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戰爭劇《淚之谷》:最真實的坦克大戰第1-5集

● ● 猶太影院 Jewish Cinema

片名《淚之谷》
又名: 眼淚山谷之戰
上映日期:2020.10.19
語言:希伯來語中字
推薦指數:★★★★★
導演:雅榮·茲伯曼
型別: 劇情 / 戰爭集數: 10單集片長: 45分鐘
內容簡介
《淚之谷》是2020年10月19日上映,由以色列導演雅榮·茲伯曼執導,關於贖罪日戰爭的10集迷你劇,在以色列國內以周更形式在網路上播出。
該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1973年贖罪日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打響,以色列在戈蘭高地被敘利亞機步師、埃及裝甲師圍攻,以色列裝甲旅以少打多最終挽救了整個國家。
贖罪日戰爭是現代以色列國家建國以來離崩潰最近的一次,西奈半島到戈蘭高地之間的土地在埃敘聯軍的南北夾攻下顫抖,以色列危如累卵
眼淚山谷之戰是贖罪日戰爭中的一場戰鬥,是歷史有名的以少勝多戰役。在10月6日-7日北以色列最危急的時刻,倉促迎戰的第7裝甲旅頂住了敘利亞第7機步師和第3裝甲師的進攻,打贏了“眼淚山谷”戰役,之後眼淚山谷之戰被收入各國裝甲兵的教範,成為裝甲防禦作戰的經典戰例。
由於戰爭雙方參戰兵力較多,並動用了當時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最新技術裝備,所以一直以來關於贖罪日戰爭的影視作品都相對較少,因為對中東各國來說這些道具成本都實在太高。
今天我們先發布前5集
第1集
第2集
第3集
第4集
第5集

影片背景介紹

該片的背景是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贖罪日戰爭、齋月戰爭、十月戰爭),發生於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於埃及與敘利亞分別攻擊六年前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戰爭的頭一至兩日埃敘聯盟佔了上風,但此後戰況逆轉。至第二週,敘軍退出戈蘭高地。在西奈,以軍在兩軍之間攻擊,越過蘇伊士運河(原來的停火線)。直到聯合國停火令生效為止,已經殲滅了一隊埃及軍隊。
在這次戰爭中,埃、敘經過周密準備對以實施突襲和兩線夾擊,首戰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氣為之大振。埃軍渡河之役顯示出諸軍兵種協同作戰的威力。以軍動員快速,先北後西,重點用兵,化被動為主動,尤其向運河西岸的大縱深突擊,對於扭轉被動局面發揮了作用。雙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飛機、導彈等數量很大,埃、以於14日一天內共展開1800輛坦克的大會戰為戰爭史上所罕見。阿、以分別使用蘇、美當時的先進武器裝備和得到蘇、美戰略空運的及時補充並利用蘇、美偵察衛星提供的情報。埃軍由薩姆-2、薩姆-3、薩姆-6、薩姆-7型導彈為主組成的防空體系,在戰爭初期掌握了戰場制空權,使以軍飛機數日內不敢進入運河空域;以軍則使用“響尾蛇”、“蜻蜓”等空空導彈和“加布裡埃爾”艦艦導彈對付阿軍的飛機、艦艇。大規模電子對抗的展開使戰場情況更為複雜,作戰損耗加大。雙方飛機損失的約60%、艦艇損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毀坦克均為各種導彈所擊毀。在戰略指導與作戰上,廣泛利用電子技術和使用各種戰術導彈,是這次戰爭的突出特點。

在戈蘭高地,以色列軍以2個裝甲旅和11個火炮連的兵力,抵擋敘利亞5個師與188個連的入侵。在戰役開始時,敘利亞坦克立即與以色列的坦克混戰在一起。敘利亞的直升機空降突擊隊攻佔了以色列位於赫爾蒙山(Hermon)上的最重要的看守堡壘Jabal al Shaikh。
10月6日,敘利亞竭盡權力攻擊戈蘭高地。由於戈蘭高地離以色列的腹地很近,所以敘利亞的進攻對以色列的威脅更大。
為了突破戈蘭高地南邊比較平坦的地方,敘利亞投入的坦克達到600輛。以軍則犯了大錯,以為敘利亞會從戈蘭高地北邊進攻,所以把主力放到高地的北邊,高地南邊只留下57輛坦克。
很快,潮水般湧過來的敘利亞軍隊就吞沒了以色列的幾處防線。
這個時候,以色列出現了一位坦克殺手。這位名叫Zvika的中尉,在20個小時之內擊毀了20-40部敘利亞坦克。很多時候,他單單靠著一輛坦克防守著一個名叫Nafakh的戰略要點,面對幾十部敵方坦克。
為了迷惑敵人,他不斷換地方開炮。由於命中率奇高,敘利亞軍隊以為防守Nafakh的坦克至少有十幾二十輛,甚至以色列司令部都以為Zvika帶著一個連,有十多輛坦克。後來,一位指揮官跑過去了解情況,很快回報指揮部說:“那裡根本沒有軍隊,只有一輛坦克像瘋了一樣在四處開炮。”

