。
儘管如此,中國主辦方也對20世紀的美國抽象藝術頗感興趣。美方一行還參觀了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紙製作工坊。瓊斯回憶說:“當我走過紙廠大門時,接待人員指著一個警告標誌笑說:‘你已經走到了羅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當年都無法踏入的區域。’”
對格林而言,這種接待與開放表明中方真誠願意對話與交流。他說:“主辦方對我們的藝術理念和創作方式都表現出極大興趣。”他強調,整個交流過程充滿了真誠、傾聽與思辨的精神。他的感受正與尼克松當年站在長城上發表的講話遙相呼應:
“我希望我們此行的一個成果,是讓這堵牆——無論是實質的,還是意識形態與哲學上的——不再分隔世界人民,讓人們,無論背景如何,都能相互溝通、相互瞭解,並在彼此的事業中分享與合作,共同走向和平與進步。”
據格林透露,這種對話仍將繼續。ACU計劃於2026年1月在德克薩斯州艾比林舉辦一場中美藝術作品的回訪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