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時間也有玄學?研究揭秘:週五動刀,風險竟高出一截!

家人們,聽說過“黑色星期五”嗎?
原本這是個象徵瘋狂打折的購物日,但在醫療界,“週五手術”竟然成了個帶點“玄學”色彩的避雷話題。
最近,一項來自加拿大的研究發現,在週五接受手術的患者,風險高出一截。
更讓人細思極恐的是,這一發現不僅僅在加拿大,甚至在法國等國家也有所印證。原來,手術的“時間點”竟然會影響生死?
先來看看這項研究。

本月初,醫學領域著名學術期刊《Jama Network Open》發表了一項研究,加拿大的研究人員對加拿大安大略省42萬多名患者的手術資料進行了深入分析。

結果發現,在週五接受手術的患者,出現併發症、死亡或需再次入院的機率顯著更高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誇張,但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類似的發現了。

早在2013年,英國醫學期刊《BMJ Open》也曾刊登過類似研究👇

而2017年的《Medical Care》期刊進一步確認了這種所謂的“週末效應”👇

那麼,為什麼週五手術就更危險呢?這背後的原因並不是迷信,而是隱藏著多個現實因素。

首先,試想一下,假如你是一名醫生,從週一到週四都在緊張的手術中度過,到了週五,難免有點“體力不支”的疲憊狀態。
儘管手術室的醫生會輪班,避免連續長時間作業,但疲勞感和狀態下滑依然難以完全避免。人類畢竟不是機器,狀態總有起伏。
其次,手術團隊的“經驗值”也可能存在差異。
研究顯示,週五在手術檯上的醫生,平均經驗年限比其他時段的醫生要少3年左右。雖然這並不意味著這些醫生是“菜鳥”,但手術經驗的積累依然不可忽視。
資歷較深的醫生往往會優先安排在週一至週三等“黃金時段”,而更年輕、經驗稍少的醫生則更可能值守週五。
此外,週五之後緊接著就是週末。這意味著,如果手術後患者需要緊急處理,負責的醫生不一定是最熟悉病情的那位。萬一出現突發狀況,接手的醫生可能需要重新瞭解患者情況,這無形中增加了延誤和風險。
更糟糕的是,很多“非緊急情況”往往會被推遲到週一處理醫生們也直言:“週末嘛,有些事能拖就拖,實在不行再看。”這種“能拖再拖”的心態,看似無關緊要,但對某些術後患者而言,或許就成了隱形的“雷點”。
事實上,許多醫生自己在安排手術時,也會盡量避開週五。如果一定要在這一天上手術檯,通常情況有兩種:
要麼是緊急手術,也就是說,病情不允許再拖下去;要麼是較為複雜的手術,這是考慮到接下來有兩天恢復期,便於觀察。
但醫生們自己也承認,週五做手術,麻煩事兒通常會更多。他們戲稱:“要麼沒事,要麼出事就大事兒。”
當然,週五手術雖有風險,但並不意味著每個在週五手術的患者註定悲劇,都會遇到問題
資料顯示,真正出現嚴重併發症或死亡的患者比例僅為2%左右。換句話說,98%的人依然能順利康復。
這其中真正的關鍵在於手術團隊的實力,術後護理是否及時以及患者自身的身體狀況。
不過,週五手術往往集中在更復雜、更緊急的病例上,出現風險的機率本就相對較高。因此,週五手術的資料看似“危險”,其實也與手術難度本身存在關聯。
那麼,既然週五手術風險偏高,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來降低這種風險呢?
如果你的手術可以選擇時間,儘量選擇週一至週三的時段,避開週五和節假日前夕;提前與醫生、麻醉師等充分交流,明確術中及術後可能出現的狀況。;如果不得不在週五做手術,術後務必密切觀察身體狀況,並及時向醫生反饋。
其實,“週五手術更危險”並不代表每個週五的醫生都“不靠譜”。
相反,很多年輕醫生精力充沛、技術過硬,關鍵在於選擇一支靠譜、專業的團隊。與其擔心“手術日”帶來的潛在風險,不如提前做好準備,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爭取手術順利完成。
畢竟,好醫生,才是手術成功的最大保障!
所以,手術安排在週五真的沒救了嗎?答案是:選對醫生,一樣穩!
-END-
Ref:
https://www.bfmtv.com/sante/plus-de-morts-et-de-complications-est-il-vraiment-plus-risque-de-se-faire-operer-en-fin-de-semaine_AN-202503140036.html

文|閃電

「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