 (Zvika,坦克剋星)
但是,即便以軍的整體表現極其精彩,防線上面的破口還是太大了,他們根本堵不住。正當Zvika們浴血奮戰的同時,一些敘利亞軍隊從其它方向越過以色列的防線。他們前進的方向,以色列根本沒有兵力可以防守。
以色列的大門已經被踹開,敘利亞軍隊只需要向前開七八公里,就可以越過戈蘭高地,進入以色列腹地,進而隨意攻擊以色列的很多城市了。
眼看敘利亞軍隊就要越過戈蘭高地了,傳說中的神蹟出現:敘利亞軍隊卻停下來了,而且一停就是幾個小時。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須知,當時以色列的預備役士兵還在集結之中,只有很少士兵到達前線。那正是以色列最脆弱的時刻,敘利亞坦克只要繼續往前開幾公里,就可以長驅直入,進而把以色列打殘。
但敘利亞軍隊就那樣停了下來。幾個小時後,等他們重新開始進攻時,以色列的預備役士兵已經進入戈蘭高地,建立了陣地。
以色列前總統赫爾佐克認為那是一個奇蹟,很多以色列人則認為那是一個神蹟,是他們所信的那位神,在關鍵時刻矇住了敘利亞軍隊的眼睛,讓他們停了下來。

(紅色的半月形就是敘利亞軍隊莫名其妙停下來的地方)

在戈蘭高地的戰鬥被以色列高層列為第一優先。在西奈半島的作戰由於距離以色列本土相當遙遠而不會有太大威脅,但戈蘭高地一旦陷落敘利亞軍便能長驅直入以色列。後備役軍人被儘可能的以最快速度分派至戈蘭高地,他們一到達兵站據點便直接駕駛分配的坦克開往前線,無須等待其餘訓練的成員、無須等待安裝機關槍於坦克上、也無須等待測定坦克火炮口徑的步驟(軍方規定的一種曠日費時的目測檢查)。
如同在西奈戰線的埃及軍,敘利亞軍一直小心的只在己方防空飛彈的保護範圍內行動。敘利亞也使用許多蘇聯制的反坦克武器(但由於戈蘭高地地形崎嶇而沒有像在平坦的西奈半島上如此有效)。敘利亞估計以色列的後備軍人至少要24小時才能到達前線,事實上,以色列的後備軍人在戰爭爆發後15個小時便開始陸續到達前線了。
在第一天戰鬥結束時,在戈蘭高地的敘利亞軍已經達成了一定規模的勝利,然而在超過4天的激戰中,北邊的以色列第7裝甲旅終於守住了戰線,得以守住位於以色列軍總部所在地Nafah旁的崎嶇山丘。
在戈蘭高地南邊的戰場,以色列的巴拉克裝甲旅(Barak)沒有任何天然的屏障,開始遭受大量的傷亡。裝甲旅的指揮官Shoham上校在第二天的戰鬥中陣亡,留下副指揮官和其他軍官指揮各自的坦克激戰,敘利亞部隊不顧一切的向加利利海(Sea of Galilee)推進並湧向Nafah,這時巴拉克裝甲旅已經四分五裂失去了組織功能,殘存的坦克和乘員則各自為戰。
戈蘭高地的局勢在以色列後備援軍抵達後終於開始逆轉,1973年10月8日,以色列軍開始反擊。不同於南邊廣大的西奈半島,狹小的戈蘭高地很難在戰爭中起緩衝作用,然而在戰役中證明了戈蘭高地在地理上是個重要的戰略據點,而且是阻止敘利亞入侵以色列本土的關鍵。到了10月10日禮拜三,所有入侵的敘利亞部隊都被擊退回開戰時的邊界了。
以色列高層必須要做一個決定—要就此停戰維持自1967年以來的邊界,或是繼續攻入敘利亞的領土。10月10日,以色列高層就這個問題爭論了一整天的時間直到晚上,有些人主張就此停止前進,將多餘的兵力調回西奈戰線(史密爾·葛農在Hizayon戰敗才在2天前發生),其他人則主張繼續進攻,攻向大馬士革,徹底擊敗敘利亞,這樣做也可以恢復以色列在中東的軍事霸主的形象。總理梅厄最後決定繼續進攻。
以色列部隊攻進了敘利亞本土,在敘利亞的巴珊(Bashan)攻克了20平方公里的土地,從那裡以色列得以用重型火炮開始炮轟大馬士革的市郊,距離只有40公里。
10月21日,戰局已經非常明顯:以色列將會贏得戰爭,埃及首都開羅和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則岌岌可危,很可能會被以軍攻陷。

