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話:悟空》的劇情,“原著黨”和“遊戲黨”誰錯了?

隨著玩完《黑神話:悟空》的玩家越來越多,關於劇情的討論越來越多,集中點都在於原著和改編的問題。我想說句兩邊都得罪的話,但也是大實話:《黑神話:悟空》的劇情並不好,但是原著也並不需要“尊重”。
很喜歡王安石一句話:“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一千年前的王安石都有這種覺悟,我們沒必要抱著一個所謂的“原著”不放。本身故事就是在不斷更新、不斷符合時代精神、不斷被經濟基礎改造的歷史程序中,所謂的“原著”也是一個迭代更新之後的結果,我們應該創作出符合時代性的新故事,而不是把“符合原著”當成一個尚方寶劍。
所以《黑神話:悟空》的劇情好不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而不能混淆為“是否符合原著”,這是爭論中慣用的轉移視線的做法。
雖然我說遊戲劇情不好,但我還是要說在前面:遊戲最重要的是可玩性,劇情是居於次位的。用遊戲去跟小說、電影比劇情,是不公平的。
我個人的觀點:《黑神話:悟空》最大的亮點是戰鬥系統和美術風格,最大的短板是地圖空氣牆和劇情。只不過遊戲的主美楊奇,是一個對天安門豎中指的噁心仔,這個問題我在上週的文章中如何看待《黑神話:悟空》主創楊奇的逆天言論?專門談過,本文就不再贅述,只談一談劇情。
我認為遊戲劇情的短板跟《盜墓筆記》的毛病一模一樣:前期設定攤得太大,坑挖得太深,各種吸引人的噱頭太多太雜,但是底層故事建設沒做好——過於單薄和粗糙。所以,最後故事圓不上了。
圓不上咋辦,那就是隻能做謎語人了,然後儘量把故事往“陰謀論”層面上靠,指望玩家/讀者自己發揮想象力幫他們圓上。
就好像攤一個煎餅果子,把餅攤得大大的,各種料往裡加,什麼脆餅、油條、香腸、雞柳……吸引來一大群路人排隊:哇這個煎餅好大啊,料好多啊,一定很好吃啊,買一個嚐嚐!結果底層設計沒做好——餅不夠厚,雞蛋不夠多——最後發現這麼多料捲不起來了,勉勉強強包起來最後變成了一坨,根本不是攤的時候那種華麗、可口的樣子。
我用《盜墓筆記》作類比,是因為它是圓不上故事的典型代表,但這二者的性質不可相提並論——遊戲還可以再出續作、DLC,還是有把這攤子圓上的可能性的。就算是圓不上,它也可以坐可玩性遊戲的那一桌。但是,《盜墓筆記》純純只能算作是一個“文化詐騙產品”。
我初中的時候看《盜墓筆記》,後來還有江南的《龍族》,迷得不要不要的。後來我才醒悟,這倆本質是一樣的,壓根就沒想把故事圓上。讀書的時候我還天真無邪,還真是對徐磊(南派三叔)有所期待的——因為《盜墓筆記》系列雖然短暫完結,但是還有一系列續作啊。
結果越看續作越發現,這貨壓根就沒想完結、沒能力完結。他最擅長的就是透過CP賣腐、各種聳人聽聞的噱頭來吸引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不會有人永遠停留在初中,但永遠都有初中生,所以徐磊等人的詐騙生意依然歲歲興隆、屢試不爽。
江南和徐磊不是作家,而是商人,他們不是寫書,而是生產一個包裝精美的假冒偽劣產品去賣,能騙到一波韭菜就是一波韭菜。用設定上的攤大餅和各種聳人聽聞的噱頭,吸引一些抵抗力差的讀者——尤其是未成年人,說他們是電詐產品,一點也不冤枉。
這個現象多說兩句,因為它太典型了,而且會越來越典型——尤其是在短影片時代,所有的作品必須要在開頭給予觀眾高效的、快節奏的多巴胺刺激,完全不用考慮後續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觀眾也被這種模式所馴化——十秒鐘之內看不到爽點,我就不看了!
