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洛杉磯進入高溫,各地泳池也紛紛開放,游泳成了民眾的降暑方式之一。去年12月,哈岡曾發生一起悲劇,一名5歲男孩在家中後院泳池玩水時,不幸溺水身亡。

據美國消費產品安全委員會的資料,每年平均有近400名兒童在游泳池溺水喪生。
洛杉磯華人游泳教練指出,有的家庭泳池缺乏了基礎的救生裝置,他建議家長在泳池中安裝兒童安全設施,例如在泳池岸邊加上一圈護欄,避免孩子滑入;平常在泳池中放置一些漂浮物和救生圈,不慎落水時能夠本能的抓住;救生圈上還可以纏繞繩子,方便抓住時不打滑。如果泳池很深,例如4米深的泳池,比兩個成年人還要高,那麼在泳池壁上要安裝足夠的扶手,當游到精疲力盡時,能夠伸手就夠到扶手。
他認為,孩子從5歲開始就要學游泳,從小習水性,在水裡就不恐懼。 「前兩節課就學水面漂浮。其實躺在水上漂,也需要練習,並不好學。因為真的掉進水裡時,在緊急情況下很容易緊張,一旦心裡緊張,就慌得什麼都忘了,如果嗆水了甚至都不能呼救。所以一開始游泳就要學漂浮技巧。」
引述:他強調,不會游泳的人不慎落水時,要保持冷靜並採取正確的自救措施。首先是克服恐慌情緒,避免掙扎,因為掙扎會加速體力消耗,導致身體下沉。其次是嘗試仰漂在水面,全身放鬆,頭部後仰,口鼻露出水面便於呼吸,身體放鬆呈「大」字展開,雙臂自然張開,雙腿下垂,利用肺部的浮力保持漂浮狀態。即使不會游泳,正確漂浮可維持數小時等待救援。
此外,如果周圍有可抓取的漂浮物,如木板、塑膠瓶等,迅速抓住藉助其浮力保持自身漂浮;在保持漂浮的同時,儘量減少不必要的動作,以儲存體力。要注意的是,在深水區中不要試圖站立,因為深水中直立會加速下沉;衣物和鞋子通常不會顯著影響漂浮,無需急於脫掉。冷靜利用浮力,減少動作體力消耗,能夠爭取更多救援時間。
不過,即使是熟練的游泳者也可能因多種原因導致溺水事故,主要包括:過度疲勞;肌肉抽筋,在冷水中游泳或熱身不足時,肌肉可能突然抽筋,特別是腿部抽筋會使人無法遊動,增加溺水風險;還有身體突發狀況如心臟病、腦梗等,游泳時發病會失去意識或行動能力;長時間冷水浸泡導致體溫過低,也會導致肌肉僵硬甚至昏迷。
關於降低游泳風險,餘陽總結道:首先要避免獨自野泳,要在安全的游泳環境內,不要挑戰能力範圍之外的水域;其次,在下水前活動身體,做好熱身防護,避免抽筋;水性好並不等於絕對安全,萬一在水中遇到危險時,保持冷靜,漂浮呼救,而非拼命掙扎;最後,儘量結伴遊泳,互相照應,尤其是在海邊或開放水域。
來源 | 星島日報

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