埃及和敘利亞只能向蘇聯求救,蘇聯於是威脅以色列和美國:如果不停止進攻,蘇聯將直接派出軍隊攻擊以色列。美國於是啟動了最高級別預警,同時強迫以色列停手,第三次世界大戰隨時可能爆發。
24日,南方的以軍包圍了埃及第三軍共4.5萬人,同時進逼開羅,北方的以軍則逼近到離大馬士革只有40公里的地方。當天,在聯合國的強制要求下,雙方停火。26日,戰爭結束。
這場戰爭震驚了整個以色列,之前六日戰爭的大勝讓以色列軍過度自信,一直以為以色列在中東擁有優勢軍事實力。而戰爭初期的挫敗造成以色列國內心理上的恐慌。以色列承受了比例極高的人員傷亡。
以色列群眾對以色列政府的抗議活動在戰後4個月展開。抗議由Moti Ashkenazi所領導,他是“布達佩斯堡壘”的指揮官—也就是那個死守到最後未被埃及軍攻克的巴列夫防線上最北邊的堡壘(Rabinovich, 499),憤怒的群眾非常不滿以色列政府在戰爭中的表現(尤其是針對莫夏·戴揚)。以色列最高法院為此展開了調查,調查為何戰爭爆發前未能及時備戰,和戰爭開頭幾天內的挫敗。
特別委員會在1974年4月2日釋出了初步的調查報告,六個人必須為戰爭前期的挫敗負責:
以色列國防軍的參謀長大衛·埃拉扎爾(David Elazar)被提議免職,委員會認定他必須承擔“對戰爭前的準備工作和戰爭情勢發展的責任”。
情報機關首長Eli Zeira和他的副手Aryeh Shalev被提議免職。
Amam軍事情報部的埃及情報工作小組負責人Bandman中校、和南方地區情報首長Gedelia中校,被提議調離情報機關。
南方戰線的指揮官史密爾·葛農(Shmuel Gonen),被提議除役現役(Rabinovich, 502)。他被迫在報告發布後的1975年1月30日離開軍隊。報告中指責他“他無法達成他應履行的職務,並應對我軍在戰役中的危險處境負責”。
與公眾的不滿不同的是,這份報告“因為受到壓力,報告調查的是主要是執行者的責任,而不是政府高層的責任,然而那已經超出他們能力所及”。然而梅厄總理和莫夏·戴揚顯然必須負起責任,公眾要求他們辭職(尤其是戴揚)的聲浪越來越大(Rabinovich, 502)。
最後,在1974年4月11日,梅厄總理辭職了。她的內閣也一起總辭職,包括已經請辭兩次而被梅厄挽留的戴揚在內。原本擔任埃拉扎爾的顧問的伊扎克·拉賓,在6月繼位成了新政府的總理。

戰爭對多個國家有深遠的影響,相比六日戰爭埃敘約(約旦)聯盟的慘敗,阿拉伯世界為戰爭早期的進展,心理上感到安慰。這種心態為未來的和平程序以及埃及的門戶開放政策鋪路。《戴維營和約》令以埃關係正常化,埃及成為首個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同時埃及幾乎完全脫離蘇聯的勢力範圍。

這場戰爭使阿拉伯國家認識到他們無法在軍事上擊敗以色列,也因此使以阿間的和平得以展開。在戰爭結束時簽署的和平協議是自1948年的戰爭以來,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首次公開進行對話。
來源:讚美之門
為能讓本公眾號運營得更好,請多轉發和讚賞我們

關注以色列計劃,接觸更多精彩

所有內容可免費轉載:開白請文尾留言。

相關文章