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近日,網路輿論場上流傳一封比亞迪發給供應商的電子郵件。這封郵件被一家供應商曬在了網上,引起了輿論場的關注。有財經自媒體建議供應鏈集體斷供比亞迪。

認證為前DCCI網際網路資料中心創始人名為“胡延平”的博主對降價事件發文,認為“這樣的卷王(比亞迪)難以贏得商業世界和社會的尊重。”認為比亞迪是“叢林市場裡的商業動物”,認為比亞迪“有恃無恐、為所欲為,不知現代商業文明為何物。”
比亞迪方沒有否認這封郵件,官方回覆:“與供應商的年度議價,是汽車行業的慣例。我們基於規模化大量採購,對供應商提出降價目標,非強制要求,大家可協商推進。”

2
比亞迪這封郵件,是群發郵件,抬頭是“尊敬的合作伙伴”,沒有收件人的姓名。但這個來自供應商的截圖,還是顯示了供應商名稱,並沒有打碼。供應商是Sensata。

Sensata這家公司不一般,是感測器領域的全球巨頭,百年老店。森薩塔致力於開發感測器、控制器和軟體等基於感測器的解決方案,在超過 100 年的時間裡,森薩塔提供了多種多樣且包含許多感測器的定製解決方案。在全球 15 個國家/地區設有運營機構,僱員逾 21,000 名。森薩塔主要給比亞迪供空調壓力溫度整合感測器和胎壓感測器。

Sensata在紐交所上市,2022年40.3億美元收入,毛利率32.7%,2023年40.5億美元收入,毛利率31.1%。收入和毛利率比較穩定。淨利潤2022年3.1億美元,2023年-0.04億美元虧損。但2023年有一筆3.76億美元的一次性商譽計提和重組費用。如果把這些一次性費用加回去,23年也有3億美元的利潤。淨利潤率差不多7.5%。
這家公司的毛利率和淨利率都明顯高於比亞迪,比亞迪的毛利率不到20%,淨利潤率大概5%。當然,比亞迪的規模更大,大約6000億人民幣的收入和300億人民幣級別的淨利潤。
年度供應商議價,然後要求供應商降價,確實也是汽車行業的慣例。比亞迪這幾年車賣得不錯,量大,增長快,自然議價能力強。供應商角度,產線的量增加,裝置折舊計提後,單位成本也會下降。Sensata是感測器廠商。感測器也是一種電子產品。電子產品這東西,天然就是隨著時間貶值的。成本和售價都會逐步下降。
外企一樣會壓榨供應鏈,2020年,霍尼韋爾以疫情為理由,要求部分供應商降價30%。