所以大家有沒有發現,從美劇到網路小說,都越來越強調在開頭用誇張的設定、浮華的元素、迷霧重重的“一盤大棋”去吸引觀眾/讀者,在讀者耳邊喋喋不休地暗示:“大的要來了、大的要來了”……中期故事展開困難怎麼辦,就靠謎語人和陰謀論了。
後期?壓根就沒有後期,不完結又能怎樣,反正錢和流量賺到了,我再重開一個“大的要來了”的系列,複製這個模式,畢竟網友的記憶只有8秒。故事是否有結局對他們不重要,重要的是持續的、頻繁的高效的刺激。
一提《盜墓筆記》和《龍族》我就來氣,為我14歲時浪費的情感、青春、眼睛健康度而不值,所以多罵了兩句。跟他們一比,今何在簡直就是聖人。別管說他寫得怎麼樣,故事好壞和文筆每個人都有評判,至少人家自我定位是作家,跟徐磊江南這種生產“文化詐騙產品”的商人不能相提並論。
說起今何在的《悟空傳》,它是遊科早年《鬥戰神》的故事藍本,而《黑神話:悟空》的底層設定又是基於這二者,所以存在一些先天性的不足。前二者的設定支撐不起《黑神話:悟空》攤的大餅,所以遊戲前三章非常之精彩,因為前三章都是鋪墊,包括支線、妖精的個人小傳都很精彩,後面才是主線劇情的推進,於是開始圓不上了、煎餅破了。
還有就是遊戲前期宣傳的問題,是自己說的基於四大名著版本的《西遊記》——
如果說“改編自當代作家今何在小說《悟空傳》”,絕對爭議會小很多,但是宣傳效果會大打折扣。所以就是我上一篇文章裡說的:“享受了經典形象帶來的關注度、流量、光環,就必須尊重經典形象的本質核心,這是非常公平的事情。”——宣傳改編自今何在的小說,收益小、爭議小;宣傳改編自四大名著,收益大、爭議也大——這就是大自然的力平衡。
正因為前期這種宣傳的指引,“原著黨”和“遊戲黨”吵得不可開交,所以我說大家不要吵了,我們跳出這個框框,單純看一看故事劇情的問題。
我在《六小齡童老師說的對,孫悟空就是不能“談戀愛”》這篇文章中總結了孫悟空形象發展的四個版本:
1.0版本:玄奘法師的掛件。
2.0版本:頑劣的猴妖,為女妖精偷王母娘娘的仙衣,天兵來了就下跪求饒。
3.0版本:四大名著版《西遊記》,大鬧天宮、降妖除魔、懲惡揚善、修心悟道。
4.0版本:偉大領袖親自加強的終極版本——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
《黑神話:悟空》中猴子的形象,大約只停留在2.5版本處,所以大家覺得不滿意再正常不過了。
上一篇文章中我不厭其煩地把孫悟空、哪吒、白娘子不同年代的N個版本都列了出來,每一個版本的迭代都是全體人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有一個非常鮮明的進步特徵。孫悟空與女妖精的糾糾葛葛,這是流傳故事的初階版本;但是已經有一個經由偉大領袖親自提煉拔高核心的終極版本在這裡,最後還回歸了初階版本,可不差點意思麼,那不白流傳了這麼多年了麼?
上篇文章中講《白蛇傳》的部分忘了一點:白娘子故事終極演化版本,也是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親切關照下完成的。毛主席最喜歡小青這個角色,因為小青的個性更突出、更鮮明,她不是私人之愛,她是為了姐姐,或者說單純看不下法海為公義出手。
據李銀橋回憶錄,毛主席看《白蛇傳》落淚,“而且哭的鼻子還呼呼的”。演出結束之後“用兩隻手和小青的扮演者握手,用一隻手和白蛇握手,但是唯獨沒有理睬那個扮演法海的演員。”
最早版本“雷峰塔的倒掉”是許仙和白娘子的兒子拜倒的,大意是孝心感動了天地。後來毛主席嫌這個版本不夠革命,在他和他身邊一個文藝造詣很高的親密戰友直接關照下,雷峰塔變成了小青激戰法海的過程中被推倒的。
最後親密戰友那個版本挺誇張的,小青發動“群眾”大戰法海,把“水漫金山”變成了“不周山下紅旗亂”,最後帶領群眾推到雷峰塔解救白娘子……徹底把一個苦情的愛情戲,變成了反封建、反壓迫、反宗教、反禮法、追求愛情自由的革命劇。
