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根玉米,為什麼能賣到幾千元

草莓熊、馬卡龍、齊劉海、嘟嘟唇……很難想象,這些詞語是用來形容玉米的。在直播間裡,這些顏色、形態各異的玉米,一根就可以被叫價幾千元,甚至上萬元不等。價格越高,越是有人在直播間連發彈幕“搶不到”。
這些玉米被稱為文玩玉米,既能像核桃一樣放在手上盤玩,也可以當做掛飾,是近幾年文玩市場的新寵,尤其受年輕人們的青睞。因為不少人把它們放在工位上,也算得上是“打工人的精神口糧”。
座標北京西二旗,來自黑龍江綏化的大廠員工餘葦,第一次看見文玩玉米就在隔壁同事的工位。那些玉米已經被同事盤得油光水滑,有的因為被盤得太多都開始掉粒。看著這些五顏六色的玉米,餘葦在心裡嘀咕,“這不就是我四大爺地裡種的苞米麼?”
後來,餘葦給種苞米的四大爺發過幾張文玩玉米的圖片,四大爺表示:“就是咱家長得癟癟咔咔的苞米。”當得知其中品相好的玉米,能賣出上千元,四大爺半開玩笑說,“明天就種點兒這文玩玉米,咱也賣發財了就。”
事實上,一根能夠賣出上千元價格的文玩玉米,和廚房裡用來煲湯的玉米,並沒有什麼本質不同。文玩玉米只不過是普通玉米的一種變異形態,因為其顏色、品相的稀有程度不同,被分為高貨和普貨,兩種玉米的價格可能相差萬倍不止。

▲ 文玩玉米只不過是普通玉米的一種變異形態。圖 / 訪談者提供
來自福州的小粒從兩年前開始做文玩玉米直播,在直播間裡,她會將一個個毛料玉米透過拆粒、重組、粘黏等的方式加工成成品玉米(成品指頭尾完整,長度合適放在手上把玩,並加上手鍊等裝飾後的玉米),像她這樣的人在圈子裡也被叫做手藝人。
一根文玩玉米要從地裡到玩家手上,一般要經過農戶種植、商家批發毛料、手藝人加工成品幾個過程。有時新手玩家也會直接買玉米毛料,所以,大多數的商家既是批發商也是手藝人。
在社交平臺上,“文玩玉米”的話題有1.1億的瀏覽量和44.3萬的討論,“貴”是其中大家的普遍感受。有人連著逛了幾個直播間後,發帖詢問:“不懂就問,文玩玉米為什麼這麼貴?”在展示的圖片中,最便宜的玉米要880元,最貴的2680元,幾個價位在千元左右的玉米都顯示著“已售罄”。
“文玩玉米的定價比較看主播自己的審美”,小粒說。儘管主觀因素佔比很大,但圈子裡還是有一些通用的評判標準。
先看玉米的樁型,如果樁型順直、尾部完整,意味著做成成品不需要花很大的功夫。再是看顏色,鮮豔濃郁不發暗就能賣上價格,有特殊血線和少見花色,就更貴。還有看尺寸,文玩玉米的黃金尺寸是“卡三”,即玉米寬度在3釐米左右,最適合人手盤玩。
但歸根結底,價格還是由市場決定。比如粉色玉米,很少人賣的時候,能賣出高價,大家一窩蜂開始種粉色玉米,價格就很快跌下來。於是,只能轉到其他顏色,粉色沒有了,便又開始變貴。
就像時尚圈的流行風向永遠在變化,文玩玉米圈也有自己的流量風向標。
去年2月,艾婕剛接觸文玩玉米時,喜歡彩色豆子的寶石玉米,後來漸漸轉向帶紅色血線的玉米。艾婕的審美也在跟著玉米轉變。本身不喜歡粉色的她,在猶豫兩個月後,花了800元買了一根通體粉色的文玩玉米。
小粒也發現,最近流行的款式多了一種瓷裂款。之前,玉米顆粒正常烘完晾乾後,表面會形成H型的冰裂紋,而瓷裂款,是冰裂紋像蜘蛛網狀散開,是人為刻意製造出來的“稀有款”。一開始,這種款式是在被一兩個直播間帶火後,才逐漸有了不少受眾。為了追趕流行,一些人把玉米先烘乾再冷凍,試圖複製這種紋路。
還有一陣子,圈子裡又流行起了果凍透玉米,不同於前面的冰裂,這種色澤需要用更高的溫度讓玉米快速變熟變透。“說實話,這很破壞玉米,它會讓玉米粒子起皮,油性也會變得沒那麼好。在我們老玩家眼裡反而是瑕疵款。但就是突然間很流行,很多新手喜歡這樣的款式。”小粒說。

