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利暴降70%,華熙生物交出最差“成績單”

作者丨黃藥師
圖片丨圖蟲創意、東方IC、網路
來源丨市值觀察(ID:shizhiguancha)
“玻尿酸大王”華熙生物,正面臨著史無前例的嚴峻考驗。
2024年,華熙生物步入“變革元年”,其對公司戰略規劃、內部組織架構、產品策略等,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調整。
如今看來,上述舉措的效果尚未顯現,而華熙生物身上的“痛感”愈發強烈。
2月28日,華熙生物披露了2024年業績快報:營收53.71億元,同比下降11.6%;歸母淨利潤1.64億元,同比下降72.27%;扣非淨利潤為1.01億元,同比下降79.36%。
圖源:華熙生物公告
拉長視線看,這是公司自2019年上市以來,交出的最為慘烈的“答卷”,不僅“滑坡”幅度最大,且還出現單季虧損。
01
“餘糧”被誰吞食了?
淨利潤暴跌70%,是誰吞食了華熙生物2024年的“餘糧”?
按照官方給出的解釋,主要有五大“元兇”:佔比較高的功能性護膚品業務仍未止跌;計提大額減值準備1.9億元;佈局再生醫學、功能性食品等新興賽道,投入超過1億元;推進供應鏈改造和貫徹管理改革,相關費用總共增加超1.7億元。
此外,收到的政府補助減少,也在一定程度上拖了公司經營“成績單”的後腿。此前2023年,華熙生物獲得的政府補助為1.29億元,佔淨利潤比重高達18.36%。
總結為一句話:進錢趕不上出錢,盈餘便會越來越少。
值得注意的是,華熙生物還在四季度錄得罕見虧損。
財報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華熙生物歸母淨利潤為3.62億元,結合全年業績預報的情況,也就是說,在四季度,公司局面由盈轉虧,直接被甩到“冰點”以下。
簡單計算,Q4華熙生物的“失血量”大概為1.98億元,且一舉把公司盈利拉回到2016年的水平。
實際上,華熙生物“自由落體”的種子早已“發芽”。
2023年,華熙生物的營收、歸屬淨利潤分別下跌4.45%、38.97%。其中的Q4,跌幅更是擴大到9.04%、73.37%。
進入2024年,疲態非但沒有改善,反而加速惡化: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華熙生物的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4.24%、-18.09%、-7.14%,歸屬淨利潤同比增速為21.39%、-56.1%、-77.44。
資料來源:華熙生物財報
2024年四季度,估算其營收、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4.76億元、-1.98億元,較上年同期18.54億元、0.78億元,大幅下挫20.39%、353.85%。
從圖表不難看出,從2023年到2024年,華熙生物的創收、創利指標幾乎都呈負走向,特別是後者,波動之餘還伴隨著很大的振幅。
基於業績的持續不振,華熙生物更多的危險訊號正在爆發中。
截至2024年9月底,其存貨規模13.15億元,創出歷史新高;貨幣資金僅有5.12億元,同比驟降54.62%,較年初的11.69億元整整縮水6.57億元;應付賬款則達到7.87億元,同比激增37.6%,也超過2023年。
據《市值觀察》瞭解,應付賬款的償債週期一般是一年以內。
一邊是壓在庫房,賣不出去的貨品越積越多,一邊是在手現金急速流失,同時還揹負著日漸加重的短期債務壓力。
這意味著,接下來,華熙生物可能要直面一場“財務版的極限挑戰”。
02
“光環”褪去
拉胯的資料只是表象,更深層次原因恐怕是華熙生物兩大主業的危機。
一方面,華熙生物的原料(玻尿酸)業務正逼近“天花板”。
華熙生物被譽為“玻尿酸之王”,該物質既是其發家的基石,也是其後續向功能性護膚品業務拓展的關鍵中樞,更是支撐其高估值的底層邏輯之一。
2021年-2023年,華熙生物原料業務的營收從9.04億元躍升到11.29億元,但同比增速從28.62%放緩到15.22%。2024年上半年營收為6.3億元,同比增長11.02%,全球市佔率接近50%。
減速背後,是玻尿酸產業步入成熟期後的特徵——成長不再激昂,價格不再堅挺。
《市值觀察》獲悉,2023年,中國玻尿酸原材料市場規模僅增長9%,相較前些年雙位數的“快跑”,已明顯慢了下來。
偏樂觀地講,華熙生物或能以龍頭優勢,撬動“馬太效應”,但“螺獅殼裡做道場”仍是既定的困境。
嘉世諮詢預測,到2026年,全世界對玻尿酸原材料的需求1285.2噸,而截至2023年底,華熙生物的產能就已經達到了770噸。
直白地講,就原料業務,華熙生物向上突破的空間已不大。
此外,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17-2021年,玻尿酸原材料均價從210元/g下降至124元/g,降幅40.95%;業內專家透露,玻尿酸原材料近十年一直在降價。