這部戲的名字甚至從《白蛇傳》改名為《青蛇傳》,小青成為了無可置疑的大女主,現在完整版本看不到了,只有一些當時的錄影片段流傳。
所以白娘子故事的沿革也很鮮明:直到魯迅先生“雷峰塔的倒掉”之後,才有雷峰塔倒塌的版本;直到偉大領袖特意關照了之後,才有了大戰法海毀掉雷峰塔的版本。我們現在看到的,凡是史詩級加強小青的《白蛇傳》版本,都經由老人家和他親密戰友親自修訂的全新版本。
類比《西遊記》,白娘子的故事也有四個版本:
1.0版本:美女蛇吃人。
2.0版本: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許仙出家為僧。
3.0版本:雷峰塔倒掉,不過是因為封建迷信的關係倒掉的。
4.0版本:小青大戰法海,群眾推倒雷峰塔。
本文講了兩個關於劇情創作的話題:第一,煎餅不能攤得太大;第二,經典形象的改編要與時俱進。正好就這兩個話題發散發散跟大家聊聊天。
我剛回家的時候寫過我北漂的經歷《北漂八年,我最終還是離開了北京》——我剛入行的時候,一位前輩跟我說,他已經跟不上這個時代了。因為他們搞創作,就要先想好一個完整的故事,然後再填枝節,所以他們的故事永遠都是四平八穩的。但也有個好處,就是完整,至少“高潮結局”的部分很固定。
但是現在的時代是,完全不用想好結局,只要有一些吸引眼球的設定就開拍,能吸引多少觀眾就先吸引多少觀眾來,賺了錢就拍第二季、第三季……第N季,不賺錢就直接砍了。我這位前輩說的是當時最熱門的美劇模式,當時一眾熱門的美劇都喜歡搞一些聳人聽聞的設定攤大餅,完全不顧後續怎麼結局、怎麼收尾,反正能騙一波觀眾是一波。
這位前輩跟我講的時候,正值網劇《白夜追兇》熱播期間,他當時跟我說這部劇肯定爛尾,因為寫得時候就沒想到怎麼圓結局。我當時還不信,結果這麼多年過去了,我是真佩服這位前輩的專業目光。
當然,這裡不是說《白夜追兇》的壞話,這部劇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在《白夜追兇》網劇都是粗製濫造的代名詞,在鄙視鏈的最底端,所有電視劇都必須以“上衛視”為證明,然後才拿去各大平臺播。
而《白夜追兇》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網劇,證明了網劇製作之精良,完全可以不輸衛視劇,主演潘粵明也打了一個翻身仗,他跟董潔那檔子事又被網友翻出來,也算是網際網路時代給紙媒時代的新聞平反了。
其實《白夜追兇》之於網劇,跟《黑神話:悟空》之於3A遊戲還挺像的,而且這兩部作品都是設定攤得太大,圓不上了。雖然我承認《白夜追兇》的劃時代意義,但是從故事完整度上來講,頂多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內容。這故事按理說不難,就是雙胞胎哥哥為雙胞胎弟弟洗刷清白,結果結局的部分哥哥也有冤要洗刷了,豈止是故事沒講完,簡直就是重開了一個新的故事線。
我現在水平比當時高了一點,我重看《白夜追兇》,看到國際軍火商出來那一段,我就明白從這裡故事徹底失控了,需要透過“加設定”來“圓設定”了。也不能怪創作者哈,攤煎餅加料,這個真的太誘惑了,餅越攤越大,精彩確實精彩,比如《白夜追兇》東北那一條線,藝術成分很高,但對於故事來說是累贅。
這就是上文中所說的,大自然的孽力平衡嘛。
還得多一句嘴,《白夜追兇》還是屬於有節操那一批,後續確實卡殼了,但是寫不出來也沒拿劣質的續作騙觀眾,不像那些噁心的美劇和南派三叔。《白夜追兇》想要騙錢那還不是分分鐘的事,學《名偵探柯南》一樣編案子嘛,兄弟倆換身份輪流破案,一萬年也不用推進主線情節。
觀眾著急怎麼辦?不慌,學《盜墓筆記》一樣炒CP就好了。《白夜追兇》剛出來的時候腐女圈簡直炸了,潘粵明被譽為“自攻自受第一人”,各種“關宏宇X關宏峰”“潘粵明X潘粵暗”的小黃文。更別提還有一個形象氣質俱佳的周巡呢。出品方還是有節操的,只要像南派三叔一樣臉都不要了,那圈錢還不是分分鐘的事麼?