▲ 文玩玉米圈流行風向標也一直在變。圖 / 小紅書截圖
稀有,搶手,就會讓玉米的價格水漲船高,但在像小粒這樣的老玩家眼裡,這些“根本就不值錢”。
對真正的玩家來說,最值錢的是“每一個玉米都是獨一無二的”,它的紋路、顏色,都是天然形成。這種獨特性賦予的儀式感,和情侶們相信“鑽戒一生只送一個人”,本質上似乎是一樣的。

誰在為文玩玉米付費

晚上10點半,小粒開始在直播間賣玉米。她發現,來買文玩玉米的大多是女性,有20多歲的年輕人、寶媽、上班族,也有40多歲的大姐。
她們除了來買玉米也在直播間聊天,一般能待到凌晨兩三點鐘,甚至更晚。有一次,直播間聊到了早上7點,小粒說要下播,大家卻說“不許走”“別睡”,至於聊了什麼,無人在意,時間就在直播間裡流逝了。
去年2月到5月,是艾婕很低落的三個月。失業後,她一直在找工作,卻毫無結果。就在那個時間,她開始在直播間開玉米盲盒。玉米盲盒,就是帶著苞葉的玉米,在開啟之前,沒人知道里面的玉米究竟品相如何。“賭徒”心態下,艾婕漸漸沉迷,最上頭的時候,她連著兩三個月每天能開十五六根玉米盲盒,每次兩三百塊一下子就開沒了。
就這樣,玉米棒子從“餵雞飼料”變成年輕人追捧的“解壓神器”。一邊開盲盒,艾婕一邊會和賣貨主播傾訴自己的煩惱,但當主播發現“閒聊”耽誤帶貨以後,就漸漸地聊不起來了。艾婕就會物色新的直播間當傾訴的物件。

▲ 潘家園夜市裡的文玩玉米盲盒。圖 / 每日人物攝
今年1月,在青島生活的林瑜在直播間裡下單了第一個文玩玉米。自從懷孕以後,林瑜晚上便開始失眠,正好進入了賣玉米的直播間。一開始她以為這只是“漂亮的玉石”,後來發現是真玉米,還能在手裡越盤越亮,就想買來試試。
每個人買玉米的原因不盡相同,很難有人真正說出“為什麼我必須擁有這根玉米”,但就像買衣服、鞋子和包一樣,即便已經有了,還是想要更多不同的款式、花色,玉米也是如此。
“你會嫌你的包少麼?”真正讓人抓心撓肝的,是那些不曾擁有的東西。經歷了兩三個月的開盲盒以後,艾婕開始有意識地收集之前沒有的樣式,五六個裝滿玉米的收納箱,堆在房間的角落。
文玩玉米的“貴”,自然也吸引了“不差錢”的群體進入這個圈子。在小粒印象中,每隔幾個月就會有一個“富婆”來到玉米圈,每次來直播間就能花個幾千上萬元。黃栩從2021年開始做文玩玉米直播,有一陣直播間來了一位東北大姐,連著幾個月每天都來“掃貨”,一次就能花個幾萬元。有一次黃栩問她“這麼花錢物件不管麼?”大姐只是說:“這點錢都不夠我賬上的數跳幾下的。”