體現在華熙生物的年報中,2019年原料業務營收為7.6億元,銷量199.92噸,摺合380.58萬元/噸,到2022年已經降至349.73萬元/噸,並進一步降至2023年的322萬元/噸。
售價的不斷走低,削弱其盈利能力。2020年-2024年上半年,公司原料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78.09%、72.19%、71.54%、65.65%、70.71%,整體呈向下趨勢。
資料來源:華熙生物財報
另一方面,華熙生物功能性護膚品業務似乎正在“硬著陸”。
2019年-2022年,在豪橫營銷和大批“成分黨”擁躉下,該板塊分別賣出了6.34億元、13.46億元、33.20億元和46.07億元,對應同比增速為118.53%、112.19%、146.57%和38.8%,並拉動總營收比重由33.62%擴大至72.45%,成為了完全佔據主導地位的“壓艙石”。
大A也一度對這家“醫美茅”十分青睞。2021年7月,華熙生物的股價狂飆至309.45元/股,總市值接近1500億。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福瑞達、愛美客、昊海生科等玩家相繼入場,同質化競爭加劇,以及美妝界對含玻尿酸產品的逐步祛魅,華熙生物的高增態勢戛然而止。
2023年,其功能性護膚品業務實現收入37.57億元,同比下滑18.45%,2024年上半年繼續下滑29.4%至13.81億元,佔總營收的比重縮小到49.13%。
資料來源:華熙生物財報
面對“壓艙石”鬆動對“基本面”的衝擊,華熙生物選擇當“鴕鳥”,從2023年開始不再列示包括潤百顏、誇迪、BM肌活和米蓓爾在內,具體化妝品品牌的營收。
對於已然開啟的2025年,華熙生物的指引相對積極:功能性護膚品業務有望觸底回升。
但券商機構對此持謹慎態度。比如浦銀國際就認為,公司功能性護膚品業務何時迎來拐點,仍需留意新品成果面市後的確定性。
03
尋找新“風口”
原料+終端的佈局缺乏想象力,疊加無法證明自身實力的的業績,正讓華熙生物失去原本的待遇。
2024年12月,滬深300指數將華熙生物剔除,投資者則紛紛“用腳投票”。
截至3月6日收盤,華熙生物的總市值約236.6億元,相較2017年的高點,蒸發了至少1200億元。即便有最近活躍度較高的大盤行情加持,華熙生物也沒有什麼像樣的漲勢。
內裡的含義不言而喻:是時候找到長坡厚雪的“新風口”,講出拔高估值的“新故事”了。
為此,華熙生物將自己的定位更新為“以合成生物科技創新驅動的生物科技公司”,試圖描摹新藍圖。
但不容忽視的是,進入2023年後,外界對合成生物的熱度迅速降溫,尤其是號稱“合成生物鼻祖”的Amyris於當年8月在美國申請破產,為行業發展前景蒙上一層迷霧。
另據公開資料,2024年,中國合成生物投融資事件共15起,籌資金融約4.12億元,相較活躍期的2022年,分別減少10起、19億元。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
而在大力押注的重組膠原蛋白、麥角硫因、依克多因等細分領域,華熙生物雖然也取得了一些突破:2024年,潤百顏推出膠原蛋白產品緊緻充盈次拋,誇迪CT50抗垮家族,釋出專注抗衰+修護功效的護膚新品牌潤熙泉……
在“駐顏”效果較好的麥角硫因的研發上,華熙生物將其發酵收率從幾百毫克每升提升至幾克每升,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但就目前的情形而言,這些舉動尚未反饋到業績上,華熙生物仍在“深水區”。
作為對比,同樣是重倉重組膠原蛋白的選手,鉅子生物(02367.HK)和錦波生物(832982.BJ)在2024年上半年都斬獲了大豐收,前者營收同比大增68.6%,後者營收更是飆升90.59%。
換句話說,在該細分領域,後來者的華熙生物要想“虎口奪食”,難度頗大。
“餘糧”暴跌、“光環”褪去、“風口”回撥,毫無疑問,華熙生物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向左還是向右,美麗如初還是黯然失色,2025年都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年。
THE  END
尊敬的讀者朋友們,衷心感謝您訂閱《華商韜略》,為了便於您及時收到我們的最新推送,敬請星標華商韜略公眾號,感謝支援,期待長久伴您同行。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宋曉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圖蟲創意、東方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投稿、約稿、商務合作及建議
敬請聯絡:010-65580525
[email protected]  周總監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成長計劃】
簽約賬號【華商韜略】原創內容
◆◆◆
點贊”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