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數學差是因為手指數錯了……

請問,你是怎麼數數的?
別急,放下你手裡的奶茶,我們來做個小測試:
現在,不帶腦子,用最自然的方式數到10。
你是從哪隻手開始的?用的是大拇哥還是小拇指?拳頭張開還是緊握?左起還是右起?這些看似無足輕重的動作,其實正悄悄暴露了——
你從哪兒來,你怎麼思考,甚至……你對數學有沒有天賦。
在你還以為“數數不就是從食指開始”時,世界早已悄悄分裂成了多個“數數宇宙”。
👉 英德法派從左手大拇指起,順著小拇指結束,手是拳頭,動作逐根伸出,像開花一樣。優雅內斂,帶點古典氣息。
🔸 美加派對不起,人家不從大拇哥開始,要從食指起,數到拇指。到底為啥?沒人知道。也許他們覺得“最常用”的手指應該排第一。

🔸 日韓派東亞老鄉,則是“開掌派”的代表。手一張,十指如扇,然後一根根收起來。像是數著數著就準備鼓掌一樣,畫風清奇又治癒。
🔸 中國:我們就更不得了了,從六開始就如同開了掛,手勢符號懂得都懂!
🔸 印度高能派一個手指能當四個用。他們數的不是指頭,而是指節之間的縫隙!每根手指能數四個數,一隻手幹掉20。這才叫“指間乾坤”。
🔸 非洲對稱派比如坦尚尼亞的班圖語系使用者,講究左右對稱。6不是一隻手5再加1,而是兩隻手對稱舉出三根指頭。就是要你“成雙成對”,聽起來好有儀式感。
🔸 原住民自由派墨西哥的帕梅人喜歡用指關節數,Yuki語族(現已滅絕)則用手指之間的縫隙……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用手指數數?
原因很簡單:我們有十個手指頭
這不光是方便,更可能影響了整個人類數理系統的發展。十進位制,就是因為我們有十根指頭。如果我們長了12根,世界可能全是十二進位制。
說到這兒,還有個冷知識:
“digit”這個詞,不僅是“數字”,它的詞源拉丁文 digitus,本意就是——手指或腳趾。
所以說,數字和手指的聯絡,不是你腦補出來的,它倆是真·親戚。
曾經,來自德國的研究團隊(Andrea Bender 和 Sieghard Beller)研究還發現:數數方式是“文化習得”的,不是天生的。
也就是說,小朋友不是“自然而然”就用手指數1到10,而是學來的。而這個“學”的過程,會直接影響他們對數字的認知方式。
比如:用“1手指 = 1數字”的人,處理數字更直觀
用“手勢符號表示數字”的人,比如我們,處理數字更抽象
印度這種“指節系統”使用者,更容易在腦內建立分段和倍數感
巴布亞紐幾內亞一些部落,用全身各個部位代表數字,腦子得跟著身體跳芭蕾一樣運作。
換句話說,你怎麼數數,其實塑造了你怎麼“想”數字。
而且,科學家早就透過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發現,當我們做數學題的時候,大腦裡負責手指感知的區域也在活躍
也就是說,哪怕你沒真正數手指,只是在心裡運算,手指區也在偷偷上線幫你。
因為這個腦區最初是為手指服務的,後來“轉崗”成了數字處理。這叫神經資源複用,簡單來說就是:“既然你平時用我來記數,那乾脆我就幫你處理數字好了。”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小朋友,手指靈活、手指感強,數學也特別棒。
這不叫巧合,這叫身體-認知互聯(也就是“embodied cognition”)理論。
這個理論還有一層驚喜:你不是數學差,你可能只是數數方式沒選對!
比如,如果你從小接受的是“手勢型”的計數系統,你可能更擅長處理複雜抽象的問題;但如果你接觸的是“指頭直數型”,你可能在直覺估算上更快。
這說明,數學能力不是天賦註定的結果,而是文化背景+身體經驗+學習路徑,三者共同作用的產物。
是的,你可以透過“換種方式數數”,來重新啟用你的數學腦!
So,別再嘲笑數數還用手指的朋友了。
事實上,成年人在進行復雜心算(mental arithmetic)時,大腦還是會偷偷調動那些年陪伴我們學加減的指頭區域。
手指不是你的“數學小抄”,而是你的“認知外掛”,不是“幼稚”,而是“進化的智慧”,越能靈活使用手指的人,越可能在抽象運算中得心應手。
再說了,誰規定大腦就得一個人幹活?我們明明有“十位小助手”。
好吧,別再小看數數這件小事了,它是你大腦和身體的一次合作演出。
在這個動不動就“焦慮數學”“討厭數字”的世界裡,也許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題海戰術,而是——
重新把“數數”這件事,握在自己手裡。
字面意義上的,“握”。
-END-
Ref: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blog/2012/jun/26/count-fingers-brain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10902-how-finger-counting-gives-away-your-nationality
文|閃電

「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