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個人的背景是在國內讀的cs本科,然後申請了CS(或者相關方向,比如robotics, cse)方向的美國的PhD,我當年申請了這些學校的PhD:
美國:四大 + Cornell + Princeton + UCSD + NYU + Austin + Gatech
美國外:Toronto + ETHZ
最後收到了若干的reject: 四大中的兩個(其中一個轉而給了我master) + Princeton + Gatech
我主動withdraw了: UCSD + NYU
其餘的學校都有PhD的offer
我在讀博的中間兩年參與了學校的PhD專案的材料審閱,前三年參加了學校的master專案的材料審閱。
不同的方向差別很大,我的看法可能更多適用於AI方向的申請者(特點:發表論文相對容易,競爭者眾多,研究方向非常細化但是很多方向沒有本質的skillset的區別)。
下面是一些和文書/申請準備相關的看法,因為已經過了材料提交的deadline了,估計只能幫助來年的學生了:
01 寫文書要有自己的storyline,推薦top-down的組織,而不是bottom-up:
這一點非常的重要!我和很多已經做教授的朋友聊天,他們都覺得自己看文書最重要的目的是找到“興趣相近”的申請者,而不是“過去做了很多研究專案”的學生。
過去做了很多的專案,這隻能算是加分項,但是相對應的,一個混亂和主題不明的文書也會是減分項。
我理解很多的學生非常希望展示自己豐富的科研經歷,所以會bottom-up地把自己的所有科研的專案/課程專案都寫在文書中。
這點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這些專案是弱相關的(這點非常的普遍,因為本科生做科研本來就是voluntary的,而且很多學生都是在探索興趣的階段,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非常常見),那麼單獨的把他們堆在一起只會讓人覺得非常的多餘。
在文書的開頭有一個總的big picture of research interest往往可以幫助教授快速找到和他們的興趣合適的學生,然後再top-down地去說自己做過的專案,並且把它們串成一個"story",這是很多教授都更加喜歡看到的文書形式。
對於和你proposed的research interest(應該也是你的意向教授的research interest)無關的過往經歷,建議儘量寫的簡略一些,如果你有相關的文章/pre-print發表,可以加上reference,但是不易過多的著墨。
如果你過去做的方向和現在想申請的不直接相關,一種方式是把它寫成你的"exploration" of research interest,但是你之後發現你現在要申請的方向是更fundamental / interesting / unsolved / xxx的方向,這樣既不會完全“浪費”一段過去的研究棄之不提,也不至於說的太多,讓文書的焦點模糊。
如果你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研究方向,那麼你可能不是特別適合申請PhD。
02 如果你想申請好的學校,別汙染你的publication list:
在AI方向上,一個本科生髮表一篇一作的頂會還是會讓你在申請中有很大的優勢,很多教授甚至明確表示不願意接受沒有發表過(一作)論文的申請者。
不過隨著論文的inflation,這種優勢在衰退。
與之對應的,如果你的簡歷和文書中出現了一些奇怪的期刊/會議,那麼對於很多的教授(特別是年輕的中國/印度教授)來說會是巨大的減分項。
這甚至和做學術的“taste”沒有太大關係,而只是體現你“做研究”的目的以及標準是什麼。
至於論文的數量,其帶來的邊際效益是快遞衰減的。
大概五年前,一個非常有名的四大教授和我聊他篩選學生的標準,他說他一般會highly prefer有一作論文的學生,特別是有開原始碼的。
因為這說明他經歷過完整的研究過程的pipeline,兩篇或許更好,但是四五篇的,他就會非常警惕和不喜歡,因為這要麼說明學生的科研標準很低,要麼說明他已經是個“學術老油子”(我的意譯)了。
去年我開會遇到他,他說他的觀點還是沒變。
03 推薦信依舊很重要,但是是雙刃劍
一篇內容不好的推薦信會讓你的申請遭遇巨大的失敗。
和很多人追求“大佬”的推薦信不同,我最近幾年看到的申請結果最好的申請者,其最重要的推薦信往往是年輕的rising star的推薦信。
一方面是因為和年輕教授的合作往往更加的hands-on,他在推薦信中會表達很多的細節,讓信的強度和可信度都更好。
另一方面是因為(在偏engineering的方向上)很多年輕的教授往往不太相信senior的教授對於年輕學生的“能力”的判斷,這點也被很多我的AP朋友們所證實。
最後,對於很多同學經歷的“大老闆+小老闆”的科研模式,senior老闆的推薦信中往往會宣告他的評價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他的PhD/postdoc(小老闆)的意見,因此審材料的人也並不是把推薦信的內容完全credit給大教授。
04 陶瓷不太有用
我已經越來越少看到透過在申請前發reach out 郵件而獲得明顯優勢的case了。
有些教授甚至明確(私下或者主頁上)表達過對於陶瓷郵件(特別是模版化的陶瓷郵件)的厭惡。
我有朋友說在偏理論/申請者少一些的方向上,陶瓷還是蠻有用的,但是這點我沒有發言權
05 對聲稱的研究興趣要有自己的思考,別自相矛盾!
在很多的研究課題上,往往有不止一個可能的solution,在實驗學科中,人們往往需要透過實踐才知道哪一個是正確的方向。
有些學生為了增大自己得到教授關注的機會,會聲稱自己對於某個科研的多個方向都很感興趣而且覺得promising,這種對於研究課題缺乏自己的認識和belief的行為可能會被一些較真的教授所排斥。
比如,我最近就看到了一個申請的文書,他說自己對於intelligent robotics感興趣,他願意嘗試imitation learning + teleop, sim2real + RL, video-based robotics fundation model等多種方式。
這個文書在我看來像是一篇“survey of the research of xxx”,全篇沒有看到自己對於解決研究問題的看法,而只是列舉了學術界的不同directions,投機意圖太明顯了,起碼可以表現這個學生對研究課題沒有太深入的思考。
暫時想到了這些high-level的建議。
最後想強調的是:大家在寫申請材料的時候,誠實一定是第一原則,看你材料的都是“人精”。
你現在走的路,他們可能幾年前才剛走過,而且他們大機率是在這個遊戲內最懂規則的玩家。
一時的撒謊可能會讓你短時間內獲得虛假的優勢,但是long run來看,你可能是在摧毀自己未來的路。
文章來源:留學字典/一畝三分地
《留學字典》原創文章精選
Berkley、UCLA、UCSD在中國高中錄取人數 | 疫情三年,美國大學現在怎麼樣了?| 2022年中國學生赴美留學人數減半?最新官方資料 | 2022年哈佛新生背景 | 哈佛MIT vs 北大清華:畢業生去向有何不同 | 加州大學有多中國學生?伯克利2769人、UCLA 2654人
美國大學國際學生錄取率 | 美國TOP20大學4年美本申請錄取資料 | 除了計算機和金融,還有哪些好專業?| 哈佛大學2022年新生錄取文書 | 加州伯克利、洛杉磯中國學生錄取率僅8-9% | MIT2022年新生亞裔佔40%,國際學生錄取率 1% | 耶魯大學2022年新生資料 | 康奈爾大學2022新生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