有傳聞說《白夜追兇2》去年開拍,今年已經過審了,不過我已經離開北京了,沒啥第一手內部訊息了。但是這個時間過得真挺久的,潘粵明從四十多拖到了五十歲,謹慎看好續集能不能把攤子圓上。
我那位前輩跟我說,以前是藝術家們喜歡加料,甲方(投資方或者電視臺)拼命摟著,因為咱們傳統模式跟美國不一樣,電視臺放連續劇,都是一錘子買賣,旱澇保收,要求就是四平八穩,該多少集完結就講完故事。等到了網際網路時代,才拼命學起了美劇那種聳人聽聞加設定的玩法,從“文化產品”時代進入“電詐產品”時代。
所以大家明白JK羅琳有多厲害了吧?說七本完結人家就七本完結,對故事的把控能力是當世超一流的。很多人把《哈利·波特》當成了一個兒童文學,覺得就靠“魔法”吸引一下小孩子,簡直大錯特錯。羅琳阿姨的故事設計能力無可比擬,簡直就是老天賞飯。
雖然《哈利·波特》第六本確實有點“貪設定”了,導致第七本結局有那麼點草率,但是然而終究還是能圓回來,這就是本事。
看看馬丁老爺,《冰與火之歌》也說要出七卷,結果在彌林線貪了一大堆設定,現在圓不上了,寧可寫前傳、寫番外,也不推進主線了。當然,我們還是要祝願馬丁老爺長命百歲、身體健康,一定要完結《冰與火之歌》啊。
再說說第二點經典文化形象改變的問題。孫悟空上篇文章說得太多了,本文咱們看看哪吒和白娘子。哪吒系列我認為最忠實於時代精神的,是追光的《哪吒重生》。
這部作品中沿用了四海龍王壓迫一方百姓的設定,不過把四海龍王改成了“四大家族”,透過壟斷夜之城(忘了那個城市叫啥了,反正叫夜之城總沒錯)的供水,剝削夜之城人民。
敖廣成為了壟斷資本家,龍三太子成為了無法無天的富二代,三太子和這一代哪吒結仇,是因為富少看上了人家的摩托車,就硬搶,很惡霸,很真實。
相比於光線版《哪吒:降世魔童》的故事,追光版明顯設定更復雜、衝突更有高度,光線版簡直就是一個幼兒故事。
但是光線版也有自己的優勢:人設突出、人物形象討喜。我們不說主角,單說門前那兩個小神獸,寥寥幾筆,形象就躍然紙上,這就是我們很佩服的同行,這就是天賦。
相比而言追光版哪吒的人設就非常紙片化,最典型的,就這女一女二,我都不知道他們有什麼用,還要爭風吃醋。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日本後宮漫裡一定要有的固定搭配:JK少女+OL御姐。
而且追光對於網紅臉有一種離譜的執念。追光版哪吒巨像吳亦凡,龍三太子巨像黃子韜,看著超級出戲。關鍵那個女一還姓蘇,每次哪吒頂著一張吳亦凡的臉跟小蘇打情罵俏,我都生怕他喊出一句:“蘇韻錦,你欠我的拿什麼還?”非常影響觀感。
白蛇青蛇的建模也是,一個范冰冰,一個angelababy
追光版青蛇更離譜的是這個男一號,這次倒不是吳亦凡了。但是中分,頭髮顏色還是灰色的,真的不是按照蔡徐坤建模的嗎?
我上文說過,凡是史詩級加強青蛇的,都是老人家和他親密戰友的版本,所以我從設定上很看好《青蛇劫起》這部作品。但是,看兩個小時蔡徐坤和angelababy打情罵俏可太痛苦了好不好。
追光這個網紅臉的情節太離譜了,就一個女配都要做成范冰冰——
動漫形象最重要的是什麼,不是漂亮和帥,而是辨識度。光線版哪吒,其實主要人物也都挺“網紅臉”的,但是架不住小哪吒有辨識度啊,看這個臉想不想rua
成功的動漫形象,哆啦A夢、米老鼠唐老鴨、卡卡羅特、路飛、柯南……沒有一個是帥到/漂亮到天昏地暗的,人家最重要的是有辨識度。
追光的所有形象簡直就是一張臉,而但凡有點辨識度的角色,比如小狐狸坊主、大聖、哮天犬,人氣都很高。
今天既然說大聖,追光版哪吒中的大聖其實形象就很棒——提籠架鳥唱京劇的退休老頭,但本質是一個得道成佛、世外高人的調調,蒸汽朋克般花果山也很出彩。相比而言《黑神話:悟空》中的大聖還是太苦情了。
所以說我心目中最好的版本是什麼樣的呢?就是追光版哪吒的故事架構,加上光線版哪吒的人物設計,二者結合起來,就是新時代最需要的新作品。
相關閱讀:文化革命的意義
◆ ◆ ◆  ◆ 
上一期內容的影片都被夾了,目前只在B站和微博有備份:
第二本新書正式連載完畢:《資本囚籠》全目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