▲ 黃栩的文玩玉米。圖 / 訪談者提供
林瑜刷到的是“高貨”直播間,裡面的玉米價格在980元-9800元不等。她買的玉米中,最貴的4800元,便宜的也要2000元。直播間的燈光一打,標價幾千元的玉米,只要長得好看就不缺銷路,而她下單的原因只有“玉米合不合自己的眼緣”,而很少考慮價格。不過,偶爾還是會有“負罪感”。有一個標價7800元的玉米,她很喜歡,到現在都沒捨得買下。
因為喜歡多巴胺配色和做手工,在玩玉米之前,林瑜還花費1萬多元買過阿拉善石。阿拉善石,一般指產自內蒙古阿拉善盟戈壁的瑪瑙、碧玉、彩玉等天然礦石,從戈壁灘走向文玩市場,單顆原石的價格也在幾十元至萬元不等。不過,“價格也越來越高,覺得是無底洞就退坑了”。但沒想到的是,她剛出了礦石的坑,又跳入了玉米的坑。
林瑜和丈夫結婚不到一年,雙方家境都算優渥。日常,林瑜的衣櫃裡也放著價值上萬的奢侈品包。對她來說,買貴价玉米和買包的心情一樣,“不買就一直心心念念,買了發現不過如此”。
對文玩玉米祛魅也是從擁有開始的。盤玉米能帶來什麼好處她並不瞭解,但如果從健康考慮,“孕期本身就容易得腱鞘炎,我覺得我的手(盤完)變得更累了。”但真正讓林瑜難受的是,價值幾千元的玉米,卻沒有相匹配的售後服務。買玉米時,商家都會告訴林瑜包維修,後來她那根2000元的玉米不小心掉到地上,粒子有的丟了,有的碎了,商家的維修效果卻不令人滿意。
“就像護膚品一樣,十倍的價格肯定好,但也不會有十倍的效果。”自從意識到貴价玉米的華而不實後,林瑜又開始從文玩玉米退坑了。
相比於已經被人類盤了幾百年的核桃,文玩玉米還是個新東西。野蠻生長的不僅是變異的玉米,還有賣玉米的商家。

▲ 相比起玉米,核桃已經被人類盤了幾百年。圖 / 視覺中國
幾位賣玉米的商家都記得,有段時間市面上開始流行帶有黑色血絲的玉米。這種玉米在自然種植中,極為難得,因此被賣出高價。眼見有利可圖,不少人開始“上科技”,用化學用品讓玉米變色,再以高價流入市場。有一些買家收到貨後,發現黑絲慢慢褪色,才發現自己上當了。
不過,在像小粒這樣的手藝人眼裡,能夠用科技大量複製的東西,早就已經脫離人們玩玉米的初衷,她喜歡的是天然長得五顏六色、晶瑩剔透的玉米。
文玩也是這樣一種存在,在喜歡的人眼裡可以一擲千金,不喜歡的人只會覺得一文不值。黃栩玩文玩玉米7年,除了文玩玉米,他的工作室裡還擺著阿拉善石、菩提串,還有幾十個六七十年代的古董煤油燈、暖水瓶。他還買來半斤砂糖橘,風乾以後,挑了一個形態最好的掛在圓形展示支架上,擺在他的辦公桌旁。
在文玩的世界裡,一塊石頭、一個玉米,甚至乾癟的沙糖桔,都能被賦予“盤”的使命。當年輕人盤著玉米唸叨“解壓”,大爺們摩挲著包漿核桃談“玉化”時,一個荒誕又蓬勃的“文玩農作物宇宙」也成型了——萬物皆可曬、可炒、可溢價,最終淪為情緒價值的容器。在社交媒體上,可盤的農作物也五花八門,年輕人一邊自嘲“年紀輕輕就盤上了菜”,一邊將菜市場搬進文玩圈——墨西哥葫蘆、沙糖桔、棕櫚樹種子、酸棗核、橄欖核、美人蕉紛紛在年輕人的手上變得鋥光瓦亮。
有人開玩笑,“綠化帶都能做文玩了”。

靠文玩玉米致富的人

文玩玉米直播間裡的“揮金如土”,也引來了想要藉此致富的年輕人。
幾年前,彬彬在哈爾濱做寵物貓舍,因為疫情不得不停擺,她也回到了閒置幾十年的老家宅基地。2022年她偶然刷到直播間,看到一個玉米能賣出幾千元,立刻心動。第二年開始,她就在家裡已經長草的3畝空地上種起了文玩玉米。