比亞迪提出年度議價,這個也不是啥離譜的事情。為什麼網路輿論反應這麼大?
歸根到底,還是比亞迪的這封郵件太強硬,太高高在上了。
給供應商的郵件,是一份群發郵件,抬頭連供應商的名字都不寫。直接給出一個降價10%的要求。最後還來一句請勿回覆郵件。
比亞迪自己說,降價目標非強制要求,協商推進。這封信的口氣,有一點溫和協商的意思嗎?
網友們憤怒,也有道理。
3
為啥比亞迪要發這樣一封郵件?比亞迪也不是傻瓜,花點時間,語氣客氣一點,至少抬頭寫一個供應商的名字,讓郵件看上去不像群發郵件,有這麼難嗎?為啥要這樣強硬,給自己惹麻煩?
其實,這是一種商業談判的砍價策略。
各位讀者可以想想,買大件的時候是怎麼砍價的。比如買二手房,怎麼和賣家砍價?
第一、讓賣家覺得,我有很多選擇,你不重要,你對我無所謂。愛賣不賣。
第二、誰主動,誰就在談判中處於不利地位。你要天天給賣家打電話,肯定砍不下價格。最好讓賣家主動找你談價格。
我認為,比亞迪也是這個策略。群發郵件,不單獨寫,讓收件的供應商覺得,自己對比亞迪並不重要,比亞迪有很多選擇,郵件發給了很多人。
同時,郵件發出去,把價格開出去,漫天要價。供應商想不降價,少降價,就主動來找比亞迪談。供應商主動找我談,自然在談判中也處於被動地位,到時候,就是談降多少的問題,不是降不降的問題。
這種事情,在商業談判中很常見。特朗普就喜歡搞這個策略。還沒上臺,就在社交媒體上發聲,上任第一天就要給墨西哥和加拿大加25%的關稅。加拿大和墨西哥不想被加關稅,就主動找特朗普談判。你主動找我談判,自然你就被動了,就得讓步。
特朗普寫了本書,《交易的藝術》,裡面有這樣一段話:一個遠高於預期的條件讓對手無從下手——反覆無常的變化給對手施加壓力——給出次優條件讓對手急於接受了事——達到最初想要的結果。
高高在上的蔑視的語氣,不容商量的10%,看上去沒有一點協商的誠意,其實都是比亞迪砍價的手段。做生意的人,大都知道這些技巧和手段。
但是,這次比亞迪踢到了鐵板,Sensata是美資企業,百年老店,感測器巨頭,自然不會輕易在比亞迪的壓力下低頭。
4
供應商把郵件公開,這個其實比較罕見。為啥供應商會公開這個郵件?而且不做掩飾不打碼,直接披露了自己公司的名稱。
一種可能性:這是Sensata高層授權批准公開的。這麼搞,估計也是Sensata不想和比亞迪玩了。比亞迪雖然是一家大公司,但也只是Sensata的一個客戶,佔整個Sensata的比例應該很小。公開,就是不想和比亞迪玩了,反正Sensata客戶很多,豐田大眾寶馬賓士,不缺比亞迪這一家。
對比亞迪來說,肯定也不止一個供應商,有二供三供。如果Sensata的產品沒有替代品,是獨家的,相信比亞迪也不敢發這樣一封郵件,不怕卡脖子嗎?
Sensata是高大上的美國上市公司,百年老店,自然有很多高大上的客戶,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可以不給比亞迪供貨。比亞迪當然也可以找其他願意配合的供應商。市場經濟,自由競爭。願意合作就合作,不願意合作就分手。一別兩寬,各自歡喜。挺好的。
不過,Sensata如果不想和比亞迪玩了,不接受降價,不去談就行了,為啥要公開郵件。這麼一搞,Sensata其他的客戶,心裡也會有些顧慮。畢竟年度和供應商議價,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爽了,就直接公開郵件,這個做法有點不符合商業慣例。
還有一個可能性,就是這個郵件公開,並沒有得到Sensata高層授權。可能就是一個收到郵件的普通員工,頭腦一熱,就把郵件截圖發到群裡或者其他地方,然後就被搞到網上了。
這位員工,可能經驗不太豐富,不知道這種郵件大機率是正式談判之前的詐唬。並不代表比亞迪真的蔑視Sensata。
這位員工,身為高貴的美資上市企業員工,有自己的驕傲和Ego。看見比亞迪這樣一個土包子公司,居然膽敢給Sensata這樣的全球感測器巨頭,百年老店發這麼不客氣的郵件。蔑視Sensata就是瞧不起我。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怒之下,這位員工就把郵件截圖到處亂髮,引發輿情。
我自己感覺,這件事更大機率是Sensata員工的個人行為,不是企業意志。
比亞迪有很多供應商,是不是壓榨供應商,這個我不知道。不過我隨手查了幾家汽車供應鏈企業的年報,比如三花智控,德賽西威,好像利潤率都還可以,大部分利潤率比比亞迪還高。供應商和主機廠之間的關係微妙而複雜,有扶持,也有鬥爭。
市場經濟,合得來,就做生意,合不來就不做生意。要說主機廠完全沒有壓榨供應鏈,肯定不客觀,但如果主機廠壓榨太狠,供應商也可以不做你的生意。法律框架之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是市場經濟。
至於為啥輿論場上這麼多人義憤填膺,對比亞迪群起而攻?那就是另外一些原因了。要是壓榨供應鏈的是蘋果或者美資企業,會有這麼多人群起而攻嗎?被蘋果搞死搞傷的供應商,為數可不少,有人同情過他們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