▲ 彬彬家中種植的文玩玉米。圖 / 訪談者提供
2018年前後,文玩玉米在國內興起。早期玩家追求“天然稀缺”,一根印第安玉米能賣出四五百元,帶輻射紋的甚至炒到千元以上。“那時候直播間裡幾千塊的東西要靠搶,商家隨便發點『破爛』都能賣高價。”2021年,黃栩剛開始賣文玩玉米,最誇張的時候,幾千元一根的玉米,直播間播到後半夜都一直有人下單。
但從去年開始,“大家開始大批次種植玉米,一下多起來之後,價格就開始跳水”。一年的時間裡,黃栩要見十幾對從全國各地飛來淄博找他批發玉米的小夫妻,一般丈夫有全職工作,妻子在家帶孩子之餘希望開直播間賺點小錢。文玩玉米的主播間,也從賣家主導變成了買家主導,以前是真的“手慢無”,現在玉米太多,以至於“高貨”都得在直播間擺上一陣才有人問價買走。
但這仍然是一個高利潤的生意。黃栩之前是家居品牌的加盟商,年銷售額最高時一度達到七八百萬元。但隨著房地產行業下行,他漸漸關掉了所有門店,轉做文玩玉米。以前,傢俱店銷售額高,但純利只有15%-20%,現在玉米生意年銷售額能到200萬,還不需要承擔商場一年上百萬的租金以及店員的人工成本,利潤率高達50%以上。
文玩玉米的暴利建立在資訊差上。商家利用買家不懂行,把成本幾十元的玉米包裝成“稀缺款”賣出天價。但暴利背後也存在巨大的風險。市場湧入大量新手商家後,價格迅速崩盤。早期一根“寶石玉米”售價上千元,如今跌至兩三百元。
“這行80%的坑在拿貨環節。”剛開始賣玉米時,黃栩連著好幾次被坑。比如,批發來大量玉米以後,會遇到蟲害、儲存不當等狀況,還有種植戶送來的玉米,未成熟或者以次充好,每次都損失慘重。好在過去做生意賺來的錢替他扛了下來。後來,他自己承包了12個大棚種玉米。現在,他的大棚採用“委託種植”模式:客戶預付定金承包一季作物,如果收成不佳,可選擇另一個棚的同等品質玉米。
即便如此,種植文玩玉米仍然充滿不確定性。黃栩算了一筆賬:一畝地種植成本約1萬元,若做成盲盒單根賣10元,最多賺2萬元,但滯銷或退貨就會虧本。“能堅持下來的,要麼有種植技術,要麼有穩定客源。”即使像他這樣採用專業的大棚種植,一茬玉米的種植週期也要 4 個月,冬季又因為供暖成本要比春夏高出30%。文玩玉米的出品率卻並不高,10 公分以內的玉米出品率在 40% 左右,“高貨”出品率僅千分之五——1000根玉米中,只有5根能長到尺寸合適且顏色稀有的。而這出品率,已經遠高於其他農戶,黃栩也因此在商家面前擁有更大的議價權。

▲文玩玉米“高貨”的出品率並不高。圖 / 訪談者提供
在賣玉米之前,小粒和朋友做的是服裝直播生意,從童裝賣到女裝。在做玉米直播間之前,她也毫無農業種植知識。小粒就是以“開盲盒”的形式和種植戶合作,在預定玉米地之前,種植戶都會對她說成品率有70%,但實際上每次到手頂多20%~30%。小粒前兩次“開盲盒”收地的效果不好,都在虧錢,後來她不再像別人一樣去批發,而是逛直播間挑選合適的料子,由她加工成成品之後再賣掉,賺取手工費,一個玉米的手工費在幾百上千元不等。
在彬彬的3畝地裡,能挑出來賣掉的玉米大概只有500個,剩下的廢料只能拿去餵雞,她也把一些玉米拿去磨成幾十斤玉米麵,但“都不夠機器轉幾下的”。想到自己還生活在玉米的主要產區,她有時候也在思考,年輕人把糧食作物當作玩具會不會不太好。
同在玉米產區長大的餘葦,一開始聽說玉米時還覺得“拿糧食來玩總歸沒啥意思”,但看到同事沒事就放在手上盤,她也動了買文玩玉米的心思。對於這個在工位上一待就是12個小時的大廠打工人來說,“在辦公室太無聊了,還是整點有意思的玩意兒玩玩吧。”
(文中講述者均為化名)

每人互動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人物(ID:peoplemag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